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AI的距离︱拜占庭学的数字研究方法

B站影视 2024-12-16 14:11 1

摘要:“拜占庭”,来自地中海的中世纪文明,在传统的观念中以保守陈旧,食古不化的刻板印象著称,长期以来只被视作繁荣又多元的罗马帝国的影子。而研究这一文明的学科也只是肇始于语文学的寻章摘句之中,亦或是从实地对业已荒废的建筑遗迹进行考察,抒发思古之幽情。这一古旧的文明与学

“拜占庭”,来自地中海的中世纪文明,在传统的观念中以保守陈旧,食古不化的刻板印象著称,长期以来只被视作繁荣又多元的罗马帝国的影子。而研究这一文明的学科也只是肇始于语文学的寻章摘句之中,亦或是从实地对业已荒废的建筑遗迹进行考察,抒发思古之幽情。这一古旧的文明与学科,给人最早的AI印象竟然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拜占庭容错算法”(Byzantine Fault Tolerant),成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凝固的概念,也是拜占庭学研究者常常自我取笑的内容。在这种停滞且毫无生机的印象里,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学问是如何同与时俱进的数字研究方法联系起来的呢?实际上,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互动,已经催生了数字人文成为当今拜占庭学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许多基于数字方法的历史数据库被建立起来。不仅如此,近年来AI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数字人文的发展局势。如今,如何利用数字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应用AI技术对数字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突破传统历史研究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学者们热切探讨的核心问题。为此,2024年9月19日至11月21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以“拜占庭学的数字研究方法”(Digital Methods for Byzantine Studies)为主题,组织了第八届国际拜占庭学研讨班讲座系列。该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际同行来展示国际拜占庭学中的最新数字研究方法,为国内拜占庭学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思路和合作契机。本次研讨班汇聚了来自奥地利科学院中世纪研究所、德国美因茨莱布尼茨考古中心、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多位拜占庭数字人文研究学者,围绕拜占庭学研究的数字化转型与AI应用,从文献数字化、历史地理建模到数据库构建等多个角度展示了数字方法在拜占庭学中的创新与应用。他们的报告不仅展现了拜占庭学领域数字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古典与拜占庭学研究者提供了数字人文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的新启发。更重要的是,讲座的举办展现了学术共同体中开放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推动国内外拜占庭学学术界在信息时代以数据库为基础,借助AI的方法,建立紧密的学术共同体。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国际拜占庭学研讨班(由科隆大学拜占庭与现代希腊研究中心与挪威科技大学古典学系协办)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中国拜占庭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次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研讨班不仅激发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也为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的数字人文研究指明了方向。然而,正如卡佩乐所提醒的,数字人文方法在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需要保持审慎态度。他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虽然为拜占庭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但数据的完善度与韧性仍是关键问题。缺乏批判性应用可能导致“盲人摸象”,无法全面理解历史。在当前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中,虽然AI技术的应用受到高度关注,但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本身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从相关讲座系列中可以看出,学界的进展并不仅局限于AI技术的探索,还涵盖了理论反思、数据库的建设实践,以及基于数据库的AI工具开发。AI技术的潜力不仅体现在为专业学者提供复杂数据分析的支持,更在于通过智慧数据平台的普及,使普通用户也能轻松访问与利用历史数据。然而,这也凸显了一个现实问题:历史研究与AI技术之间仍存在距离。弥合这一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数据的系统性、标准化与开放性,为AI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在学术与公众领域实现更广泛的价值转换,从而为这一学科的数字化发展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石。卡佩乐以“大数据还是大障碍”(Big Data-Big Biases)为引,深刻启发了听众对方法论与数据偏差的反思。这些讨论不仅揭示了AI在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局限,也为拜占庭学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期待这一学术盛会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拜占庭学研究迈向新的高度,同时鼓励学者在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保持严谨的批判思维,以更全面地探索拜占庭文明的深邃历史。

来源:房青城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