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颁布“养胎令”?看看古人如何应对“不婚不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08:30 2

摘要:首先,古人结婚的年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局势、道德观念、官方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先来考察下古人的结婚年龄~

▲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自古以来,“脱单”对于广大单身男女来说就是一个头疼的话题。

在古代,那个时候的单身男士就被叫做“打光棍”“喇唬”“单身佬”等;单身女士则被叫做“自梳女”“不落家女”等。

缔结婚姻、传承子嗣,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人伦大事,甚至到了法定年龄不结婚,还会被予以严厉的惩罚。

当然啦,运气好遇上好的皇帝,好的制度,国家也会出台一些保障政策来助阵广大“单身狗”一臂之力。

那么,古代如何解决“剩男剩女”问题?

今天就跟着知行君一起了解下吧!

1

历代法定结婚年龄大对比

首先,古人结婚的年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局势、道德观念、官方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先来考察下古人的结婚年龄~

周代,就有“男子三十,女子二十” 结婚一说。

《吴越春秋》也载 :“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30岁的大禹作为当时最忙碌的大功臣,也堪称是剩男剩女励志的榜样了!

先秦时期,对男女的最晚结婚年龄有规定。比如《礼记》就规定:“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皆过时不嫁娶者,媒氏会而合之。”意思是说:男子到了30岁、女子到了20岁的,如果还不结婚,政府就要用强制力帮你结婚,一般是派一个官方媒人给你强制介绍对象,必须去见。

《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普遍的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了吧。

唐朝政府也对最低结婚年龄作了规定,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赦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也就是说,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子15岁以上、女子13岁以上。

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沿袭了唐朝的规定,但实际结婚年龄却比前朝高了不少。有学者对宋朝墓志铭记载的60名女性进行了统计,平均结婚年龄为17.67岁,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结婚。男子的结婚年龄就更大了,根据统计,士人阶层的平均结婚年龄在24.15岁,大部分在20~25岁之间结婚。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一是士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科举考试上;二是宋代城市文明发达,不结婚群众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三来有人推测宋代结婚费用高,彩礼和嫁妆都非常昂贵,这可能也是导致结婚晚的原因。

到了元明清以后,大抵延续“婚龄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趋势

2

严厉婚姻制度下

主打一个“刺激人头”

历代君王对于婚姻制度也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个时候如果到了法定年龄不结婚者,轻则要被罚款,重则要被判入狱,家人连罪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规定,如果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却不结婚,就要受到处罚。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嫁人,父母也是有罪的,实行“连坐”的惩罚措施。

西晋时期,女子如果到十七岁还不结婚,那么官府就会出面将她嫁出去,直接国家包婚配。

汉朝政府是用税收杠杆来“刺激”人头的。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朝的“算”是政府征税时的一个计数单位,1算为120钱。也就是说,如果女子15岁了还不嫁人,要加倍征税,最高加征5倍,一直征到你30岁。如果30岁还嫁不出去,政府就“弃疗”了。

唐太宗时期,还将婚姻问题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内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 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导勤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明洪武五年,朱元璋“……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永乐十九年,成祖严禁自宫。宣德时期重申明旧禁。正统年间,凡自宫的人都处以不孝重罪。成化十年,有自阉被罚充军者300多人从边地逃回北京,被重杖后遣回。正德时期再次重申男子自宫之禁,并且令锦衣卫五城兵马限三日内将自宫的人尽行驱逐出京城,有潜留京师的惩以死罪。

3

特殊人群的特殊待遇

当然啦,出台严厉惩罚措施背景下随之而来必定会配有较高的福利保障待遇,为了给单身男女特别是特殊人群追求幸福的权利,官府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士兵这个群体,特别是戍边任务较重、几十年难得回家看看的,汉朝把发配边疆的犯人妻女许配之。有资格被发配的一般都是有文化有才能的官员、富户、豪强,戍卒往往也能在这群人中觅得合适的人选。

北宋时宋仁宗颁布了“养胎令”,怀孕时期的女子能够获得补贴,甚至贫穷家庭还能够减免赋税。

唐太宗贞观二年下诏 :希望州、县官人解决普通老百姓中没有婚嫁的剩人,如果男女自由恋爱,官人不得阻止 ;对二十岁以上男子, 十五岁以上女子,妻丧达制之后的男人和孀居服纪已除的寡妇,鼓励他们结婚;对那些因为贫穷出不起礼聘金的,鼓励乡里的富人资助完婚。

现如今,国家人口增长已经陷入困境,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生育,虽然大众对此看法不一,但对比着古代那些强硬粗暴的劝婚政策,不免庆幸我们生在如今这个民主自由的时代。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当我们凝视那些选择不婚不育的年轻男女时,看到的不应是对婚姻的拒绝,而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索。这种探索并非对传统核心家庭结构与伦理的颠覆,而是为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来源:大道知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