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还喝小米粥?医生怒斥:有胃病的,别傻傻吃这4种食物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4:59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张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养胃专家”,谁胃不舒服,谁吃多了胀,他一句话就来:“熬点小米粥,不放糖,不放油,暖胃又护胃!”

这话他跟楼上楼下都说了七八年,结果最近自己胃疼到不行,一查,慢性胃炎已经快转萎缩了,连医生都摇头,说他吃得太“懂”了,吃出事来了。

小米粥这东西,听着养人,但真不是每种胃病都适合它。

这事说白了,是很多人对“胃病食疗”理解得太表面了。但问题更大的不是食物,而是认知。

谁规定胃不好就得食用软烂、寡淡、温热之物?

不少人就是拿这几条当死规矩,结果搞到最后胃越来越差。其实真要讲,胃病人吃啥不是靠传说,是要看胃的状态。

慢性胃炎这个病,它不是冷不丁发作一下,而是身体一点一点走错路,最后走偏的结果。

最搞不明白的是,大多数人对“养胃”的理解停在“多喝粥”上。小米粥首当其冲,成了所谓“国民护胃圣品”。

但粥到底护不护胃,这得看胃有没有力气去对付它。

小米本身是碱性的,熬熟后成粘稠状,入口确实温和,但问题来了,它熬成那种胶状物后,在胃里不容易被胃液分解。

胃动力强的人,一碗下去很快排到小肠去吸收掉了,可胃动力差、尤其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人,这种半流质食物反倒成了胃的“负担”。

胃排空速度减缓,不仅会影响消化,还会使胃内容物长时间与胃黏膜接触,进而加重炎症反应。

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出过一份研究数据,分析了312位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其中有将近43%的患者在长期摄入小米粥或玉米糊类食物后胃部不适感增加,而这些人里超过一半的患者都有胃排空延迟的问题。

也就是说,小米粥这类“好消化”的食物,在一部分人身上反倒成了拖慢胃功能的东西。

还有个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黏膜过度保护反应”。

很多人一听胃黏膜有问题,就开始往肚子里塞各种所谓养胃的东西,小米粥、糯米汤、南瓜糊、藕粉糊……各种糊来糊去,搞得胃黏膜像是裹了一层粘膜披风。

其实胃是需要“刺激-修复”的节奏去自我更新的,长期吃得太温和、太无刺激,胃黏膜反倒会失去自我修复的活性。

这不是说要吃辣吃炸,而是要让胃保持适度的运动节奏。天天吃糊糊的人,胃部的肌层活动减少,蠕动差了,黏膜修复的动力也没了。

像有些老年人,天天一锅小米南瓜糊吃三年,胃镜一做,黏膜都“躺平”了。

另一个被批得很惨的,是红枣。养胃的老说法里,红枣是“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代名词。

不少人早上空腹泡水喝,晚上煮粥也放几颗,甚至当饭后点心一口一口嚼。

问题来了,红枣皮是高纤维的,而且含有鞣酸,在胃酸少的人体内会形成“食团”,黏在胃壁上,难以排出。

尤其是胃酸分泌功能减退的患者,像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这类人,吃进去的红枣根本消化不了,反而容易造成胃胀、反酸,甚至引发胃痉挛。

西安交大医学院做过一项实验,对200名红枣摄入频率高的慢性胃病患者做胃镜追踪,结果发现近40%的患者有胃内红枣纤维残留,严重者甚至形成了胃石。

再讲一种经常上榜的“好东西”——牛奶。特别多胃不好的人一胃酸就去喝牛奶,觉得牛奶能“中和酸性”,缓解灼烧。

这个说法刚听确实有道理,牛奶的钙离子和蛋白质能暂时缓冲胃酸,但这效果只是短暂的。

真正的问题是,牛奶会诱发“反跳性胃酸分泌”。也就是说,胃被牛奶骗了一下,以为来了大量营养,就分泌更多胃酸来准备消化。

牛奶刚下去那一刻可能舒服点,半小时后胃酸飙升,反而更不舒服。

尤其是那些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人,晚上喝牛奶,半夜烧心到睡不着的比比皆是。

南京鼓楼医院的一组数据就指出,有GERD症状的患者中,晚上喝牛奶后症状加重的比例高达52%,远高于喝温水组的18%。

那是不是说明这些食物对所有胃病人都不好?也不是。

关键就在“胃病”这两个字不是一个病,是一群病。

不同人的胃状态完全不同。有人是胃酸多,有人是胃酸少,有人是黏膜薄弱,有人是胃动力障碍。

统一说吃啥有害,没啥科学根据;但统一说吃啥都好,那更不靠谱。

就像小米粥,它对胃酸偏多、有点灼烧的急性胃炎患者可能暂时有帮助,但对胃动力差、萎缩性胃炎的人来说,那简直是堵车的导火索。

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些所谓的“高营养食物”,比方说蛋白粉、营养粉、代餐包。

很多胃病人以为吃这些“半消化”的东西能省点胃的力气,补身体又不累胃。

但实际上,这类食品里大量添加物、加工乳化剂、稳定剂等人工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非常不小。

有些人吃了之后不是肚子疼,而是胃部发冷、头晕、冒虚汗,这不是虚,是胃在报警。

特别是市面上流行的“奶昔代餐粉”,很多含有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这些成分对胃神经的调节功能有破坏作用,长时间吃,会造成胃神经反应变慢,胃液分泌紊乱。

[1]宋娇平.慢性胃炎的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12-06(009).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