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复发引起恐慌,病毒再变异导致阳性人数激增?医生解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5:2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9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怎么又阳了?!”这是最近门诊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不少人经历了“阳过一次还阳二”的奇妙旅程,焦虑和疑问随之而来。有人说是病毒变异了,有人说是免疫力崩塌了,还有人干脆怀疑疫苗没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相,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吓人。

这波“复阳潮”到底是病毒变强了,还是我们变脆了?频繁的阳性到底是复发,还是新感染?还有,疫苗还管用吗?别急,一个个来。首先,复阳≠复发。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发现部分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核酸再次阳性。这类“复阳”大多是残留病毒片段,被检测到并不代表有传染力。

而现在大家疑惑的“又阳了”,多半是再次感染,也就是“二次感染”或“再感染”。跟流感一样,病毒变了,身体不认识了,再次中招。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年初以来的阳性病例增多,主要是由新出现的JN.1变异株引起。这个变异株传播力强,但致病力并未明显增强。

有趣的是,即便是曾经感染过的人,也可能再次感染,因为病毒的“面具”换得太快,免疫系统认不出来了,就像你换了头像,朋友一时也认不清你是谁。再来看一个关键问题:病毒有没有变得更毒?目前的研究显示,虽然JN.1传播力更强,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2024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篇文章也指出,从住院率和重症率来看,JN.1并没有重新点燃“重症风暴”。绝大多数人症状轻微,以发热、喉咙痛、乏力为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对于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来说,任何一次感染都可能是严重挑战。所以即便是“轻症”,也得认真对待。再说疫苗,很多人疑问:我打了三针,怎么还阳?是不是没用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并非黑白分明。

疫苗从来不是“防感染盾牌”,它的强项是“防重症铠甲”。多项研究表明,即使面对变异株,疫苗依然能有效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比如,中国香港2023年的一份回顾性研究显示,接种三针加强疫苗的人群在面对Omicron变异株时,重症率降低了约80%。这可不是小数目。

当然,疫苗的保护力会随时间衰减,这是所有疫苗的共性。所以加强免疫是必要的,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别怕“多打几针”,关键时刻它能救命。那为什么感觉“这次阳得比上次轻”?这其实是个好消息。一方面是因为变异株毒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已有一定免疫记忆。

这种“混合免疫”,也就是既打过疫苗又感染过的状态,会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聪明,遇到新冠不再手忙脚乱,而是从容应对。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高枕无忧。免疫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因为熬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而“打瞌睡”。所以保持好身体状态,比吃补药更靠谱。

说回“新冠复发引起恐慌”这件事,其实不少恐慌来自信息不对称。一看到阳性就以为是“重回2020”,但现实早已不是当年模样。我们如今面对的是一个“可控、可防、可管”的新冠局面,前提是别掉以轻心。科学防护、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个都不能少。

而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病毒再变异,后果不堪设想”的声音也需要我们用理性去过滤。变异是病毒的本性,但演化方向并不总是越来越毒,更多时候是传播更快但致病性减弱。这就像一个“想长期生存”的病毒,逐渐学会了“别把宿主整死”。对它来说,活下来比“吓死人”更重要。

所以,我们既不能恐慌,也不能麻木。科学认知,不盲从、不低估,更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未来还会不会再感染?大概率会。但就像你不会为每年感冒而焦虑,新冠也正在从“陌生威胁”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别忘了,它的“脾气”依然难测。特别是对老人、慢病患者来说,这“感冒”可能是“狼披着羊皮”。结尾送你一句话:病毒可以变,但我们也在进化,靠的是科学、理性和一点点日常的自律。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控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通报[EB/OL].(2024-03-18)[2025-05-15].
②.李晓燕,等. 新冠变异株JN.1传播特征及疫苗防护效果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2):123-128.
③.香港大学医学院. Omicron变异株疫苗保护率研究报告[EB/OL].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12月发布。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