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6:00 2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诚信友善、天下为公、修身克己等是中华民族政治观、社会观、处世观、自然观、道德观的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征性,所具有的高度认同性,所具有的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诚信友善、天下为公、修身克己等是中华民族政治观、社会观、处世观、自然观、道德观的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征性,所具有的高度认同性,所具有的历史传承性成为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赓续的文化密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育人”目的,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实现“以文化人”,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实现文化浸润,实现双向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要注重文化软环境建设,通过历史典故、校史校情、人文景观等实现文化育人的多样化、立体化、可视化,使其成为学生社区的精神内核,成为青年学子的精神食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仁义礼智信”是其核心要义,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学生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育人作用。

仁,关爱与互助的学生社区氛围营造。“仁者爱人”“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具有仁爱之心,因此在学生社区建设中,“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情感纽带的建立。社区管理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营造温暖包容的社区氛围,鼓励学生间互爱互助,形成团结友爱的社区文化,既有利于塑造社交情感,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社交行为。

义,公正与责任的学生社区价值观树立。“义者宜也”“义”代表着公平正义和责任担当,是学生社区治理的重要原则。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社区管理制度,能够确保社区事务处理的公正公平,让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事务和建设,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中坚持正义原则,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的规则进行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有助于培养青年的正确义利观,有助于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观。

礼,秩序与规范的学生社区环境构建。“礼者敬人也”,“礼”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准则。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社区公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如规定学生在公共区域的言行举止,在集体生活中的相互尊重,共同维护社区公共秩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意识和团队意识。

智,创新与发展的学生社区动力激发。“智者知也”,知识学习是青年学子所担负的神圣使命,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学生社区的学习氛围营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社区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传统文化讲座、创新创业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同时实现学生社区智能化、可视化、具象化。

信,坦诚与信任的学生社区关系构筑。“信者诚也”“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在学生社区生活中,学生们要遵守承诺,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不欺骗、不隐瞒,不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理念,让诚信成为学生社区中的一种风尚,使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建立朋辈间信任关系,也有助于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学生社区提供文化发展方向,实现文化发展逻辑旨归,学生社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拓宽学生社区的文化承载功能,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价值体系,学生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价值体系,如仁爱、诚信、正义、中和等,这些价值观念对学生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映射和创新发展,成为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引,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实现政治自觉。

精神内涵,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为学生社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通过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延伸,如儒家思想侧重个人修养,则可磨砺学生品德,如道家思想侧重尊重自然,如学生社区建设中则注重环境育人,不断培养完善学生人格,不断深化社区内涵。通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学生社区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把握“快餐化”心理,实现“具象化”传播。

共同体理念,构建学生社区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就是“共同体理念”,承认个体的差异,倡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在学生社区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点,学生社区就能够形成一个包容、多元、和谐的共同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生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打造学生社区的“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高校使命在于造就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在于培养五育全面协调的建设者,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守护者,因此学生社区成为培养青年的德智体美劳前沿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根铸魂重要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社区的“生根发芽”,学生社区建设对中华传统文化“养分汲取”,实现“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的统一。

立“德”树人的价值生成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注重德行操守,人物评价坚持立德导向,强调修身养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要选取儒道等经典著作,组织学生进行诵读体悟;要多渠道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典型走进学生社区,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学生社区道德模范”评选展示,通过身边人身边事,以点带面,以情感人,实现可知可信可感。通过上述活动促进学生社区成员间互帮互助,将道德标准、道德判断、道德等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实现道德浸润。

“智”育固本的知识素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孜孜不倦的求学传统,具有探索求真的价值追求,不断涌现出来“韦编三绝”“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因此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应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大学是文化学习、知识创新、发明创造的重要人生历程,要打造学习型社区,配备基本的学习条件,营造温馨的学习场地;要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学术沙龙、创新创意创业路演等多种形式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围绕学术前沿、专业学习、升学就业等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知识视野、创新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强健“体”魄的生命本质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生动诠释。学生社区建设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举办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宣传活动,组织“健康生活方式打卡”活动,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饮食、运动和作息情况,相互监督和鼓励,共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社区开展瑜伽、八段锦等各类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开辟心理咨询阵地,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美美与共”的文化取向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国历来注重多元化,关注个体审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生社区建设应注重文化多样性,营造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如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如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赏月晚会等,邀请学者专家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和价值,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现场展示和传授剪纸、刺绣、面塑等传统技艺,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面向不同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创建独具特色的学生社区文化品牌,提升学生社区的文化影响力,形成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学生社区建设模式。

“劳”以养性的实践进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价值。学生社区建设应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升自我,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定期组织社区清洁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在社区内开辟种植区,让学生亲手种植花草树木。通过邀请如木雕、陶艺、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人走进社区,举办传统技艺培训班,教授学生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手工艺人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社会,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自我。通过举办旧物改造、旧物交换等活动,培养学生节俭意识,达成“俭以养德”“俭以明志”“俭以养性”的目的。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赋能,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情操、行为处世、人文素养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谱系成为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源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谱系成为学生社区建设的精神源泉,不断增强学生社区的文化育人功能,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