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紧箍咒”筑牢汽车安全底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8:18 1

摘要:4月3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于明年7月1日起实施。

一个月左右,工信部三次出手,围绕汽车安全进行整顿,涉及电池、辅助驾驶、隐藏式门把手。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政策“铁拳”开始收紧。

4月3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于明年7月1日起实施。

4月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汽车企业被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禁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高阶智驾”等表述,智驾急踩“刹车”。

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矛头直指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问题。

一键三连!野蛮生长带来的诸多乱象终于开始了全面清理。

“未来感”成了“现实坑”

隐藏式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标志性符号。但在实际应用中,隐藏式门把手不仅面临“车门不好开”的争议,安全性引发的事故也成为关注焦点。

不少用户表示一遇到隐藏式门把手,整个人都懵了——不会上车也不会下车,甚至戏谑“开门像拆炸弹”。而驾车司机不得不扮演“推广大使”,进行现实教学,“按一下这个按钮”“用力抠一下那个位置”……双方徒增了烦恼。

隐藏式门把手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去年4月,山西一辆问界M7追尾起火,全车断电后,电子把手瞬间“罢工”,施救者不得不破窗撬门;今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后,车门被指锁死,同样引发热议;南方频发暴雨天气,有品牌车辆涉水后电路短路,电子门把手失效导致乘客无法脱险,等等。

“隐藏式”还闹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事儿。比如,有北方车主冬天停了一晚,第二天门把手直接被冻住,不得不采用开水浇淋的方式才得进入。还有车主称,一不小心误触了感应区就会被夹伤了手,隐藏式让人“伤不起”。

相比传统汽车设计中外露式门把手,隐藏式设计更具未来感。外露式门把手是通过机械结构杠杆原理实现车门开闭,是功能优先的产物。但在新能源时代,受科技极简设计趋势影响,隐藏式门把手不仅令外观更具流线型,而且消除了凸起结构大大降低了风阻。

当然,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想要与传统燃油车区隔开来,从没有“鼻子”的前脸造型到消除机械结构的门把手,本质上是为了刷“存在感”,营造未来座舱的视觉冲击。

但在酷炫设计的背后,也渐渐暴露出问题。隐藏式门把手采用电动弹出机构,过度依赖电子控制系统,日常使用并无大碍,一遇到低温、高湿等极端复杂环境,就会突然“失灵”,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不少车主也自我调侃,开新能源车要经历找暗门、摸机关、防夹手“三关”考验。

安全与美学并非零和博弈

隐藏式门把手为什么成了第一个整治对象?

在应用过程中,隐藏式车门把手暴露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隐患,严重威胁到驾乘安全。比如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而这些问题还带来了逃生与救援的潜在风险,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隐藏式车门把手通常隐蔽无明显标志,在紧急情况下,无论是车内人员自救,还是外部救援人员施救,都难以快速准确识别操作,延误宝贵救援时机;此外,其复杂的结构和较多的电子元件,使得故障率较高,维修成本也大幅增加。

今年5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场直播中“怒怼”了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隐藏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风阻确实有可能减少了一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承认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在用户体验上存在不足,他表示,“初衷是为了优化风阻和造型。我们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可靠性问题。”

工信部新规将重点强化门把手的安全逻辑,比如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防止车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翻滚、坠落事故中乘员的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时尚优先还是功能优先?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上是汽车工具属性与玩具属性的一次对弈。如今的汽车已从纯粹的机械产品转为提供情绪价值的智能终端。如何筑牢安全底座又满足情感体验?车企必须在炫技与实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也是行业必须直面野蛮生长带来的诸多乱象。

车企也开始探索改良方案。比如,采用半隐藏式设计,保留流线造型的同时提供物理抓握点;为电动门添加语音提示功能,降低操作认知门槛;增设荧光应急拉环,通过颜色对比强化识别性,等等。

用正确方式解锁“创新”

其实,新能源汽车上有不少花哨设计常被人吐槽。

比如,半幅方向盘优点是开车时视野开阔,车轮偏转角度更大,转向快速且精确,原本赛车上的这项设计,被“移植”到普通家用车上,用起来显得有些别扭。动作干脆的“老司机”可能很快就能适应,但对于“新手小白”来说就潜藏祸端,一不小心“抓空”方向盘,后果不堪设想。

全景天幕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卖点,开阔的视野和浪漫的氛围打动了不少人。然而,炎炎夏日,玻璃物理隔热防晒的效果比较差,进入车内仿佛置身“蒸笼”,而且有车主抱怨,要穿戴全套防晒装备才敢上路。

智能化是当下汽车的最大卖点,为了强调科技感,越来越多的车企取消了物理按键,转而将各种功能按键集成到中控大屏中。原本只需轻轻转动一下按钮就能实现的简单操作,如今变成要通过屏幕进入二级子目录才能找到触控键,虽然可以用语音识别控制来帮忙,但如果遇上死机、卡顿等故障,车辆就很容易“趴窝”或者令一些功能无法得以实现。此前就有过威马、极越等品牌车辆,因资金链问题导致系统缺少云端后续运维,造成车机“死机”等情况,使用中的车主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是束手无策。

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浪潮的到来,为了提升产品的辨识度与高级感,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开始通过设计的标新立异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将设计的“好看”凌驾于功能的“好用”之上。今年4月工信部开始了“铁拳”出击,对行业不断涌现的乱象出手整顿。从提高动力电池技术要求,到智驾夸大宣传被“叫停”,再到隐形式门把手推出新国标,一键三连,强调汽车安全是基础是边界。

新版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动力电池在一些场景中“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同时,新版发布也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新增了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热扩散测试等试验项目。

针对“智驾乱象”,工信部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公告》,其中明确规定车企需停止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命名方式。

也有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意识到,保留必要的实体按键更人性化。针对“消失的物理按键”,大众设计总监安迪亚斯·明特预言,实体按键将回归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追求美学的创新,本质上是服务于用户体验的,真正的设计大师绝对不会让美与实用性、安全性对立,如果真的产生冲突,也应该是前者让位于后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级感”,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例如驾驶辅助功能模糊了技术本质、回避了功能局限,被车企包装成“完美的智能驾驶方案”,迅速占领了用户心智。这也直接导致误用、滥用风险,出现“越用越大胆”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也期待更多标准的出台,用正确方式解锁各种“创新”。

爱点评

只有业内诸多乱象得到重视,法规逐步完善,安全至上才能真正被车企重视。工信部新规通过规范宣传用语、强化技术验证、明确责任划分等措施,有助于进一步遏制车企的浮夸宣传。从一个门把手的清理开始,期待越来越多创新功能能多考量一下安全性能。

来源:爱驾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