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城口县聚焦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按照阵地、资源、功能、展陈、运行“一体整合”思路,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有效破解资源分散、服务粗放、参与度低等难题。同步出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构建城乡结对共建机制,推动文
近年来,城口县聚焦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按照阵地、资源、功能、展陈、运行“一体整合”思路,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有效破解资源分散、服务粗放、参与度低等难题。同步出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构建城乡结对共建机制,推动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志愿服务品牌孵化、文化要素双向流动,绘就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新画卷。
文明实践阵地走深走实 城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复兴街道太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寒暑假期间总能看到孩子们在“E米阳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中忙碌的身影:大学生志愿者指导作业、开展心理疏导;村干部带领孩子参与环境清扫……这一始于2017年的“假日守护班”,8年来累计吸引200余名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6000余人次,实现了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双向奔赴和成长。
此外,“E米阳光”还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颐享大课堂,服务老年人,利用“理响城口·复兴讲堂”开展理论宣讲。
“E米阳光”只是全县文明实践阵地的一个缩影。
目前,城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城口县还统筹组织、教育、司法等多部门,盘活便民服务中心、乡村学校、老粮站、司法所等闲置阵地资源,完善设施、配套机制,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30余处、布局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70余个,培育“E米阳光”“小鱼儿”等志愿服务品牌30余个。
积分兑换齐参与 文明乡风大提升
“义务劳动攒积分,牙膏毛巾免费换。”复兴街道茅坪社区的积分兑换超市,成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引擎”。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县,城口县自2018年探索“积分超市”模式,以“行动换积分、积分换奖品”机制,将乡村干部“单打独斗”转变为干群“协同合唱”。
曾因历史遗留问题矛盾频发的茅坪社区,通过积分管理制度,有效化解邻里纠纷、破除陈规陋习,激活自治活力。
如今,全县各乡镇(街道)纷纷复制推广这一模式,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采用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品的模式,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敬老爱亲等正能量活动,为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实现“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治理效能跃升。
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巴山镇的田间地头,自编自导的钱棍舞、薅草锣鼓与《巴山深处好儿郎》等原创村歌交相辉映;篮球场上,“村BA”赛事吸引周边村民与游客呐喊助威,带动餐饮、民宿消费热潮……城口县25个乡镇(街道)深挖非遗文化、红色资源,以“我们的村歌村晚”“村BA”等品牌活动为抓手,激活乡村文化“神经末梢”。
巴山镇通过“六个一”工程(创作一首村歌、编排一批节目、办好一场村晚、支持一批活动、打造一个品牌),挖掘培育本土文化人才100余人,推出农耕文化、大木漆技艺、老腊肉制作工艺等非遗文化相关的舞蹈、音乐作品20余个;“村BA”赛事成为文旅融合新IP,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城口县深入开展‘村歌嘹亮’2024年城口县乡村文化旅游展演季、‘两区四县’文艺展演、‘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摄影展等文艺汇演、展览、展示等活动2000余场次,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城乡两级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完善,建成中国西南国际写生基地咸宜片区写生驿站,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县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科负责人兰鸿说,“接下来,城口县将始终把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袁开英)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