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黄河流域山西平陆茫茫大原而来,我从长江流域浩浩汤汤湖南怀化而来,我从华夏5000年涓涓细流绵延博动而来,我从文功武卫烽火硝烟来。我从黄土高原来,我从江南水乡来,我从大漠孤烟来,我从烟雨诗里来……
(长篇连载7)长篇纪实散文《父母时代》
之第六章
第六章:源远流长
江河不择涓滴,故浩荡三千年;傅氏每代躬身,方续写星火篇。血脉是时光凿刻的河床,脊梁乃先祖托举的青山。
我从哪里来?
我从黄河流域山西平陆茫茫大原而来,我从长江流域浩浩汤汤湖南怀化而来,我从华夏5000年涓涓细流绵延博动而来,我从文功武卫烽火硝烟来。我从黄土高原来,我从江南水乡来,我从大漠孤烟来,我从烟雨诗里来……
在岁月的长河中回溯,
傅氏的荣光,闪耀如初。
三千三百六十载的风雨,
傅说的故事,口口传颂。
身为傅氏一百二十一世孙,
心怀敬畏,承接家族的厚重。
父亲的脊梁,如山般坚毅,
母亲的慈爱,似水般温柔。
源远流长的血脉,
奔腾在每一个傅氏子孙的心头。
祖辈的智慧,点亮前行的路,
传承的火焰,永不熄灭。
岁月悠悠,情意不休,
家族的源流,润泽千秋。
让我们携手,续写辉煌的篇章,
让源远流长的傅氏,永耀光芒。
一、在历史长河里
记录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点滴,留存父亲在特殊年代的特殊影像,也让后人知道还有那么一段历史,作为今天及今后的“镜子”。
这,也是看了电视连续剧《邓子恢》所受到的启示。
傅元洪,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普通的农村基层大队党支部书记,1927年农历10月21日出生于重庆市潼南县柏梓镇永安乡牌坊村,今天改名金灵村,一社;2000年1月9日21时30分去世,享年73岁。
中国有句古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父亲去世前与我聊天,就说到了这句话,他知道自己生命的尽头快到了,很从容、淡定。
“截至目前,我是傅家男性活得最久的。”民国时代,民不聊生,全国平均年龄不到40岁,爷爷傅定亨1951年去世,享年48岁。所以,73岁的父亲,才会说出这两句话。特别是前面这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特定年龄的忌讳,尤其是73岁和84岁。
中国传统里,73岁和84岁被视为“坎年”,源于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年龄。孔子享年73岁,比孔子晚出生179年的孟子享年84岁,这两位圣人的寿命成为后人参照的标准,认为普通人难以超越。实际上,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心理,体现了对高寿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忌讳。73岁和84岁被视为人生的重要关口,许多人认为跨过这两个年龄后,寿命会更长。这种观念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许多老人在这两个年龄时会更加谨慎,甚至避免庆祝生日,以求平安度过。随着医疗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人的寿命已大幅延长,73岁和84岁不再是难以跨越的年龄。但这种传统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当然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寿命的认知和心理暗示,尽管现代人寿命延长,但它仍对部分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母亲舒义其,与父亲同年,父亲工作中的搭档,生活上的伴侣。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九出生于邻社,直线距离不过三公里,舒家湾。
双亲驾鹤已西行,笑貌音容梦里萦。
严父辛劳培子女,慈萱温婉护家宁。
阴阳永隔情难断,岁月长流念未停。
唯愿天堂皆顺意,春晖永照佑儿伶。
父母亲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资料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了,父母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不会知道。他们刚刚出生,他们怎么会知道?就是他们的父亲、我的祖父傅定亨,也不会知道,因为,他们也是农民。
这一年,北伐战争战火燎原。
北伐战争是国民党为统一中国而发动的军事行动,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1927年,国共合作显奇效,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先后占领了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北洋军阀势力逐渐瓦解。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来了!
1927年4月12日,新军阀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清剿共产党和左翼人士,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遭受重创。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终结,共产党转入地下,开始武装斗争。
层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接踵而来。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宣布“分共”,清剿共产党,进一步加剧了国共分裂。共产党被迫转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这一年,南昌起义枪声正劲。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这一年,秋收起义奠定基础。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江西边界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转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成为共产党武装斗争的重要起点,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逐渐形成。
这一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共五大召开。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国共合作失败后的策略。会议未能有效应对危机,党内分歧加剧。
总之,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北伐战争的推进、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党的武装起义等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为后来的国共内战和共产党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父母亲与这些重要事件没什么关系,但却脱不了关系。国家大事是海,父母至少是海中的一滴水。
在历史的长河里
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根脉的纹路》——
老槐树在风中抖落一地年轮
我俯身拾起
掌纹与木纹重叠
每一道裂痕都通向
泥土深处
祖父的烟斗在墙上
吐出最后一缕青烟
飘散成族谱上
模糊的字迹
我伸手触碰
那些被时光冲淡的墨迹
却触到了
血脉的温度
井台上的青苔
爬满了记忆的缝隙
我打捞起一桶月光
倒映出
无数张相似的面孔
在水面摇晃
老屋的砖缝里
藏着蝉蜕的壳
轻轻一碰
就碎成了
时间的粉末
飘向
更深的深处
我站在这片土地上
根系在体内生长
穿过层层叠叠的岁月
扎进
永恒的土壤
1949年11月30日,又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部第十一、十二、四十七军的5个营、近3000人,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进入重庆市区,重庆喜获解放。
头一年,父亲结婚。
22岁之前的父亲,除了干活,就是做生意。
父亲是个小个子,但却有大能量,精明能干,能说会道,不但农活是好手,做生意的头脑、技巧,也非一般人能比。也许,血液里弥漫的,就有老祖宗经商的文化基因。
耕田打把,车水拉锯,租地主家田地,交完盘租子,照样有所收获。
农闲,挑谷草、梨子等水果,步行,从老家到重庆,数百公里,卖了以后再购买油渣之类的东西,挑回,赚取差价。
日子,虽然清苦,但充实、坚实、实在。
希望的烈火总是熊熊燃烧着。
周边活跃着两大土匪,坝上的张处二、河边的云谷,分别横行于几公里开外。他们干了些什么,父亲没具体讲,我脑补的结果是,应该跟现在电影里面的情节相似:平时貌似普通老百姓,人畜无害;时不时干着打家劫舍之勾当;欺行霸市,与现在的黑社会差不多。
当地大地主叫张礼帮,几乎所有土地都是他家的。
不知道从何时起,祖上就生活在崇龛附近,一个叫“帽子山湾”的地方,就是今天以“菜花节”闻名于世的地方。曾祖傅启孝、高祖傅邦友时代,亦农亦商,相当红火。曾祖傅启孝外号“傅粮贩子”,粮食生意那是相当出名,与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先辈们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曾经拥有崇龛大半条街的商铺。
爷爷傅定亨出生于1903年,清朝末期,国家被列强瓜分,受国难牵连,广大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之匪患、自然灾害,天灾人祸,爷爷未能挽大厦之将倾,从此家道中落,万不得已,举家迁徙,才到了如今的金灵村。
电视连续剧《邓子恢》第17集,农业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与副部长陈伯达发生了分歧。很明显,两人的相同点都是想搞好工作,都是想为农民好,甚至可以说是为中国好。但不同点也就是分歧,却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本质的。邓子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为他是农民出生,并深入农村深入广泛调查研究。而陈伯达呢?只想高大上,从理论到理论,口头文章,表面功夫,所以,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原历史,感谢《邓子恢》!
今天我还想说的是,我之所以喜欢《邓子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上个世纪50年代,也就是邓子恢当农业工作部部长那个时候,我的父亲傅元洪,先是农业互助组组长,然后是农业合作社社长,永安乡六大队大队长、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上个世纪80年代,30多年。
经常与父亲聊天,或者我问他答,或者他主动说起。我想了解那段历史,他想留住那段历史。
2000年1月9日,父亲离我们而去,享年仅仅73岁。因为积劳成疾,因为特殊年代的特殊遭遇,因为特殊时代的特殊折磨,因为特殊历史的特殊境遇,他过早去失去了健康,过早走完了人生。尽管时间已经过去25年了,但我们都觉得父亲没有离去,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我们身边存在着。
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活在他的子女的心中!
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奋斗不止,他的精神境界,犹如一座丰碑,耸立在我们心中。
二、父母巡礼
父亲、母亲
1950年,23岁的父亲当上农业互助组组长。这段时间,他与特派员、土改工作组组长陈志友等一起,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减租退压,搞得风生水起、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父亲介绍,农业互助组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出现的一种农民自愿联合、互助生产的组织形式。它是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为了克服生产中的困难,自愿组织起来进行劳动互助和生产协作的初级合作形式。
我们那里先叫牌坊村,典型的丘陵地带,长期生活着傅姓、张姓、黄姓、滕姓等人家。
父亲告诉我,农业互助组是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的劳动互助组织,成员在农忙时节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农业生产任务。比如,他就和张永帮、张永金等家庭联合起来,共享劳动工具,互帮互助,通过劳动互助,解决个体农户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在农忙季节临时组织起来,农忙结束后解散。”父亲说,“成员相对固定,常年进行劳动互助和生产协作。”比如另外一些组合,就是傅元生与黄永发等家庭的自愿组合。这样的自愿结合,完全是“自愿加入、自由退出、互助互利”,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生产任务。比如插秧时,为了不误农时,提高效率,几家人一起突击,三下五除二,搞定。比如打谷时,也是如此。这种方式简单灵活,组织形式简单,管理灵活,适合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通过劳动互助,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成员之间共享畜力、农具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父亲告诉我,“这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增强集体意识。”
当然了,由于互助组规模较小,有自发的因素。尽管父亲他们有意识地组织,但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管理不够规范;在劳动成果分配上可能存在不公平现象。
“农业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级形式,为后来的初级社和高级社奠定了基础。”父亲说,“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互助组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事实上,农业互助组主要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逐渐被初级社和高级社取代。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一些地区仍保留了类似的互助合作形式,但规模和形式有所变化。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得记住它。
1952年,父亲当上农业合作社社长,也算“顺势提拔”。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由农民自愿联合、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旨在通过集体力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父亲告诉我。
说是农民自愿联合,其实也是父亲他们做了许多工作,联系、协调,苦口婆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有人愿意,就有人不愿意。
“上面出政策,组织大家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助、规模经营,提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父亲说。
父亲个子不高,一米六五不到。我一米七五,在我那个年代算高个子,大学时,我们班海拔第二,我遗传了母亲的身高。
作为社长,也就是现在的生产队长,父亲把2、300号人团结在一起,组织在一起,共同进行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他们兴办销售合作社,联合销售农产品,增强议价能力。他们兴办信用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资金问题。他们兴办服务合作社,提供农机、技术、信息等服务。
“以前的土地是地主私人的,现在是国有的、大家的,农民的积极性可高了。”父亲说,“农业合作社确实很有优势,集中了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市场议价方面,增强了市场谈判能力,获取了更好价格;在资源共享方面,共享技术、信息、设备,提高了效率。当然了,也实现了风险分担,共同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
父亲仅仅读过短暂的私塾,只会一些日常的文字,但能说会道,口才极佳,且算盘打得十分熟悉。
“当了几年社长,感觉合作社极具挑战。比如管理难度大,由于成员众多,导致管理复杂。在利益分配方面,很难确保公平分配利润。”父亲感慨道。
时过境未迁,如今的农村,当然已经发生的本质的变化。
农业合作社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后,经历多次改革,近年来快速发展,形式多样,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未来发展大趋势,将是数字化转型巨变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效率,注重环保,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加力,提升全球竞争力。
组长、社长、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的父亲,这段历史我给你记下了!
队长乱派工,社员磨洋工,
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风。
好坏分不清,好看不中用。
这段顺口文字描述的是中国农村集体化时期比如人民公社时代劳动管理中的一些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队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生产队长在分配任务时不够合理,可能存在随意、不公平或缺乏计划性的派工方式,导致社员不满或工作效率低下。而社员呢?则懒洋洋地“磨洋工”,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社员对劳动缺乏积极性,导致效率低下。出工时没有条理、没有秩序,队伍松散、缺乏组织性,行动不协调。干活时混乱无序,缺乏计划和分工,大家一拥而上,效率低下。
傅世前,排行老四,1953年出生,1972年11月5日参军入伍,1978年4月退伍,先在潼南县汽车队干了一年合同工。然后,潼南县社队企业局组织退伍军人,组建“双定汽车修理厂”,20几个退伍军人,干得不亦乐乎,组长姓唐,连长退休,于是大家叫他唐军官,唐军官任组长,骨干就是傅世前、刘天华。他们组装了一辆汽车,开去永川作技术鉴定,荣获优秀鉴定。当时国家推行8级工资制,工人最高工资就是8级,月薪48元,傅世前的工资就是月薪48元。我们大队有个下放的工人,叫倪纯安,他开了一家农工商贸易公司,赚了几十万,那时的几十万,无疑是巨富。后来,这个倪纯安,很快就沉沦。几十万块钱,经不起几下折腾。他便回到老家,开起了三轮车,赚点生活费。“父亲的人格魅力,父亲的胆识智慧,父亲的口才毅力,都是让我们学习的。”傅世前感慨道,“母亲贤惠能干,操持家务、干农活,都是十分厉害的,在妇女中绝无仅有,就是男人壮劳力,有不少人也比不过她。”
三、傅氏家族:山西平陆——湖南怀化——四川潼南
傅姓这个大姓,更是国家这个大海里的一滴水。
傅元洪、傅定亨、傅启孝、傅邦友……我最熟悉的前辈、先辈,就是这四个名字。父亲傅元洪,爷爷傅定亨,曾祖傅启孝,高祖傅帮友。
傅启孝的五个孙子:傅元洪、傅元林、傅元俊、傅元忠、傅元德。为什么要提这五个名字?因为一桩悲剧与他们有关。
1948年,傅元忠一个2岁多的女儿不幸夭折,按农村风俗,亲人用畚箕装上,找一个僻静处,挖坑,掩埋。但传说是掩埋的地点不对,埋在一个不该埋的地方,犯了“五房杀”,按当地的封建迷信说法,犯了“五房杀”,就要死五个人。果然,傅元德家死了2个刚刚几岁的儿女,而傅元洪、傅元林、傅元俊三兄弟家的两个几岁的妹妹,也不幸夭折。
五个不幸夭折的生命,被“五房杀”的封建迷信所“印证”?
按现在的医疗科技判断,那五个不幸的小生命,应该是被传染病所累,只是那个时候医疗技术太落后,人们又太愚昧,所以才归罪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封建迷信“五房杀”。
椿萱逝去影无踪,泪洒碑前忆旧容。
父爱如山担道义,母恩似海育情浓。
寒灯独守相思苦,冷月孤眠寂寞重。
翘首云天寻雁字,阴阳两界盼重逢。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2025年4月,我再次踏上寻根之旅。
我查阅《傅氏族谱》《中国姓氏大全》等书籍,它们告诉我,傅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以国为姓:傅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一个小国——傅国。傅国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形成了傅姓。
2.以地为姓:在古代,有些人以居住地的名称为姓。傅姓也可能来源于古代的地名,如傅岩(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河南),居住在那里的人以地为姓。
3.以官为姓:在古代,有些人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傅姓可能与古代的官职“傅”有关,傅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教导和辅佐君主或贵族子弟。
4.改姓:在历史上,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改姓傅。例如,为了避讳、避难或者其他原因,改姓傅。
5.少数民族姓氏: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傅姓的存在,这些傅姓可能是由本民族的语言音译而来,或者是与汉族傅姓融合的结果。
这五种支流,汇成傅氏大海。
傅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傅说,商朝时期的贤臣;傅玄,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傅山,明末清初的学者、医学家等。
《中国姓氏大全》中说,傅姓在中国姓氏中属于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武丁以其有功,遂以傅为姓。
2.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
3.出自赖氏改傅姓。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也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
4.清代部分满族人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
总之,傅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
度娘说,傅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殷商名相傅说:傅说为商朝高宗武丁的名相,曾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南)居住,因此得姓“傅” 。此说法被广泛接受,成为傅姓的主要起源之一。
2.源于姬姓:傅姓是黄帝的裔孙大由的后代,大由曾被封于傅邑,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傅氏。此说法也被认为是傅姓的古老源头之一。
3.源于姚姓:傅姓与舜帝的后裔有关,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傅阳国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为傅氏。
4.其他来源:有说法认为傅姓源于赖姓,是为了避难而改姓傅氏。此外, 清代有部分满族贵族改为汉姓傅氏 ,如傅恒等。 傅姓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分布广泛,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总之,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姓氏排行榜第五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
翻开《傅氏族谱》,扉页,中年大汉半身像,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彗眼如炬,直视前方;宽面大耳,络缌胡子,商朝官帽,格外威严。下面配文:“始祖傅说,字良弼,商朝宰相。”
第一页,傅氏起源概况:商朝中期——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3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商代的一个时期,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或殷商。著名的甲骨文就是诞生于这个时期——傅说与商高宗,系同窗学友,结为知己,说祖知识渊博,才能出众,武丁从说祖学,获益匪浅,深得商王器重。后武丁即位,选拔贤臣,寻找傅说。群臣获悉,傅说版筑于山西陆县北傅岩之间,举以为相,辅佐武丁,此则分姓受氏,居住在傅岩地区的人,即以傅为姓氏,自始说祖为第一世代。
翻译成现代汉语——傅氏的起源概况如下:在商朝中期,傅说与商高宗(武丁)是同窗学友,两人结为知己。傅说知识渊博,才能出众,武丁曾向傅说学习,受益匪浅,深受商王的器重。后来武丁即位,选拔贤臣,寻找傅说。群臣得知傅说在山西陆县北傅岩一带从事版筑工作,便推荐他为相,辅佐武丁。从此,居住在傅岩地区的人以傅为姓氏,傅说的祖先被视为傅氏的第一代始祖。
接下来,吉原傅氏宗谱叙:指挥使司,洗公其先,江南建平人也。
十一世祖讳念才生四子洗、广、立、威,明太祖初楚苗逆命洗公同十二世从祖颖国公讳友德者,奉命征讨平成后太祖旨谕,洗公世袭指挥,永镇沅州卫,延今三百余年历官五世因以家焉楚南傅氏自此始矣。
明初傅洗之后友德之族,屯守于楚南、沅州、芷江、建平、吉原。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寅岁,四川巡抚余公,安民插站,我祖朝胜公,年九十有二,于十一月初八日,至元州、芷江、西门上户村,督二子十一孙,及元孙,挈家来蜀定远。(铜梁)亦越三十七年,戊辰岁,十二月廿四日,插站潼川府,遂宁县,下安里三甲地名,朱家坝,公年九十有四,任土作贡,耄年告终,葬南山之阳,何家龙,虎形地,庚山甲向,居蜀端自此始。
翻译成现代汉语——吉原傅氏宗谱是这样讲的:当上指挥使司这样一个官,是咱们的祖先,一个名叫傅洗的,他是长江以南建平人。
往上数十一世,祖先名叫傅念才,他生了四个儿子:傅洗、傅广、傅立、傅威。明太祖初年(明朝初年是1368年,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楚地的苗人叛乱,傅洗与十二世祖颖国公傅友德奉命征讨,平定叛乱后,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让傅洗世袭指挥使的职位(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下面的一个部分,为卫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明初,太祖朱元璋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卫所制融汇了唐府兵制的建军思想和制度特点,把按卫所编制的世袭服役军士同屯田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和镇压人民反抗;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沉重负担。
军户世袭、卫所编制体系和军屯构成了卫所制的主要特色。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5小旗,每小旗10人。卫所长官为指挥使1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属员有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2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1人。从卫指挥使到百户等卫所军官,都是世袭,称“世官”。截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共有17个都司、329个卫、65个守御千户所,军数约为120万人。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前后,全国总兵力为280万人左右。兵士称“军”,有军籍,世袭当兵,大部分屯田,小部分服役。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清代军制中不用指挥使之名,但个别土司则沿袭明代制度,任官指挥使。)永远镇守沅州卫(沅州在历史上是指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的一个地区,现在的益阳市和常德市一带。沅州因沅水而得名,地处湖南省西部。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府治芷江,在今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这一职位延续了三百多年,历经五代,因此家族在楚南定居下来,楚南的傅氏从此开始。
明初,傅洗的后代傅友德这一族人,屯守在楚南、沅州、芷江、建平、吉原等地。
328年过去了,时间来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川巡抚余公安民插站,我们的祖先朝胜公,也就是傅朝胜,时年九十二岁,于十一月初八日,也就是距离今天又一个328年的1696年的十一月初八日(这个人世间就是如此神奇,从明太祖初年的1368年,到清康熙35年的1696年,正好328年;而从清康熙35年的1696年,到公元2024年龙年,正好也是328年,两个328,是不是正好印证了傅姓的浩然历史!)
话说328年前的傅朝胜,不顾92岁的高龄,带领两个儿子傅大龙傅大卿、十一个孙子以及曾孙,百十口人,举家从元州、芷江、西门上户村迁往四川定远(今铜梁)。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湖广填四川”?
历史上出现过两次“湖广填四川”事件,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一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由于后者的影响和规模更大,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湖广填四川说的都是明末清初这次。
话说清康熙年间,从湖广行省等地,移民人口100余万,大规模人口迁徙到四川,历时数十年。
川蜀之地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自秦朝以来,川蜀都是人们向往的富庶之地,中间经过汉朝至唐朝的发展,川蜀更加富裕,也是皇帝极为看重的钱袋子,比如在宋朝时期,四川上交国库的税收占四分之一,由此可以想象川蜀的富裕程度。
《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宋朝时期四川最多的人口达到1500万人,这是封建历史上四川的鼎盛时期,从此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主要是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两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是政治地位上,初期的几个封建王朝都极为重视川蜀的战略地位,这里是关中的后勤保障,也是统一天下的有力支撑,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得益于关中川蜀,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也是如此。
其次是经济地位上,由于川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粮仓作用,历代王朝都非常关注川蜀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从宋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川蜀之地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在宋朝与蒙古军队的长期战争中,四川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蒙古军队凭借着强大实力四处征战,其中宋朝就是蒙古军队经常光顾的对象,对比整个宋朝的战斗力,四川军民的抗战能力高出一大截,展现出川军一贯的强大战斗力。
四川先是在抗金战争中艰难求存,终于将金兵抵抗在四川盆地之外,接下来又经历了将近50年的抗击蒙古军队,然而这期间战斗都是在四川盆地进行的。
蒙古军队曾经三次攻入成都,顽强的四川军民与敌军来回拉锯战,当地经济也因此受到极大破坏。战争必定会导致人口减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来自蒙古大汗蒙哥的屠杀。
蒙古大汗蒙哥是一位能战善战,同时又非常凶狠的人,由于在四川付出巨大牺牲,恼怒的蒙哥屠杀无数当地川民,史料记载仅在成都附近就屠杀了140万人,惨绝人寰的杀戮让四川人口急剧下降到80万左右。
“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这些都是蜀人当时记载下来的现实景象,对比昔日的鸡犬相闻,破败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在元朝统治时期,四川的人口以及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税收总额再也没有往日辉煌,位于垫底地位。
元末明初时期,明玉珍带着十余万军队进入四川,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没有土地的农民百姓,他们纷纷在四川开垦田地定居生活,这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政权在四川仅仅存在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其消灭统一,但是朱元璋却继续实行湖广填四川行动,这期间进入四川的人主要来自湖广地区。
明朝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四川的人口已经恢复到146万人,到明朝末期,四川人口已经上升到400万人。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后代”。
共和国开国元勋邓小平是四川广安人,他的祖先就是在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期间从江西吉安来到四川的。
近300年以后的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再次经历战争蹂躏。公元1639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首次进入四川,五年后,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将成都确定为西京。
从此之后,四川成为多股势力争夺的焦点,有当地地主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也有清朝军队和南明军队,四川大地上战火不断。
张献忠在西充战死后,史料记载四川人数已经锐减一半。后来,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攻进四川,清军围剿叛军历时七年之久。
四川经历的战争浩劫前后算起来超过三十年,农民和地主之间、满人与汉人之间,史书记载“杀得鸡犬不留”。
战争是灾难,伴随战争而来的瘟疫灾害再次让川蜀之地面临灭顶之灾。由于战争遗留下来的尸体到处都是,瘟疫肆意爆发蔓延,四川的人口减少到冰点,据官方统计,仅剩60万人。
在此背景下,清王朝康熙皇帝对四川的处境感到忧心,时任四川巡抚张德向康熙提出建议,从其它地方移民到四川,重振四川天府之国的美名。
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康熙颁发《招民填川诏》,主要内容是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大量向四川开始移民。
同时,清朝还出台一系列辅助性人口政策,比如愿意移居四川的人永远拥有土地,在税赋上规定五年之后才开始征收,对于新出生的婴儿永远不加税赋。
这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持续一百多年时间,先后进入川蜀的人口超过100万,其中湖南、湖北占比超过一半,而来自麻城的移民在湖北占据很大比例。
概括起来,历史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奉旨入川、求生存入蜀、经商入蜀。
作为蜀中五老之一的马识途,他的祖先就是在乾隆年间奉旨入川,从麻城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落户在忠州境内,至今马家后人已有千余人。
开国元勋朱德的祖先就是在此期间从广东韶关移居到四川的。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在“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下,傅朝胜毅然举家西迁。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戊辰年170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他们在潼川府遂宁县下安里三甲地名的朱家坝插站定居。傅朝胜时年已经九十四岁,负责土地事务,直到高龄去世,葬在南山的阳面,何家龙的虎形地,庚山甲向。从此,傅氏家族在四川定居下来。
从傅说,到傅念才、傅洗、傅友德,再到傅朝胜,3300多年过去了,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涓涓细流,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北方大平原,到江南水乡,再到四川丘陵,这一走,又一个328年,书写着3300余年的历史,一个傅姓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文臣傅说,武将傅洗,3300余年的傅姓,总有脊梁横空出世。傅姓,这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人口总数约610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当然,与中国第一大姓王姓相比,确实属于“少数民族”,因为王姓人口数量达到了约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清明会叙——
清明祭扫,不忘本也。扫地而祭,人予报本之忱。我族清明设会,始于雍正九年,到民国末年。社会变革,我族会业收归国有,停止会试,又于公元一九八八,国策开放,全族老幼,怀念先烈,瞻仰墓碑,重振会试。
轮流字派式——
祖宗如朝大国天,文学兴邦启定元,
世友志能承裕泽,时崇廷献希昌先。
光耀宏毅继良德,英俊贤才广林立。
经纬通明正家纪,高尚荣贵永盛延。
我族字派,前28字,从“祖”字派到“先”字派为先祖所议。后二十八字,从“光”字派到“延”字派为后代裔孙所议。
这,就是傅姓的“字辈”,论资排辈,辈份等级,上下尊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中,“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按次序称谓: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翻开《傅氏族谱》,只见我“国舆公支系”人丁兴旺,入蜀始祖傅朝胜有二子,大儿子傅大龙,有舆、贤、元、亨、政、顺、宝等7子;小儿子傅大卿,有蛛、蛟、腾、英4子,我们这一支系,则属于大龙第一子傅国舆的后代。傅国舆配王氏,有傅天爵、傅天培、傅天彰、傅天铎四子。我上承五代算起,父亲傅元洪,祖父傅定亨、及其大哥傅定万(其子傅元德,有女无子)、二哥傅定芳(其子傅元忠,有儿子傅世现等),曾祖父傅启孝,高祖父傅邦友,天祖傅兴盛,烈祖傅学常、太祖傅文虎、远祖傅天爵、鼻祖傅国舆。
其中,远祖傅天爵有三个儿子:傅文昭、傅文虎、傅文彪。傅文昭有7个儿子:傅学儒、傅学仕、傅学性、傅学忠、傅学位、傅学宗、傅学恒。而太祖傅文虎则有9个儿子:傅学佑、傅学佐、傅学笔、傅学增、傅学庸、傅学冉、傅学孟、傅学纲、傅学常(也就是烈祖)。烈祖傅学常6个儿子:傅兴盛(天祖)、傅兴质、傅兴贞、傅兴亨、傅兴鼎、傅兴实。
我族由商朝始祖傅说至清初一百零五代毕,历经3000余年后,于康熙35年,也就是1696年,入蜀一世祖傅朝胜以92岁高龄,率2子11孙百十号人,自湖南沅州府芷江西门上户村挈家入川,先铜梁,后潼南朱家坝,至今329年。
沅州因沅水而得名,地处湖南省西部。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府治芷江,也就是今天的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
我从哪里来?
我从黄河流域山西平陆茫茫大原而来,我从长江流域浩浩汤汤湖南怀化而来,我从华夏5000年涓涓细流绵延博动而来,我从文功武卫烽火硝烟来。我从黄土高原来,我从江南水乡来,我从大漠孤烟来,我从烟雨诗里来……
抽丝剥茧,顺藤摸瓜,披沙拣金,行远自迩,经过两天的梳理,终于,一条红线呼之欲出——
傅念才——傅洗——傅景桑——傅祖宪——傅宗相——傅如伟——傅朝胜——傅大龙——傅国舆——傅天爵——傅文虎——傅学常——傅兴盛——傅邦友——傅启孝——傅定亨——傅元洪……
华夏源流岁月长,傅家血脉远传扬。
朝胜挈族迁川蜀,后辈寻根念故乡。
武卫文功铭史册,烽烟烽火载沧桑。
绵延世系千秋续,祖德宗功永耀光。
(未完待续)#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