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再爆发?钟南山最新发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7:54 1

摘要: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新冠阳性率在多个省份持续上升,门急诊和住院病例双双增长,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引发广泛担忧。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一则关于新冠病毒“卷土重来”的消息再次登上热搜。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新冠阳性率在多个省份持续上升,门急诊和住院病例双双增长,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引发广泛担忧。

钟南山院士发出最新提醒:“虽说目前这轮感染总体稳定,但老年人千万不能大意,风险依然存在!”许多人疑惑,新冠病毒是否再次卷土重来?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无口罩的日常生活。街头的喧闹、假期的人潮、航班的爆满,都让人以为新冠已经远去。一份4月发布的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报告给了社会一次“提醒”。数据显示,近一个多月来,新冠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又有了活跃迹象,尤其是南方地区,增长明显。

监控数据显示,阳性率从7.5%飙升至16.2%,而住院患者也顶不住了,新冠阳性率从3.3%猛涨到6.3%,翻倍不只是数据,这代表传播已深入高危人群!

它并不是突然变得更厉害了,而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和我们“相处”。

多位专家指出,新冠正逐渐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走向“常驻”,类似于每年冬春季反复出现的流感。

病毒并不会消失,而是在人类群体中循环、变异、伺机而动

不止中国,新加坡也面临类似情况。该国传染病管理局在5月初通报称,当周新增新冠感染病例达1.42万例,较前一周上升近三成。住院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病毒扩散得更快了。

其实,在这次病情爆发的背后,主要的推手是变异株

尽管XDV系列仍属于奥密克戎家族,但它躲避人体免疫的能力更强,防控压力不容小觑。简单来说,就是即使人们体内有抗体,病毒也能想方设法找到缝隙,突破防线,然后悄无声息地完成感染。

而抗体下降,则是另一个新冠爆发的助力之一。

对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或者感染新冠之事,已过去许久。

而相关研究则表明,一年内人体内抗体的平均下降幅度就已经接近了70%。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以及老年人而言,抗体减少情况则更加明显,也就是说这类人更加容易中招。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今年冬春流感强度偏弱

表面上看似为一桩美事,实则不然。因为,原本的流感对免疫系统有“锻炼”作用,但这次人群整体免疫力水平不高,也就给了新冠“钻空子”的机会。

病毒它经历了变异、适应,潜伏等时期,在人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则会以另一种面貌回来,尤其是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

这种具有大规模人员流动的节点,导致病毒的传播能力更强。

另外天气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今年南方湿热来得比往年要早一些,人们经常待在空调房等一些密闭活动空间,导致空气流通性变差,这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绝佳环境。

从国际形势来看,新冠仍然存在周期性的波动。

世界卫生组织说了,最近欧洲不少国家阳性率都超过了20%,情况不容乐观。而在东南亚,随着雨季来临,当地疫情也开始回温。

这也就提醒我们,新冠并非消失了,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以一种新的节奏在运行。

不过大家不要担心,这种周期性的感染,并不会像新冠刚开始时那样引起恐慌,但它依然对我们的医疗体系,特别是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既然这轮疫情整体“可控”,为什么钟南山院士还特别强调老年人要当心?

新冠再次抬头,家中老人感染后病情急剧恶化,送医当日就被送入ICU

这不是个例。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直言:65岁以上老人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更要提前做好准备。

很多人以为,这一轮疫情没什么大不了。

确实,奥密克戎XDV系列毒株在年轻人群中表现得相对温和,咽痛几天、发烧一天,很多人几天后便痊愈。

就老年人而论,情形则全然迥异。

老人的免疫系统早已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强悍,《自然・免疫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年过65岁的人,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

那么这也导致老年人对病毒的第一道防线的反应力和效率都会降低。

当病毒进入人体内则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复制和扩散,在人体感染后的2至3天内是关键的窗口期。如果这个时候免疫系统没能及时地出动,病毒就会迅速地开枝散叶。到了第4天和第5天,肺部就会出现炎症情况,发展迅速的话,极有可能形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中国疾控中心在今年的4月份的监控数据,也表明了65 岁以上人群感染率的上升趋势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重症和死亡风险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

有关香港的疫情报告也表明超过八成的重症患者都是老年人,而九成以上的患者还患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等。

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身体已经不再强壮,而这些慢性病则是雪上加霜。比如高血压,如果控制不好,会让血管壁变得脆弱,也更加容易引起炎症,对人体器官造成损伤。

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观察,也表明了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感染新冠后面临的重症风险则更高。这项研究由钟南山院士和党双锁主任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纳入了2877 名的住院患者,其中有850 人,也就是29.5%的人患有高血压病史。

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其他的混杂因素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是比没有高血压的研究对象高出两倍(4.0% vs. 1.1%),其中相对风险为相对风险为2.12,95%置信区间为1.17-3.82,P值为0.013。

进一步分析显示,140名患有高血压但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死亡率达到7.9%;而730名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仅为3.2%。

经过统计校正后,未治疗者的死亡风险是治疗者的两倍以上(相对风险为2.17,95%置信区间:1.03–4.57,P=0.041)。

这些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在新冠感染中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尤其是未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

年龄,是另一个无法逆转的因素。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指出75岁以上人群感染后死亡风险是中年人的60倍。而时至85岁,风险则会进一步攀升。

老人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都在逐年下降,感染后就像“堤坝破了口”,病毒趁虚而入。

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提到,一个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如果再感染病毒,往往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病情失控。这个过程,来得极快。

《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第一版)》也曾明确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属于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尤其是存在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肥胖、重度吸烟史或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其风险更为显著。

胖一点其实没什么,但如果太胖,就可能压迫到肺部,让呼吸变困难。

万一得了新冠,咳嗽和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可能会比别人更明显。

长期抽烟的老人,肺部早已有慢性炎症,哪怕是轻症病毒,也可能变成严重肺炎。

了解完这些风险后,其实大家也不必过度焦虑,洞悉风险,旨在实现更为卓越的防护。

比如家中如果有老年人的话,一定要预备一些基础的防疫用品,像体温计、抗原试剂、常备的退烧药和感冒药等等。

千万不要等到出现高烧以后再去医院就诊,因为那个时候新冠已经进入了拐点。

在从外面回到家里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洗手,特别像一些高频的接触区,比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很容易成为病毒的驻扎地,老年人也不要经常用手揉眼睛。

不要让老年人独自一人闷在家里,在温度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晒晒太阳,不仅有利于使免疫力增强,还有利于缓解孤独和焦虑的心情。

生活方式上,能管控的尽量管控。尽量帮助老人控制体重,饮食上减少油腻,多吃蔬菜,避免久坐。烟酒问题,有机会就劝劝。哪怕不是新冠,为了整体健康也值得去做。

重点来了: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不要观望太久。

48小时内就医,是抢回主动权的关键。别想着“熬一熬就过去了”,很多老年重症都是拖延耽误的结果。

药物方面也有进展,钟南山院士提醒,确诊后应尽快服用新冠特效药,比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民得维等,这些药物已在多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药吃得越早,病毒就越来不及作怪,身体自然也没那么遭罪。

还有疫苗问题,有些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打过加强针。

其实,国家早已更新疫苗方案,并推荐对老年人、基础病人群使用针对变异株的疫苗。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再用“年轻人症状轻”来对比评估老人的风险。

对于65岁以上这个群体,新冠病毒仍是实打实的威胁。它可能不是猛虎,但也绝不是可以放松警惕的疾病。

结尾

这轮新冠病毒虽然不再带来当初那种“压顶式”的恐慌,但它的周期性活跃提醒我们,病毒没有消失,警觉不能松懈。

奥密克戎XDV等变异株虽致病力不强,却依然能在免疫力低下的群体中造成威胁。

钟南山院士指出: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更容易转重症,因此防护仍是重中之重。

面对阳性率的再度攀升,我们既不可盲目焦虑,亦不能掉以轻心。

科学防护、及时就医、加强疫苗接种,才是应对“新常态”的真正底气。请记住,病毒可能一直在,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理性应对,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免疫盾牌。

1、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 .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第一版)》.2023-01-17

2、 央视网.专家解读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 强调65岁以上老人为重症高风险人群. 2023-01-09

4、生病时报.新冠感染有3类人重症转化风险较高.2025-05-20

5、央广网.新冠阳性率升高 专家:新冠变异株致病力没太多变化.2025-05-19

来源:医者杂谈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