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主要领导共同关注的这件事,有何启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7:29 1

摘要: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今天推出解码杭州专题报道的第二篇,多层面解读杭州产业创新的做法,及对长三角产业创新的启示。一起来看。

杭州为何能培育出“六小龙”?向杭州学什么?

浙江杭州

今年2月,江苏省委机关报连发三问: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今年2月,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六小龙”负责人成为省委书记的“座上宾”。

今年3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学习考察,听取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发展情况介绍。

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的首场调研,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专题调研智元机器人。

沪苏浙皖主要领导都将目光聚焦在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赛道上,充分反映出长三角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肩负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重大使命。

那么,“六小龙”给长三角产业创新带来了哪些启示?

01

双招双引与鼓励“双创”

如何更好地平衡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必须特别重视“双创”,处理好“双招双引”与鼓励“双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长三角平衡现在与未来、追赶与引领的战略格局。

招商引资关系到长三角的未来,一个地方缺乏投资是没有未来的,有的地方领导说,如果失去一个大项目就可能失去一个时代,足见大项目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

也正因此,围绕大项目,锁定大项目,搞好招商引资,改善营商环境,成了很多地方长时期的一种固化思维,再加上考核的因素,更加强化了上述思维。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鼓励“双创”,可能就不是一些地方的首选,因为创业就是“播种”、创新就是“育种”,时间慢、周期长、不能确定成功率,更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经济发展的成绩。

但“杭州六小龙”案例告诉我们,从长远来看,对于长三角来说,培育创业创新的产业土壤,培育本土的小微企业和未来产业,有利于培植良好的创业创新文化,有利于培植良好的经济生态,也有利于产业发展从追赶型转向引领型,把握自主成长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自我创新、自主创新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无论是贯彻国家意图,还是为了自身高质量发展,推进创新创业都必须成为长三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深度求索公司创始人梁文峰说,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IT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我们创新缺乏的不是资本,而是信心以及不知道怎样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因此,招成功企业、成熟产业与鼓励“双创”,对于长三角来说,是不可偏废的一体两面,非常重要,做好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把握自主成长的高质量发展。

02

培育产业创新

需要怎样的思维逻辑

现在各地政府喜欢用“打造精品”、“精准施策”来推进各项工作、活动或工程。但这种思维逻辑在推进产业创新中是否合适?

产业创新本质上不是一项工程,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难规划和设计。创新无法做到信息对称,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缺乏打造精品的条件和精准施策的环境,产业创新的过程和目标就会飘忽不定。这个操作过程,政府也无法把握,领导无法胜券在握。

产业创新不是打靶,而是放开、放活和一定程度的“放纵”,是对产业创新一定程度“混乱”的容忍,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是在没有风景的地方造风景,在看似平凡中展现非凡。

因此,放弃工程思维才能收获产业创新的成果。

看到有的网友评论“杭州六小龙”时幽默地说,有的地方的创新思维是培育几千条龙,成长出六条优秀的小龙;有的地方的思路是只想“精准”的培育六条龙,最后一条也活不了。

因此,不要羡慕杭州有了六小龙,而是培育自己更加开放的产业创新思维更重要。

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当然必须遵纪守法。但法律具有滞后性,当新产业新业态出现时,直接套用已有的法规,那些新事物就出不来,或者就可能都是不合规的。

比如,按照原来的规则,书店不可以卖咖啡,很多东西不允许混业经营,是先允许混业经营然后修改规则,还是等修改规则后再允许混业经营?现实已经做出了回答,这些年正是长三角各地不断地探索实践,才有了当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千姿百态。

因此,务实不是死板和僵化,遵纪守法、合规不是墨守成规,恰恰是灵活的探索、大胆的实践,才促进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产业创新中非常可贵的是遵守原则的灵活变通,监管不是为了阻止创新,而是为了保障更好的创新和巩固创新的成果。

据媒体报道,DeepSeek的全称是“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然而,“基础技术研究”这一提法在公司注册类别里并不存在。

后来,在当地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协调下,这一公司名最终成功完成注册。

1999年,传统工商注册体系里根本就没有“电子商务”这一明确类目,杭州市政府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讨,深入分析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发展前景及对经济的潜在影响,最后特事特办,为阿里巴巴颁发了首张“电子商务”工商营业执照。正因为这个支持新兴产业的决定,才有了后来的电商巨变和杭州“电商之都”的地位。

再有,培育产业创新的思维逻辑,更重要的是造跑道、造赛马场,而不是去赌冠军、赌赛马,是期盼新产业几何级或指数级增长的成长性,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总量保持领先的实用性,必须防止出现赢了对手输了时代的尴尬局面。

杭州“六小龙”。 图源:“三里河”公众号

03

产业创新领域

如何实现一视同仁

“杭州六小龙”给长三角的又一启示是,培育产业创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尊重教授、尊重有领军人物标签的权威,应该是真正的尊重创造,尊重创新,谁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谁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支持,但不能搞论资排辈、不能只尊重帽子、地位,因此,更好的施行“揭榜挂帅”是公平、公正的抉择。

在产业创新的产学研链条上,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不分机构大小,行政级别高低,在获得创新资源上,都必须贯彻国家要求的一视同仁原则,以客观评估的创新程度和价值获得各种资源,只要是符合政策,符合国家战略,都有平等获取土地、补贴、数据的权利。不能指定创新者,不能肯定谁一定能创新成功。

创新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很多创新都是小微企业、小人物创造的。梁文峰说,更多的投入并不一定产生更多的创新,否则大厂可以把所有的创新包揽了。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的创新更是如此。

总之,“杭州六小龙”案例告诉我们,长三角在培育产业创新的道路上,会存在很多困难,要坚定信心,努力把天大的困难转化成为可以克服的困难,而绝不能把可以克服的困难放大到天大的困难。

来源:决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