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所高校的艺术毕业展包下整座宁波美术馆,这已不仅是一场教学成果汇报,更成为宁波城市艺术生态的重要事件,宁波对当代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名誉馆长、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副主任杭间在开幕式上表
“当一所高校的艺术毕业展包下整座宁波美术馆,这已不仅是一场教学成果汇报,更成为宁波城市艺术生态的重要事件,宁波对当代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名誉馆长、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副主任杭间在开幕式上表示。
5月16日,“加载99%——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2025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盛大启幕,5个国际大师工作室与11个专业导师工作室的200余件学生作品占据美术馆全部展厅,涵盖综合绘画、工艺美术、建筑、动画、产品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不同领域。
主题深探:99%与1%的艺术辩证法
展览以数字时代特有的“加载”动作为隐喻,构建起独特的创作哲学。
以“加载99%”为主题,将艺术创作的临界状态凝练为一份充满张力的美学宣言。这个数字不仅是作品完成前最饱满的期待值,更隐喻着“科院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的双重维度——99%的蓄势待发象征着成熟技艺与思想深度的聚合,而1%的留白则成为突破边界、拥抱可能的艺术切口。
大红的钢架如树林般耸立,这是艺术品陈设与软装工作室陈柯圩的作品《新生》,通过钢架的冰冷坚硬象征无形压力,流动的“血水”隐喻炽热生命力,传达“坚守自我、无畏前行”的精神内核。
一整面墙壁的《寻迹之痕》由上百个迥异的杯盏组成。来自岛田文雄陶艺工作室的陈潞潞将不同材质的物料包裹在不同的陶器上,在高温的烧制下,不同物质产生不同的烧制反应,从而在陶器表面形成独特的肌理。一些灰飞烟灭的东西,却有最深刻的痕迹。
来自综合绘画工作室的李佳艳的装置作品《在空中》通过艺术形式探索和表达失重感,进而反映出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与焦虑感。轻盈纯净的蓝色天空与失重的一个个“个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装置作品《奔赴山海》让人看到梦想。艺术品陈设与软装工作室的胡杨告诉记者:“之前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位特别火的麦子奶奶,60多岁了,但是永远抱着一颗想奔赴远方的心,想去云南的大理看看。她说:种完麦子,我就出发。然后她就骑了辆电动三轮车奔向远方了。作为年轻人更要有奔赴山海的激情。于是我就用五辆自行车,再加上轮胎组成这样一个装置,下面的挡泥板做成海浪一样的形,意为奔赴山海。以前我读的专科是数字媒体艺术,又专门拍了个旅游的片子,组合成这个装置。”
综合绘画工作室的张尔窈的装置作品《堡垒》是一个提供庇护与能量的空间,鲜艳的色彩表达了强烈的情绪感受,作品通过视觉与触觉的象征元素,如皮肤纹理、奶嘴、摇摇机等,传达母性、安全与生命能量。
据悉,张尔窈刚荣获2025年“青年艺术100”年度艺术家,还申请上了爱丁堡大学的当代艺术实践专业的研究生。
工作室制教学:国际化与在地性的融合
本次作品,充分展现了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特色,5个国际大师工作室与11个专业导师工作室,以创新思维为引擎,将数字时代的创新与期待、个体成长与社会变迁的共振,转化为充满实验性的艺术语言,其作品也呈现出全球化视野与地域文化基因的碰撞。
著名当代艺术家管怀宾深有感触地说:“科院的工作室不仅引进了国际一流的大师,而且有着特别好的艺术氛围。我参加过科院的好几次活动,看到晚上十一点多了,老师和学生还在工作室忙碌。”
墨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将墨竹的意象与漆艺结合,进行立体造型创作,难度非常大。来自漆艺工作室的陈黎明《墨竹》用传统大漆完成,造型优美,柔中带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用玻璃做一个当代的廊桥?来自海藤博玻璃工作室的陶指针的作品《生生不息——廊桥》,以家乡温州泰顺的廊桥为灵感,从透明到不透明,代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她告诉记者:“廊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国宝级的廊桥被摧毁了,所以我想用作品来提醒大家保护文物。”
金嘉丽的作品《长耳朵抱抱兔》图画书,以情感的寻找与传播为主题,讲述一只兔子寻找拥抱的故事。她不仅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青年美术人才100”,这个展出的绘本也即将由湖南出版社出版。插图与出版工作室导师张彤告诉记者:“金嘉丽把我们曾经消失的国风动画重新拾起来,并结合当代的市场去创作,你看她的兔孩子造型是比较饱满、圆润的,色彩也是非常经典温和的。”
首饰工作室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成绩斐然,每个学生的作品各有特色。周彦妤的《999次》将疗愈主题与金属传统技法结合,通过花丝镶嵌技法,用冰冷的银丝编织出柔软的蝴蝶结,揭示社会审美标准对身体的温柔暴力,让饰品跨越装饰功能引发新的审美思考。
应舒琪的《未来花谱》则用唯美的银饰花朵来表达未来植物的形态,从而唤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影视创作与制作工作室的学生不仅把自己拍摄制作的小电影在展厅播放,还把用AI创作的音乐,录制成了CD,现场可以试听。
瓦楞纸用来设计成灾后重建的快装板房,也可以成为现场休息的椅子,甚至成为婴儿的摇篮、孩子的衣柜。这些模块化设计的家居不仅环保可循环,而且没有污染,可以直接生产走进市场。
美术馆级呈现:高校艺术教育的社会化突破
将毕业展搬进专业美术馆的做法,既是对教学质量的自信,也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彰显了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对接社会美育的使命感。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劲表示:“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宁大科院的毕业展,每次都很期待——他们如何以艺术之名回答社会之问、时代之问。也可以这么理解:1%是起点,99%是未来之路。”
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展览,既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社会的艺术提案——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为那1%的不确定性保留虔诚?让生命保持呼吸的通透与创造的活力。
“加载99%”,真正的创作永远处于进行时,当观众穿行于布满“加载中”符号的展厅,艺术教育与社会美育的边界正在这里模糊、重构。剩下的1%,是留给艺术永恒的呼吸空间,也是留给观众和这个城市的。
来自艺术宁波 作者 陈晓旻
来源:弘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