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数定 悠闲自得 /梧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4:59 2

摘要:人的气数,一生可以有三万天,一天可以有一万次呼吸…这三亿次左右的呼吸的次数,便是人的气息定数…既然知道了'气数已定',有大智慧、超越生死的修为者。'放下'曾经不能自己的自我,达到'小我'境界是一种悠闲减负,能有'无我'精神,真的活得通透了,佛曰'觉悟'。

人的气数,一生可以有三万天,一天可以有一万次呼吸…这三亿次左右的呼吸的次数,便是人的气息定数…既然知道了'气数已定',有大智慧、超越生死的修为者。'放下'曾经不能自己的自我,达到'小我'境界是一种悠闲减负,能有'无我'精神,真的活得通透了,佛曰'觉悟'。

漳州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悠闲的艺术”。 ——摄影小品 (转自朱东亮先生)

白岩松先生说'六十到七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之所以然,我想是人到了这个时候,可以'闲'下来,不必为'功名利禄',费尽心机…真正的'闲功夫',首先是心能够'悠闲',能够'笃静',不必为'五斗米而竞折腰',也无需为儿孙继續、过度地'当牛做马'了…心闲身安气亦定…

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林语堂先生曾在《中国的悠闲理论》文章开头抛下这样掷地有声的一句话。

论“闲”,中国人是极有心得的。从秋收冬藏,顺应四时,不急不缓与自然相契生长开始,到为衣食住行制定风度雅仪,用诗酒琴画调以生活趣味,用蔬果花草点染方寸之间......关于闲的学问,中国人已经做了几千年。

闲之雅致,是一份侍弄生活的清心,闲之志趣,是一处留给审美的空间。细微之处如桂花闲落,曲水流觞,旷阔之处如青崖白鹿,悠然南山——中国人亦是自古就会从生活的空闲中寻到美感,颐养心灵的。

如此,闲,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落脚点。那些风雅之事、清素之味、悠然之情,皆是从“闲”处出发,细腻深邃,直渗心幽。

闲,是灵魂正在呼吸的样子。在中国人的想象中,闲的感觉,就像这个字写出来的那个样子——“閒”。秋虫唧唧,晚风清凉,满院子的月光流淌,有个人倚在门上,静静地望着月亮。

中国人喜欢什么,向往什么,就把什么请到“门”里来。想要有诗意的夜晚,便邀明月入家门,这一夜,便是“閒”了。

女词人舒白香说“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于是“间”,就写作了“間”,在中国人眼里,间与闲,皆是呼吸,皆是流动,皆是自在。当门里有了日月,生活便有了余地,有了空间,生了闲心,养了闲情。相比较一个汲汲营营卓有功成的人,中国人往往会更倾慕一个懂得闲情,悠然渡日的人,这种审美,就是中国文化浪漫的底子。

这闲情,原本是不设“门槛”的。就像苏东坡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并不需要家财万贯才可抵达。陶渊明的诗里,不过也是描述了些夕露沾衣、鸡鸣狗吠的日常,正如《瓦尔登湖》里梭罗所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所费并不多。虽不设“门槛”,却并非人人都能有闲情。因为那扇能够看见月亮的门,不是人人都知道在何处,也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打开。

如今,人人都会用那句“偷得浮生半日闲”,用来形容某个不必加班工作,可以随性游玩的时光。仿佛闲是一种天降的馈赠,突然掉到怀里,于是就有了这“半日闲”。这种用法,怕是原诗人李涉不太会认同。

李涉当年被流放镇江,官场失意,终日闷闷不乐,醉酒渡日。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春日将尽,春光不待,于是出门登了南山,在寺庙里与偶遇的僧人聊天,心情渐渐疏朗,便在鹤林寺墙壁上写下“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所说的“闲”,是在不变的境遇中,转换自己的心情,是主动地,让自己从郁郁寡欢过渡到悠然自处。

闲,不是来自他人的慷慨赠予,也不是委屈自己付出何等昂贵代价,更不是天公作美,让人生柳暗花明,而是我们自己愿意把门打开,看看月亮。所谓有闲心,便是无论生活怎样,心里总还是惦记着,惦记着窗外夜色正凉,惦记着雨水打了整晚芭蕉。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

作品《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