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鼓楼楼宇顶部突发瓦片脱落事件,现场视频显示大量瓦片从楼顶滑落并伴随烟尘,相关画面迅速在网络传播并引发“鼓楼坍塌”的猜测。对此,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连夜发布通报,确认事件为“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全面启动。值得注意的是
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鼓楼楼宇顶部突发瓦片脱落事件,现场视频显示大量瓦片从楼顶滑落并伴随烟尘,相关画面迅速在网络传播并引发“鼓楼坍塌”的猜测。对此,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连夜发布通报,确认事件为“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相关调查已全面启动。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鼓楼,去年刚完成价值341.206万元的维修工程,竣工验收距今不足一年。
事件经过:瓦片脱落引恐慌,官方紧急辟谣
根据目击者描述,5月19日18时30分许,凤阳鼓楼楼顶突然传来异响,随后大量瓦片从三层顶部滑落,部分砸向一层屋顶并激起灰尘。现场游客在混乱中四散逃生,一名坐轮椅的游客因行动不便险些被波及。事件发生后,“凤阳鼓楼坍塌”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网友对维修工程质量提出质疑。
凤阳县文旅局当晚通报称,经初步核查,事件系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所致,脱落面积约占顶部总面积的1/5,台基及主体结构未受影响。通报同时强调,已成立由住建、文旅、应急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并邀请建筑专家对脱落原因展开技术鉴定。
维修背景:耗资340万工程竣工不足一年
公开资料显示,凤阳鼓楼由台基和楼宇组成,现存楼宇为1995年重建。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楼宇自2017年起陆续出现瓦片松动、檐板腐朽等问题。2023年2月,凤阳县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选定黄山市徽州中亚建筑安装古典园林有限公司为施工单位,合同金额341.206万元。
维修工程涵盖重檐歇山顶屋面维修、损毁檐板及屋椽更换、脱落瓦片补配、斗拱及门窗油漆翻新等内容,并加高二楼栏杆以提升安全性。项目于2023年9月进场施工,2024年2月21日完成主体工程,同年6月5日通过竣工验收。验收报告显示,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及文物保护规范”,业主单位及专家组均给予“一致好评”。
争议焦点:维修质量是否达标?
尽管官方通报排除了“整体坍塌”风险,但网友对维修工程质量仍存疑虑。有网友指出,维修工程竣工仅一年便出现瓦片脱落,或与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有关。也有声音质疑,340余万元的维修费用是否全部用于工程本身,是否存在资金挪用或虚报成本的情况。
对此,凤阳县文旅局回应称,维修工程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实施,资金使用全程接受审计监督。调查组将重点核查施工记录、材料检测报告及监理日志,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脱落瓦片进行材质分析。若发现质量问题,将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责任。
专家解读:古建维修需“修旧如旧”与现代技术结合
中国古建筑学会专家表示,凤阳鼓楼作为明代重要历史遗迹,其维修需兼顾“保护原真性”与“结构安全性”。此次瓦片脱落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材料老化:1995年重建时使用的部分仿古材料(如新型黏土瓦)耐久性不及传统材料,长期受温差影响易开裂;
施工工艺:屋面戗脊与垂脊的交接处若未妥善处理,雨水可能渗入导致木构架腐朽;
监测缺失:古建筑需定期进行结构健康监测,而此次脱落前或未发现明显征兆。
专家建议,未来维修应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如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建筑健康档案,并采用传统灰浆与新型防水材料结合的工艺提升耐久性。
后续进展: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开
截至5月20日,凤阳县已对鼓楼周边实施硬隔离,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调查组表示,将重点围绕设计缺陷、施工违规、监理失职等方向展开调查,预计15个工作日内出具初步结论。若查明存在人为责任,将依法依规处理并公开通报。
凤阳鼓楼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及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安全状况关乎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安全。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古建筑维修中“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难题,也为全国同类文物保护工程敲响警钟。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