摘要:在评书《白眉大侠》中,紫面金刚王顺,易容成徐良的模样,夜闯皇宫喝吓宋仁宗,并胡乱杀人,栽赃给白眉大侠。
在评书《三侠五义》中,锦毛鼠白玉堂夜闯皇宫,盗取御杯来挑衅御猫展昭。
在评书《白眉大侠》中,紫面金刚王顺,易容成徐良的模样,夜闯皇宫喝吓宋仁宗,并胡乱杀人,栽赃给白眉大侠。
这是虚构的故事,但故事一般都来源于现实。
在历史上,确实发生了庆历宫廷事变,这是北宋仁宗时候最诡异的事件。
四个大内侍卫竟然预谋刺杀宋仁宗,护驾平乱的是曹皇后,而最终的功劳却是张贵妃的。
最诡异的是,宋仁宗帝竟然不愿意追究,草草结案了事。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关注信陵公子,笑谈两宋十八帝三百余年历史。
(十三)庆历宫廷事变
上下五千年,在史书上能留下姓名的人很少。
史官惜墨如金,寥寥几笔的人物,往往都是轰轰烈烈的一生。
而颜秀、郭逵、王胜、孙利这四个人,却是个例外,他们在史书上能留下姓名,是因为刺杀宋仁宗未遂。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说的就是这号人物。
这四人是保卫皇宫的亲从官,亲从官是北宋皇帝的禁军亲兵,隶属皇城司,主要职责掌管宫殿门钥匙,皇宫内巡察、安保等事务。
亲从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首先是要忠诚可靠,往往是需要审查出身的,有犯罪前科的一律不要。
其次要仪表堂堂,身高必须五尺九寸以上,不能丢了皇家的脸面。
第三是要武功高强,身怀绝技,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也就是常说的大内高手。
可参照御猫展昭和白玉堂这号人物,他们被御赐为四品带刀护卫,保卫着皇宫的安全。
可诡异的是,这次要刺杀宋仁宗的就是这四位侍卫亲从官。
公元1048年,闰正月二十二日夜,值守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四人突然杀死侍卫,趁着夜间穿房越舍,提着兵器四处找宋仁宗。
事发突然,皇宫内多是太监宫女,乱成一团,在曹皇后寝宫的宋仁宗当时三十八岁,正是身强力壮不怕事的年龄,听闻外面惊叫连连,拿着剑就要出去看看什么情况。
被曹皇后死死抱住,让宋仁宗无论如何不要出去!
乱兵在殿前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叫喊声响彻寝宫,且呼声越来越近,回报的太监还想隐瞒,说是宫中的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曹皇后申叱道:“乱兵就在附近杀人!皇帝就要出去!你还敢胡说!”
太监才说了实话,有人趁夜作乱,嚷着要杀皇帝,且天黑一时不知有多少人。
闻听此言的宋仁宗,没了刚开始的勇气,如泄了气的皮球,吓得六神无主、束手无策。
曹皇后不愧是将门虎女,很快冷静了下来,开始进行应急安排:
一是一连派了三个太监,从不同方向的角门出去通知都知王守忠率兵前来护驾;
二是让人护卫宋仁宗,从旁门出去到李贵妃寝宫那里;
三是下令关闭殿门,所有太监、宫女拿趁手的兵器护卫。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她估计乱兵会放火,就安排太监带着水罐悄悄跟在后面。
果然曹皇后预料的不差,为将宋仁宗逼出来,乱兵开始四处点燃窗户帘幕。
但他们前脚点燃,后脚就把跟着的太监用水熄灭了。
为了激励众人,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就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
因此,太监侍卫都争先出力,护驾的王守忠还没有率兵到来,颜秀等四个人就被乱拳打死了三个,最后一个王胜藏到天明,也被搜查了出来。
曹皇后命侍卫首领搜捕时要留活口,她要亲自审问,宋仁宗也下旨说要留活口。
可王胜还没送到宋仁宗面前,就被众侍卫乱刀砍死了。
史称,王胜走匿宫城北楼,经日乃得,捕得即支分之,卒不知其始所谋。
(十四)仓促结案
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一时朝野大哗。
两院重臣一大早就入了宫,两院就是中书省和枢密院。
当时的枢密院枢密使是夏竦,夏竦这个人很有才华也很有故事,这个我们随后再讲。
让人很不理解的是,夏竦却要求内部处理,他对宋仁宗说:“皇上啊,这事儿可不能声张啊,也不能扩大追查,以免人心惶惶,朝局不稳,就让御史和宫里的宦官共同审理此案吧。”
夏竦一发言,参知政事丁度立马表示不同意,反驳道:“亲卫军叛乱事关国家安危,若此事都能容忍,还有何事不可忍?”坚持要求将案件移交外朝彻查同党。
两人争论了好久,从天刚刚亮争论到吃早饭时候。
最后,宋仁宗拍板,决定采纳夏竦的建议,只在宫里审理,外朝官员不得参与,且对外要保密,不准声张。
皇帝都定调了,这件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朝廷给的结论是——事情是四个喝多了的亲卫军搞出来的,属于偶然事件。
鉴于四个当事人已死,最终只是处理几个禁军首领而已——将他们降级外调。
那么,夏竦为什么要内部处理呢?
这四个亲卫军属于禁军,属于他管理,若论起来,即便是偶然事件,那也是他枢密使失察失职之罪。
若不是偶然事件,那问题更严重,因为在两个月前,在贝州、冀州、德州、齐州地区(就是唐朝时候有名的魏博重镇)发生了农民起义。
起义军领袖王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在1047年冬至,充分发动魏博地区的士兵和农民,攻取贝州,建国安阳,自称东平郡王。
对唐末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魏博地区就是叛乱高发区,有“大唐天子、魏博牙兵”的说法。
1048年正月,宋仁宗以宰相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领军围攻贝州,镇压起义,历时六十五天,抓捕了首领王则等人。
王则等人刚被押送到汴梁处死,这四个侍卫亲军是不是他的同党呢?
很大可能是,若把这个案件翻得底朝天,夏竦这个枢密使就干不下去了,绝对会被谏官骂死。
所以,夏竦坚持要内部处理,把这件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而宋仁宗为什么同意夏竦的观点呢?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朝臣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宫内,皇宫内警卫森严,区区四个亲卫军就可以横行无阻闹了一夜,绝对是宫中有内应。
侍卫亲军是负责守卫皇宫的,但有巡逻范围,不能深入内宫,而他们四个人就轻而易举的杀向曹皇后的宫殿,恰巧宋仁宗那晚就在曹皇后宫中。
这事情细思极恐啊,所以有部分大臣以为,这是有人要陷害曹皇后而策划的阴谋。
更有大臣又深思一步,认为曹皇后在事变中异常冷静,这显然不正常,推测事件可能由她策划,进而主张废黜曹后,改立张美人。
不管是那一种结果,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是宋仁宗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也选择息事宁人,他宁愿相信这就是一起偶然事件,并要求百官不准再议论此事!
可御史台不愿意,众谏官纷纷要求彻查灭口的事情,皇帝都下旨留活口了,为什么还要把王胜砍死,其中必然有问题。
宋仁宗不愿意理会,反而岔开话题说道:“张美人在事变中有护驾之功,没有她朕恐怕今日也见不到众位了。”
夏竦随即建议应给予张美人特殊尊荣,晋封为贵妃才合适。
那些正直的谏官们差点气死,事变中你身边护驾的是曹皇后,你的张美人在自己的寝殿里呼呼大睡呢,纷纷进言:
“众人皆知是曹皇后运筹帷幄保护了君王!舍弃皇后的功劳而尊崇美人,自古未有此礼。若真施行,天下非议必将集于君王,终生难以洗雪。”
“汉代冯婕妤挺身挡熊救了汉元帝也未见有特别的尊崇!”
宋仁宗这才暂时作罢,不过到了当年十月,宋仁宗还是以护驾有功的名义把张美人晋封为贵妃。
也许,这就是对张贵妃的偏爱,这就是对曹皇后的薄情,中间的区别是爱与不爱!
(十四)曹皇后的雷霆手段
曹皇后不愧是将门之女,在这场宫廷事变中处乱不惊、调度有方、杀伐果断,有思路、有想法、有魄力,不愧是女中豪杰。
作为皇后,她也是很合格的。
这场事变前三天,宋仁宗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元宵节,因为刚办过一次灯盏,便被曹皇后以节俭为由劝止了。
后宫余尚二美人争宠打架,宋仁宗去劝架,再次被误伤。
上一次刚被郭皇后打脸,这次又来,宋仁宗很不高兴,让曹皇后去处理,并咬牙切齿的交代,把两人全部赐死。
曹皇后只是命人将二美人监禁于冷宫,假称已经刺死了,宋仁宗听说后也不再追究,终身未再过问此事。
这是曹皇后的菩萨心肠,也是作为皇后必备的仁德,可菩萨心肠也有雷霆手段。
曹皇后身边有个宫女与宫内侍卫私通,事发后被曹皇后判死罪。
宫女向宋仁宗宠幸的贵妃请求免死,宋仁宗怜香惜玉,就答应赦免。
曹皇后得知后,穿戴上皇后的服饰,正式觐见皇帝,请求按照宫中的规定处理宫女,并说:“若不这样,无法肃清掖庭。”
宋仁宗看她这么正式,就让她坐下,有话好商量,但曹皇后一直站着,坚持自己的要求,直到最后宋仁宗下令按规定处死宫女。
这就是曹皇后的雷霆手段!但这雷霆手段带来的结果是,宋仁宗私下抱怨曹皇后心太狠,这抱怨里面有敬意,但没有爱情。
这雷霆手段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上一任郭皇后的暴死,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六年后张贵妃的暴死。
“云散风流岁月迁,君恩曾不减当年。 非因掩面留遗爱,自为难忘窈窕贤。”
宋仁宗对张贵妃很是偏安,不顾事实把护驾的功劳都给了张贵妃,甚至多次有立张贵妃为皇后的打算。
可1054年2月18日去世,时年三十一岁的张贵妃,却忽然暴病而亡!
当时朝野议论纷纷,这与曹皇后的雷霆手段有关系吗?
、、、、、、、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备注:你的点赞转发关注分享,是信陵公子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信陵公子计划这段时间写一写两宋十八帝,有什么宝贵意见欢迎私信!)
来源:笑笑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