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在泰国,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以0.88万辆销量夺得新能源销冠;在欧洲,比亚迪登陆后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一季度在英国的销量同比暴增620%。这些区域原本是日产的重要海外市场,2023年日产在欧洲销量为62.3万辆,同比增
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在泰国,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以0.88万辆销量夺得新能源销冠;在欧洲,比亚迪登陆后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一季度在英国的销量同比暴增620%。这些区域原本是日产的重要海外市场,2023年日产在欧洲销量为62.3万辆,同比增长42.5%,但随着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进入,日产以燃油车为主的销售结构面临巨大挑战。日产高管甚至坦言:“我们还有12到14个月的时间生存下去”,反映出中国品牌全球扩张对其造成的生存压力。日产在电动化道路上的战略摇摆与执行不力,是其被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甩开的关键内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日产曾是电动车领域的先行者——其纯电车型LEAF(聆风)早在2010年便已面世,一度引领全球电动车潮流。然而,日产未能将这一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力,在后续投入上缺乏连贯性,导致2024年其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新推出的Ariya在中国市场月销量仅19台,可谓惨淡。相比之下,比亚迪自2003年进入汽车领域便坚定押注新能源,形成了纯电(EV)和插电混动(DM)双轮驱动的完整产品矩阵。2024年,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达176.50万辆,插混车型近250万辆。更为关键的是,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第五代DM混动技术可使车辆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达1060km,百公里NEDC亏电油耗仅5.3L3;其刀片电池技术则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取得平衡,成为行业标杆。这种技术路线的连贯性与核心技术的掌控力,恰是日产所欠缺的。日产在技术路线上的犹豫不决表现为:既未能像丰田那样深耕混动技术以维持过渡期的利润,又未能像比亚迪那样全力投入纯电转型。其e-POWER混动车型在美国市场需到2026年才上市,严重错失市场红利。而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日产的反应更为迟缓——其首款“智能车”N7直到生存危机加剧时才推出,虽然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但相比比亚迪早已完善的产品线,这一努力显得过于迟滞。更致命的是,日产在电池战略上的反复。为追赶比亚迪,日产曾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约75亿元)在日本九州建设LFP电池工厂,目标将电池成本降低20%-30%8。这一被视为“日产翻身关键”的项目,却因资金短缺被迫叫停,使日产彻底失去在电池这一电动车核心部件上自主掌控的机会。反观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战略,从电池(弗迪电池)到电控、电机均实现自研自产,不仅保障了供应链安全,更实现了成本优势。这种全产业链布局的差距,使日产在电动化竞赛中愈发被动。比亚迪对日产的冲击不仅是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竞争,更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对日本汽车产业链优势的体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快速迭代的创新能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对日系车的系统性替代。作 者 | 元方 来源:蒲微说汽车防护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