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0日,科应全球创新数据平台与医麦客联合发布《2025年核酸药物领域全球科研引力排行榜Top 50》,该榜单通过量化全球科研机构在核酸药物领域的历史研究成果在2024年度被顶级学术期刊引用的频次,绘制出全球科研引力动态图谱,客观展现全球科研机构在
2025年5月20日,科应全球创新数据平台与医麦客联合发布《2025年核酸药物领域全球科研引力排行榜Top 50》,该榜单通过量化全球科研机构在核酸药物领域的历史研究成果在2024年度被顶级学术期刊引用的频次,绘制出全球科研引力动态图谱,客观展现全球科研机构在核酸药物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
榜单数据提取自科应全球创新数据平台,采用科应指数(Scienceing Index)中的关键指标——科研引力(Research Gravitation Index, RGI)作为核心评价指标,科研引力指科研机构的历史研究成果在一定时间内被顶级学术期刊(特定领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期刊)引用的频次。科研引力值越大,说明该机构在该领域的科研影响力越强。
榜单解读
从地区分布来看,共有9个国家的科研机构跻身前50名。美国共有30所机构上榜,占比高达60%,展现出显著的集群优势,且在前十强中占据6席。其中,哈佛大学以4120的科研引力值位居榜首,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第2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第5位)、斯坦福大学(第10位)等知名学府也位居前列。
中国机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共有8家机构上榜,占比16%,依次排名如下:
中国科学院(第8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第21位)
中山大学(第23位)
上海交通大学(第29位)
北京大学(第30位)
四川大学(第38位)
浙江大学(第39位)
复旦大学(第44位)
英国机构数量紧随中国之后,共有4所机构上榜,占比8%。其中,牛津大学与布莱根妇女医院并列第7位,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17位。此外,法国和加拿大各有2所机构上榜,均占比4%;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新加坡各有1所机构上榜,均占比2%。
从机构类型看,高校仍然是该领域的主要科研力量,上榜高校共39所,占比高达78%,其中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充分彰显出高校在该领域的深厚研究底蕴和持续影响力。此外,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等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凭借高引力值,成为该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科研力量。
查看完整榜单
近年来,基于mRNA与小核酸技术的药物开发备受关注,2023年-2024年更是连续两年获得诺贝尔奖青睐,也大大激发了科研转化的热情。核酸药物通过其对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癌症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递送技术的突破升级,核酸药物将革新诸多传统疾病的治疗模式,重塑精准医疗格局,成为继小分子与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支柱。
《2025年核酸药物领域全球科研引力排行榜Top 50》的发布,通过客观展现全球科研机构在核酸药物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以期为从业者在识别潜在合作伙伴、优化科研布局与资源投入、建构合作网络、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量化参考。
来源: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