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觉得得过一次就万事大吉了,这病毒的聪明劲儿,真不是一般的病毒能比的。它在变异,它在适应,它在伺机而动。我们身体的免疫力虽然有记忆,但这记忆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变异株。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门诊里有个现象挺扎眼的,感冒发烧的病人比前阵子多了不少。
仔细一问,很多人都说:“是不是又是新冠?不是已经得过了吗?”今年春夏交替这波,新冠二次感染确实又在悄悄冒头。
别觉得得过一次就万事大吉了,这病毒的聪明劲儿,真不是一般的病毒能比的。它在变异,它在适应,它在伺机而动。我们身体的免疫力虽然有记忆,但这记忆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变异株。
这波感染,不少人症状和第一次不太一样。有些人以为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结果一查,阳了。而且这次的感染症状更“多变”、更“隐匿”,不像第一次那么统一的发烧、咳嗽、嗅觉丧失。
现在临床上碰到的“二阳”病人,有七个症状出现得特别频繁。如果你最近也有这些表现,八成得当回事儿了。
首先是持续性的咽干、咽痛。不是那种喝水就能缓解的干,是那种一整天像吞了块砂纸一样难受。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是空调吹的,或者是吃辣的上火,但拖个几天不见好,有的甚至晚上咳得睡不着,才发现不对劲。
还有就是突如其来的乏力。这种不是“累一天了”的那种倦,而是那种早上一睁眼,感觉身体被掏空了。明明没干啥事,连刷牙都费劲。有位办公室白领跟我说,她坐在工位上,脑子一片空白,连写个邮件都觉得吃力。
第三个特别有代表性的症状是:低烧反复、或者体温忽高忽低。不像以前那种一烧烧到39度,而是37.5、38度之间徘徊,好几天不退。很多人拖着去上班,结果体力透支,病情更重。
第四种是鼻塞、流涕,但和普通感冒不一样,这次很多人描述的是“鼻腔发胀、嗅觉迟钝”,但不是完全闻不到,而是味道变得模糊。吃饭像在嚼纸,喝汤没味道,香水也闻不出什么。
第五个表现是:胃肠道反应明显增加。有些人腹泻,有些人恶心,甚至一吃东西就胃胀,反应比第一次感染更像一场“肠道病毒”。而这类人群,往往在感染时体重掉得很快,免疫力也更容易被拉低。
第六个:头痛、脑雾感。这个症状之前不那么常见,但这次不少人反映,感染后脑子像进水了一样,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原本思路清晰的人,突然忘了刚才要干嘛,连手机都一遍遍找。
最后一个症状,是咳嗽时间变长,夜里更严重。这种咳嗽不像普通支气管炎那样一咳就带痰,而是干咳,阵发性。这种咳嗽往往持续两周甚至更久,尤其是晚上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
这七个症状,一旦混合出现,尤其是持续超过3天的,真的别大意。现在的变异株表现不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把人拖垮。体力差的老人、基础病患者,往往症状更长,恢复更慢。
我最近接诊过一位40多岁的女性,之前已经得过一次新冠,身体一向不错,平时还有健身习惯。这次她一开始只是觉得嗓子有点干,没当回事,继续带孩子、上班、加班。
结果四五天后开始低烧,接着咳嗽、胃口下降、头也晕。她说:“这次不是猛烈地发作,是一点点渗透进生活,等我意识到不对劲时,已经整个人虚脱了。”
很多人都忽略了新冠“二次感染”的“隐蔽性”。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人群中,轻微的不适很容易被忽略。但病毒已经在你身体里扎了根。
现在的病毒株比如JN.1、KP.2,它们的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也更厉害。之前感染后留下的抗体,面对它们,抵抗力明显下降。打过疫苗的也不能掉以轻心,疫苗的保护作用会随时间衰减。
而且这次不少人没有典型的发烧,却有明显的“免疫失调”表现。像长期疲劳、失眠、情绪低落、口腔溃疡频繁、甚至月经紊乱,都可能跟感染后恢复期的免疫紊乱有关。
这就更需要大家在二次感染的高发期,多留意身体的“小信号”。不要总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新冠不是感冒,它对身体的“内耗”是长期的、隐匿的。
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二次感染,但从现在的流行情况来看,时间越久,感染过的人再次中招的几率越大。特别是那些第一次感染已经过去半年以上的人群,再加上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大、运动少,都是高风险人群。
我特别想提醒的是:孩子和老人。孩子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老人则是免疫力自然下降,两头都容易“中招”,而且症状常常不典型。比如小孩可能只是精神差、腹泻、咳嗽几声,家长以为是闹肚子,结果一查,是新冠。
很多家属问我:是不是每次感冒都要查核酸?其实也不必过度焦虑。但如果你发现症状持续不退、或者症状“奇怪”,比如嗅觉减退、脑子混沌、连着几天体温不稳,那真的建议早点就医,或者做个抗原筛查。
我自己去年也“二阳”过一次,说实话,那次没第一次那么剧烈,但恢复得很慢。咳嗽断断续续了接近一个月,晚上还特别容易醒。那段时间我也在反思,病毒虽然不致命,但它给生活带来的“慢性折磨”,更让人疲惫。
别等病了才去重视健康。平时要多动、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尤其是春夏这种换季时节,最容易中招。病毒就像躲在角落的灰尘,你看不见它,但它一直在。
也别盲目相信“感染一次就免疫”这种说法。病毒在变,我们也得跟着变。免疫力不是一次性交费,抵抗力得靠日常积累。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最近总觉得不太对劲,别拖。越早处理,恢复越快。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的切身体会。病毒不怕你怕它,就怕你不当回事。
别让身体的提醒被忽略,也别让病毒有可乘之机。健康从来不是等来的,是靠自己守住的。
参考文献:
[1]吴尊友.新冠病毒感染的再感染现象与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789-793.
[2]张文宏,陆超敬.新冠病毒变异株对疫苗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2):86-90.
[3]李兰娟,周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免疫应答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3):161-165.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