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选调生驻村下乡修路、助农,网友:原来基层公务员这么辛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5:47 1

摘要:在基层扎根的日子里,他们在村里架桥修路、开展助农直播、挨家挨户与村民谈话。曾经申论里一次次出现的案例,面试时不断谈及的实践,都在现实里得到了践行。

近年来,全国选调生规模不断增长,不少985毕业生都走向祖国大地,成为一名驻村的基层工作者。

在基层扎根的日子里,他们在村里架桥修路、开展助农直播、挨家挨户与村民谈话。曾经申论里一次次出现的案例,面试时不断谈及的实践,都在现实里得到了践行。

图源:抖音@选调生小姜

把申论写在大地上,把面试答在群众里,把理想实现在基层中,把信仰践行在双手中。

正如一位驻村选调生分享的那样:“我来基层的目的不仅是吃苦、历练与奉献,更多是为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来一次体验、思考与实践。”

我要真实地知道百姓凭什么、为什么、要什么,在社会矛盾的更迭中理解职业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在田间地头的坐标系里,每个基层工作者都像一粒新生的根系,一头扎进广袤的基层土壤,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

有人扎根农村,带领村民探索致富新路,“我实现了一开始的心愿,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有人进入社区,不厌其烦解决居民疑问,“有些事情就是没有第一个人去做,所以我想当这个第一个去做的人。”

他们身在基层,心向基层,点滴努力或许在宏观视野下显得渺小,却在惠及每一个个体时,给人带来对更好生活的无限期望。

他们不是传统叙事中的“超级英雄”,却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深深扎根,实践着刻在心底的“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走进基层工作者,了解他们的来时路。

01

“当了驻村干部

就要帮村民把日子过好”

时隔许久,成阳仍清晰记得初到那个偏远山村的情景。

当他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无限热忱,从县城出发,踏上前往任职村庄的路时。他看到的,不再是繁华的城镇景象,而是蜿蜒曲折的山路、有些破旧不堪的农舍、以及庄稼稀稀拉拉的农田。

身为新选派的驻村干部,成阳心中满是憧憬,却也难掩那一丝忐忑。

一开始,周围村民们向他投来审视中带着些许怀疑的目光,仿佛在无声地问:“这城里来的娃娃,能给咱村带来啥改变?”成阳深知,要赢得村民的信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走进村子,成阳看到的是产业凋敝的景象: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孩子,村里唯一的集体经济来源,是几亩效益不佳的果园。

每年收获季节,产出的水果因交通不便很难运往市场,最后只能以低价卖给贩子,村民们辛苦一年,却得不到多少回报。

成阳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心里明白,要改变村子的现状,第一步得“先深入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他每日清晨伴着鸡叫便出门,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晚上,他打着手电筒回到简陋的宿舍,屋子里只有硬板床和一张破旧的桌子,条件十分艰苦。

“住起来其实也还好,因为平时都在村子里展开工作,在宿舍的时间本身就少,又基本都在休息,没觉得特别苦。”

起初,村民们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年轻干部半信半疑。但成阳并未气馁,他主动帮大爷修理漏雨的屋顶,爬上爬下,忙得满头大汗;陪着婶子去镇上医院看病,跑前跑后帮忙挂号、缴费、拿药。

慢慢地,村民们开始主动和他唠家常,也渐渐说出了对村子发展的期望。有人希望能把村里的路修好,方便出行;有人盼着能有个稳定的工作,不用再外出漂泊;还有人想着能把果园的效益提上去,增加收入。

摸清情况后,成阳把目光投向村里闲置已久、破败不堪的老厂房。在成阳眼中,这里蕴藏着无限可能

他四处奔走,联系以前的同学、朋友,向他们介绍村子的情况,寻找合适的项目入驻。但电话那头传来的,多是拒绝的声音,可成阳没有放弃。终于,一家农产品加工厂愿意来考察。

为了打动对方,成阳带着加工厂负责人看遍村里的每一处角落。他详细介绍村子的优势,对于负责人提出的诸多疑问,成阳也都一一耐心解答,并承诺会积极协调解决。

加工厂入驻后,工人技术培训成为了首要的难题,村民们大多没有接触过工厂生产设备,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他联系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村里举办培训班,自己也每天在培训现场陪村民们一起学习。

设备安装调试时,成阳更是在厂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和技术工人一起仔细检查每一个零件的安装情况。

原材料供应协调也不容易,他要与果农、菜农沟通,确保原料的质量和供应时间,同时还要和供应商讨价还价,争取最优惠的价格。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加工厂终于顺利投产。村里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闲置劳动力有了工作,村民们每月都能拿到稳定的工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成阳知道,这只是村子发展的开始。为了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他又忙着申请项目资金。跑项目时,他一次次往返于县城和村子之间,向相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支持。终于,项目资金批了下来,村里开始修水泥路、拉网线、建灌溉设施。

崭新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成立起了电商服务站、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村民们看着一笔笔订单,交口称赞“好日子”的到来。

他们看向成阳的目光里,也早已不再戒备疏离,而是充满信任和感激。

“我实现了一开始的心愿,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的成阳皮肤黝黑,脚步坚实,心与这片乡村紧紧连在一起。

他深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乡村振兴的道路虽漫长,但每一次努力和微小的成功,都仿佛能感受到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同频共振。

02

在社区服务中心

“我愿意永远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嘉裕毕业后进入社区工作,她所在的社区,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聚集区:

老化的房屋外墙斑驳,小区里路灯昏暗,垃圾桶破旧不堪,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邻里矛盾也频频发生,每天一大早,嘉裕一到社区服务中心,前来反映问题的居民就络绎不绝。

嘉裕要求自己微笑接待每一位居民,这是她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前和自己的约定:“既然决定去做,那一定要做得好,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即使对方的态度、语气可能并不礼貌,她也依然耐心倾听诉求,详细记录。

电子化办公普及的今天,嘉裕还是随身携带纸笔,“说出来不怕别人笑,但我每次在本子上写东西,都觉得自己像在书写着居民的希望。”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进行到嘉裕工作的社区,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题,“一部分居民希望拆除小区里的小花园建停车场;而另一部分居民因为想要保留大家的休闲空间而坚决反对。”

一位大爷激动地对嘉裕说:“我每天就喜欢在小花园里晒晒太阳,和老伙计们下下棋,拆了小花园,我们去哪儿?”

而主张拆除小花园的居民也毫不相让,双方各执一词,甚至差点发生冲突。

嘉裕决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了解每一户居民的观点。白天居民大多上班不在家,她就加班晚上去。夜幕降临时,嘉裕穿梭在小区的楼道里,一户户敲门。

有的居民不太理解,语气不善,她也不生气,耐心解释自己的来意。那段时间,嘉裕常常忙到将近十点才回家,还要忙着把当天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出来。

她还组织居民代表召开了多次协商会议,尽力引导大家换位思考。“都是一个社区的居民,大家的需求都很重要。我觉得给大家一个沟通的空间,总能找到折衷的办法。

为了找到新方案,嘉裕四处打听其他社区的成功经验,还联系了其他社区的工作人员取经。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在小区角落开辟新的停车区域,同时对小花园进行升级改造。

社区里还有不少独居老人,嘉裕总是格外关注他们。在规范要求之外,她还定期上门看望,帮忙打扫卫生、采购生活用品。

在嘉裕的带动下,社区里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关爱他人的行列中。

“有些事情就是没有第一个人去做,所以我想当这个第一个去做的人,我也相信社区里热心的居民会愿意加入。”看着社区的点滴变化,嘉裕心中满是成就感,“星星之火嘛。”

她知道,一个老旧社区“变得更好”的过程,对其他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至少对她和她身边的居民来说,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03

平凡但不普通:

从基层一户户跑出幸福来

成阳与嘉裕,不过是万千基层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誓,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用坚持与付出,为乡村与社区带来改变。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无数个“成阳”扎根土地,默默耕耘。有的如他一般,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将贫瘠的农田变成致富的希望田野。

有的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条件,筹集资金修建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努力提升乡村医疗水平,组织医疗团队下乡义诊,建立乡村医疗站,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的未来筑牢根基。

在城市的各个社区,众多如嘉裕一般的基层工作者,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是社区的 “管家”,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

他们化解邻里纠纷,用耐心和智慧调和矛盾,让曾经剑拔弩张的邻居重归于好;完善社区服务,方便居民生活;丰富居民生活,组织文化活动,让社区充满欢声笑语。他们让老旧小区重焕生机,让陌生的邻里变成温暖的大家庭。

他们是政策的宣传者,将国家的好政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乡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城市的社区广场,都能听到他们讲解政策的声音。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和居民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扶贫、老旧小区改造……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他们是问题的解决者,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事务,总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无论是复杂的邻里矛盾,还是棘手的产业发展问题,他们都能冷静分析,多方协调,最终找到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他们更是群众的贴心人,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关心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关注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双腿一户户“跑”出来的基层治理经验,是实打实的宝贵财富。

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基层工作者,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构建起国家与社会的坚实基石。他们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劳动与成果,共同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良好运转。

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丰厚的回报,但他们打出的一个个电话,加班的一个个夜晚,敲开的一扇扇房门,都昭示着这群可爱的人,为更多人获得更好生活而付出的心血与时光。

基层工作者们没有通天本领,没有钢筋铁骨,却践行着自己最朴素也最温暖的想法:既然在这里,就服务于这里的人;既然选择了基层,就做好基层的工作。

他们不是没有流量时代的高光时刻,却在电话的那头、凌晨的办公室、居民的门前,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间烟火图鉴”。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