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丨五月的风,染黄了浦江这宝藏村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6:58 3

摘要:在浦江县东北部的碧溪峡谷中,藏着一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旌坞。我们来到这里时,五月的微风拂遍了山岭,也拂过了一颗颗熟透了的“金果儿”。

在浦江县东北部的碧溪峡谷中,藏着一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旌坞。我们来到这里时,五月的微风拂遍了山岭,也拂过了一颗颗熟透了的“金果儿”。

沿着枇杷长廊拾级而上,一旁是成片的枇杷林,一旁是穿村而过的碧溪。不远处,一座小亭矗立水上,几只白鸭浮水嬉戏,溪声流淌。这场景不知是多少人梦里的“桃源乡”。

再一路向前,转个弯,一头扎进枇杷园里,挎一个竹编小筐,短暂当一回枇杷小农,体会自由采摘的乐趣。穿梭在枇杷园里,抬眼间满目金黄,圆圆的果实挨挨挤挤,缀满枝头。村民们说,这些金果儿叫“白沙”。

和想象当中高高的枇杷树不同,旌坞的枇杷经过改良,是刚巧适合采摘的高度,有些甚至需要微微弯腰捡拾。和我们一起采摘枇杷的村民们动作极快,指尖稍微用力,一折一转,金果便坠入竹筐,不一会儿工夫就采满一篮。

我也学着村民的样子去摘,开始不得要领,摘过几株后就慢慢熟练起来。太阳渐渐爬近头顶,果园的温度也慢慢攀升,空气里逐渐弥漫起枇杷成熟时特有的香气。

竹筐快满时,我发现有不少细小的绒毛黏在手上。这才发觉原来自己身上早已被汗水浸湿,几个小时的光阴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摘累了,就在长廊尽头的凉亭里歇息,感受微风轻抚脸庞的惬意。从筐里拿出一串刚摘的白沙枇杷细细瞧,鹅黄色的外皮极薄,在阳光下泛着浅浅的光,果肉晶莹洁白。咬一口,清甜的汁水便在口中四溢开来,那股甜蜜,是初夏的味道。

向远眺望,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映入眼帘。在旌坞,家家户户都种枇杷。村中在册人口600多户,而枇杷树有1400多亩,这是自然和勤劳共同孕育的结果。

不过最壮观的,还是在山林的更深处,那里藏着几十余棵百年古枇杷树,最古老的树甚至需要数人合抱。可惜体力实在有限,且山路难爬,不能得以一观。

相传明清时期,旌坞枇杷便已经成为村民们的经济支柱。而今,枇杷产业发展更为强劲。村里成立了“枇杷共富工坊”,以枇杷叶、枇杷果等为原料,通过古法熬制成枇杷蜜或枇杷膏,与鲜果一同通过电商直播、合作社运营等途径,销往沪杭乃至全国。

离开枇杷林,沿着潺潺碧溪一路南行,村庄就在碧溪流经的谷地之中缓缓展开。青砖黛瓦,溪水蜿蜒,石拱小桥与流水相映成趣,村民们坐在旁边的小亭里休憩聊天。让人看着也觉得安然惬意。

在旌坞走一走逛一逛,随处可见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四进五开间的贾氏宗祠在其中格外引人注目。南宋宝庆年间,贾姓先祖迁居于此,逐渐形成以贾姓为主的聚居村落。宗祠门额题刻“贾氏宗祠”四字,笔力遒劲,庄严肃穆,大门上依稀可见门神像,虽色彩斑驳,但威严仍在,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就掩藏于其间。

走进宗祠,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一砖一瓦错落有致,带着古朴浑厚的韵味;堂内立柱镌刻着祖训家规,警示后人要慎终追远;再往后厅走走,旌坞花灯就存放在这里,龙头气势逼人,让人不禁联想起迎灯时的盛况。

再往山上走走,还能看见村内的石灰窑遗址,似在无声诉说着旌坞繁盛的往昔。听当地人说,旌坞村内石灰石矿藏丰富,早在几百年前,先祖就开始“靠山吃山”,利用石灰窑烧制石灰,供应当地及周边县市的建筑和农田改良需求。

站在可称“壮观”的石灰窑遗址前,仿佛能透过百年间时光,窥见那时旌坞的繁华盛景——挑石灰的农民络绎不绝,与前来采购的客商侃侃而谈,周边店铺生意兴隆,人来人往间,热闹非凡。听说,县内“小杭州”美誉便也由此得来。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如今,不论是“贾氏宗祠”“廿四间合门”“孝义堂厅门里”等古建筑,还是繁盛一时石灰窑,都化作了旌坞村的“见证者”和“守望者”。行走在村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厚重的古村文化。

在五月的初夏里,踏入这青山碧水间,寻古老岁月遗迹,听小桥流水潺潺,品白沙枇杷滋润清甜,感受这份历史与自然融合的厚重滋味。

来源:微丰安时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