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抬头?钟南山:不必恐慌,要重点关注这一人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4:3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新冠病毒又来了?”不少人听到这个消息时,眉头一紧,心里咯噔一下。到底是“狼真的来了”,还是“风吹草动”?钟南山院士的最新发声,或许能让人心里有个底。

一场悄悄“回马枪”,新冠病毒并未“退场”

2023年底至2024年初,国内多地陆续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上升,尤其在冬春交替的季节,医院发热门诊再次“排起长龙”。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新冠病毒监测周报》,近期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比例在部分城市出现波动,呈现出一定的“反弹”趋势,其中以XBB变异株为主。

虽然没有2022年末那样的“汹涌澎湃”,但这“回马枪”依旧值得警惕。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目前新冠病毒的致病力在减弱,大多数感染者以轻症、无症状为主,不必过度恐慌,但有一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这类人群是谁?就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者。

他们就像“屋顶漏了雨”的老房子,一旦病毒风雨侵袭,抵御能力明显不足。这部分人群一旦感染,更容易出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公众应当将注意力从“全民焦虑”转向“重点防护”。

“病毒变了”≠“病毒没事”:别被假象迷了眼

很多人看到新闻后会说:“现在得了新冠,也就是像感冒一样,顶多咳几天就好了。”这种观点既有一定道理,也存在误区

从病毒变异的角度看,确实,XBB系列变异株的毒性已显著减弱,但其传播力反而更强,隐匿性也更高。通俗点说,它不像早期的病毒“来势汹汹、症状明显”,而是“悄悄潜入、偷袭免疫系统”。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的一位副主任医师曾在讲座中指出:“轻症不等于无害,尤其是对基础疾病患者而言,病毒很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因糖尿病多年未控制好,感染新冠后体温反复、呼吸困难,最后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在病例分析中强调:“如果他能提前加强防护、做好健康管理,病情完全可以避免恶化。”

这不是个例,而是现实中不断上演的“警示片”。

钟南山“划重点”:这三件事,要做在病毒前面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控制新冠“第二波”,关键不在全民恐慌,而在科学防护和健康管理。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以下三件事要做在病毒前面,不能等事后“后悔莫及”。

第一件:提高免疫力,是最好的“护身符”

免疫力不是“天生的金钟罩”,而是“后天养出来”的。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这四大支柱构成了人体的“免疫防线”。

医生常说:“你多睡一个小时,可能比吃三种保健品都来得实在。”特别是老年人,晚上睡得好,白天精神饱满,身体的自愈功能也会更强。

第二件:慢性病要“管住”,别给病毒“可乘之机”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常常是新冠重症的“幕后推手”。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全国性研究指出:80%以上的新冠重症病例,合并有至少一种慢性病

就像一辆车本来就刹车失灵,再遇到下坡路,风险自然加倍。

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日清日结”地管理好疾病指标,不能因疫情趋缓而放松警惕。有病不怕,怕的是放任不管。

第三件:重点人群要“疫苗加强”,科学应对新毒株

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在2024年初就发出倡导,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及高风险人群完成新一轮疫苗加强接种。不少人误以为“打了一次就够了”,其实随着病毒变异,疫苗的保护力也会逐渐减弱。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疫苗不是万能的,但在目前阶段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尤其对于免疫力低下者,疫苗能“唤醒”身体的防御系统,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生活中这几点,做对了就是健康的“定心丸”

除了医学层面的应对,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细节决定成败”的健康习惯。以下几点,虽不起眼,但却是防病养身的“黄金法则”。

出门戴口罩:不是怕病毒,是尊重健康

口罩不是“出门的负担”,而是“护身的铠甲”。在密闭空间、人多场所,尤其是医院、地铁、商场等环境,佩戴口罩依旧是最有效的阻断传播方式之一

有句老话说得好:“宁可十防九空,不可放松一次。”戴口罩,不仅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他人。

勤洗手通风:这不是“旧话重提”,是“常备不懈”

病毒最怕的东西之一,就是“流水和肥皂”。正确洗手比吃药还重要。不少家庭忽视了窗户通风的重要性,一开就是“一天只开十分钟”,其实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分钟以上,效果最佳

保持心理健康:别让“恐慌”比病毒更伤人

有研究指出,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运行。焦虑、恐惧、烦躁,都会让身体的“防线”变得脆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一听“新冠来了”,就开始失眠、吃不下饭,反而弄得身体垮了。

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无病,更是心理的安稳。保持乐观、积极、从容的心态,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投资。

“疫情常态化”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松懈到底”

2023年以后,各地的防疫政策逐步转向“常态化管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可以“松口气,喝口茶”,而是要进入“人人尽责、自我防护”的阶段。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中所说:“防疫不止于政策,更在于每个人的选择和行动。”

一位来自广州的社区医生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80岁的独居老人,坚持每天出门遛弯戴口罩、回家洗手,家中常备体温计和血氧仪,疫情期间一次都没有感染。医生感慨:“不是他身体比别人好,而是他比别人更敬畏健康、尊重规律。”

对健康的敬畏,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热爱。

新冠还在,防线不倒:这是医生的叮嘱,也是社会的良心

医生的职责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推动健康意识在全社会扎根发芽。新冠病毒的变化、传播和影响,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健康不是理所而是每天努力的结果。”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恐慌,而是科学与行动。

面对病毒,要有“兵来将挡”的从容,更要有“未雨绸缪”的智慧。重点人群是防疫的“最后一公里”,守护他们,就是守护整个社会的安全屏障。

从家人到邻里,从单位到社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健康的“传播者”,不是传播病毒,而是传播知识、传播正能量。

“健康不是一人之事,而是全民的责任。”

说得再多,不如行动一次。每一个正确的健康习惯,都是在为自己和社会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新冠病毒变异趋势与疫苗防护建议[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4,16(02):123-12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EB/OL].(2024-12-01)[2025-05-10].

[3]李兰娟,张文宏.慢性病患者新冠防护策略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04):215-219.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