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近两年阳光玫瑰的行情起伏不定,但俺家的收益一直很稳定。”5月16日,葡萄成熟采收后,盘算起今年的效益账,莱西市沽河街道迟家庄村的种植户董显勤感到无比满足,“连着4年,棚里的阳光玫瑰产量稳定,比露天栽培早成熟4个月!抢了先机,一亩卖到八九万元不费劲。”
“虽然近两年阳光玫瑰的行情起伏不定,但俺家的收益一直很稳定。”5月16日,葡萄成熟采收后,盘算起今年的效益账,莱西市沽河街道迟家庄村的种植户董显勤感到无比满足,“连着4年,棚里的阳光玫瑰产量稳定,比露天栽培早成熟4个月!抢了先机,一亩卖到八九万元不费劲。”
马玉姣指导农户如何提前留出“预备枝”。
阳光玫瑰曾因其独特的口感被誉为“葡萄界爱马仕”。莱西地处大沽河冲积平原,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质,让这里成为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当地果农,依托设施农业,让阳光玫瑰比露地葡萄提早上市4个月。显著的经济效益,让设施阳光玫瑰成了迟家庄村众多村民的“摇钱树”。
近些年,阳光玫瑰价格波动明显,特别是山东地区上市时间集中,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果农收益不稳。“能否卖个好价钱,一看上市时间,二看果品质量。”董显勤表示。果农可以通过控产等科学管理手段把控果品质量,但如何让阳光玫瑰的成熟期提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应用新技术的阳光玫瑰,可比露天葡萄提早上市4个月。
为破解这一产业难题,2021年,山东省葡萄研究院高效栽培团队来到迟家庄村开展试验。团队针对设施阳光玫瑰易出现花芽分化差、产量波动大、设施栽培优势难以稳定发挥等问题,研发出“单+双”枝更新修剪技术。
“更新后的修剪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修剪逻辑,为树体提前培养‘接班人’。”团队骨干马玉姣博士介绍。过去是结果后再考虑修剪,现在是修剪时就预设结果节奏,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的时间窗口。果农可通过修剪时提前保留“预备枝”,“单枝更新”和“双枝更新”相结合,让枝条在整个生长季中充分接受光照,完成花芽分化,次年直接转为结果母枝,进而实现连年丰产、稳产、早产“三效合一”。
“阳光玫瑰是划时代的好品种,但主产区大多集中在九月份成熟上市,外加种植面积激增、果品质量良莠不齐等原因,果农很难卖上高价。”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济南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葡萄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李勃说,“创新修剪技术,不仅保证了设施葡萄连年丰产、稳产,更能实现早产,帮助果农实现错峰高效益。”
如今在沽河街道,采用新技术的150多亩阳光玫瑰实现连年丰产、早产,在保证果品质量的基础上,亩产稳定在3000-4000斤。穗型规整、香气浓郁。“现在5月初抢先上市,每斤能卖到20多元。”董显勤说,“村里的种植户从最初的观望,到现在主动要求技术培训,积极性明显提高。”
“单+双”枝更新修剪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目前,“单+双”枝更新修剪技术已在青岛、潍坊等地示范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该技术已于202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李勃表示,下一步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将围绕设施葡萄高效高质生产需求,进一步优化技术体系。通过田间课堂、线上指导等多元化方式加快推广,让更多果农掌握科学种植葡萄的良法,推动阳光玫瑰产业向“早熟优质、高效稳产”方向升级。
在成果推广的背后,青年科技人才的力量功不可没。山东省葡萄研究院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持续探索并完善青年人才成长机制,落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提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导师制度,并设立青年科研引导基金,搭建“实验室+田间地头”双轨实践平台等举措,推动青年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技术落在藤架间。
以马玉姣所在的葡萄高效栽培团队为例,近年来团队大力引进青年科研人才,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设施农业面临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目前,团队已相继研发出更新修剪、香气调控、采后保鲜等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葡萄设施栽培的品质与效益。
如今,团队青年人员已占成员总数的60%以上。在此良好机制推动下,团队多名青年骨干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研发技术在山东多个葡萄主产区得到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助力葡萄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