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研究生团队在首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中荣获佳绩

B站影视 2024-12-16 11:22 3

摘要:12月7日,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在云南昆明落幕。本届赛事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

12月7日,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在云南昆明落幕。本届赛事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协办。经过激烈角逐,兰州大学研究生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兰州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大赛自2024年5月正式开始以来,共有来自84家培养单位的370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网络初评,共有41家培养单位的94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赛道20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赛道24支,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赛道25支,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赛道25支。兰州大学赛事培育组织工作由生命科学学院牵头,经过精心筹备和组织保障,我校共有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学院的12支队伍报名,其中共有6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

兰州大学获奖名单

一等奖颁奖

二等奖颁奖

三等奖颁奖

本届大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美好家园”为主题,遵循“全球视野、青年担当、中国智慧、美好未来”主线,聚集青年研究生投身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多样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青年成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公益宣传,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创新发展,加速相关新理论类成果、新技术类成果和新服务类成果的推广传播,为世界贡献研究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实践和青年成长发展的“美丽中国”故事。

获奖项目简介

全国一等奖——生命科学学院“浆水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

指导老师:刘璞、令桢民

项目成员:王泽民(负责人)、刘舜漯、王星、邓锦波

项目名称:浆水益生菌辅助发酵低嘌呤啤酒

项目介绍: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痛风为代表的自身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北地区较低的痛风发病率极可能与居民的饮食习惯相关,我们发现食用浆水面的频率与痛风发病率呈负相关。本实验室以“肠道修复”理念为核心,提出利用功能益生菌直接降解肠道中有害物质恢复肠道稳态,从西北地区传统发酵食品浆水中筛选得到了可降解嘌呤类物质的功能益生菌GR-5,并通过工艺优化产出了低嘌呤益生菌啤酒——“浆水啤酒”,动物实验表明其高益生菌载度可降低小鼠血尿酸水平。立足西北结合当地微生物资源优势,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我们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定“浆菌”!

全国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与蟾”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与蟾”团队

指导老师:张文雅

项目成员:苏瑞(负责人)、陈凡睿、秦宇婷、王津警

项目名称:皮肤共生微生物——两栖类保护新视角

项目介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近41%的两栖类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有效保护措施的研发对于两栖类的保护而言至关重要。团队所在课题组关注重金属污染地区花背蟾蜍皮肤共生微生物在其免疫防御方面的功能,结果显示污染地区花背蟾蜍的自身免疫防御能力降低,但皮肤共生微生物中富集的有益菌能够分泌抑菌代谢物增强宿主的免疫防御,此外,在蝌蚪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其皮肤共生微生物能够快速响应,应对宿主免疫防御的变化,为其提供有效的免疫防御保护。基于此,我们提出重金属污染地区花背蟾蜍皮肤共生微生物中所筛选出的可体外培养有益菌可以作为切入点,为污染地区两栖类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通过为野外污染地区的两栖类移植有益菌,增强免疫防御,缓解生存压力,从而使得种群得以延续。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等特征,能够快速协助宿主应对环境的变化;与药物和抗生素相比,利用微生物来增强宿主的免疫防御更加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微生物的培养、保存成本低,该项目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全国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多彩微生队”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多彩微生队”团队

指导老师:纳小凡

项目成员:蒲美运(负责人)、程振玉、贺小旗、费潘帅

项目名称:黑粉菌Ustilago sp. HFJ311促进植物生长及抑制镉离子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介绍:项目基于前期偶然获得的一株具有促进镉胁迫下植物生长、减少体内镉积累功能的黑粉菌HFJ311(命名为Ustilago sp. HFJ311),拟通过正向与反向遗传学、转录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创性的研究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病原菌”增强植物镉胁迫耐受的效应分子及其机制。研究将从“气体或可挥发有机物”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这一崭新角度,阐释增强植物镉胁迫耐受性的新途径,为镉污染治理与修复以及作物分子育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突破口。此外,黑粉菌单倍体孢子(腐生)需定植于植物体表,经细胞识别、配对和融合后,才能侵入植物。因此,本课题针对腐生世代黑粉菌HFJ311效应分子的研究,其结果不仅扩展人类对黑粉菌功能的认知,也开创性的将黑粉菌与植物互作过程提前至其腐生世代,从而引领黑粉病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入新的领域。

全国三等奖——资源环境学院“西北荒漠生态环境保护组”团队

资源环境学院“西北荒漠生态环境保护组”团队

指导老师:朱高峰、杨雪梅

项目成员:王景瑞(负责人)、韩杰荣、马雍凯、黄轲盼、刘志飞

项目名称:西北荒漠地区人工梭梭林退化机理及更新机制研究

项目介绍: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未来十年的重点工程,处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本研究针对西北地区大面积栽植的“荒漠先锋”植物人工梭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西北典型区域,设置研究样地,以基于空天地三位一体的遥感探测为主要工具,组合各种调查实验方法,结合各种水文气象要素,综合开展人工梭梭林的退化影响因子和退化机理研究。通过量化各个指标在人工梭梭林自然更新和退化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探明人工梭梭林的退化机理;通过大区域、大样本开展全方位调查,观测对其有影响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建立不同条件下人工梭梭林生态影响评价体系;通过研究“有机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低成本修复技术,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项目研究成果不但可以降低城乡湿垃圾的处理成本,也可降低梭梭生态修复成本,为用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的主要植被梭梭提供退化修复技术保障,也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生态防护林退化修复提供可行方案和应对策略。

全国三等奖——生命科学学院“非同寻‘肠’”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非同寻‘肠’”团队

指导老师:张春江

项目成员:李君翔(负责人)、林洋、马小虎、张湘云、刘鹏

项目名称:西北特色益生菌的挖掘及益生菌发酵药食同源中药的开发

项目介绍:本项目通过分离筛选建立西北特色的菌株,建立西北微生物种质库实现对西北特色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同时结合甘肃省优质中草药资源,开发微生物发酵中药技术及其衍生化产品,实现微生物的“二次利用”。在保护微生物种质资源的同时,实现中药从原材料利用向精细化加工转型升级,对促进陇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现代化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三等奖——生命科学学院“微微之光”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微微之光”团队

指导老师:盛红梅

项目成员:王芳(负责人)、李琨、崔亚芳、任婉彤

项目名称: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助推绿色可持续发展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极端环境微生物的保护与利用,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挑战。随着干旱、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非生物胁迫加剧,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面临严峻考验。微生物,特别是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有益细菌,因其独特的抗逆性和功能,成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团队通过分离和筛选具有特殊功能的有益细菌资源,探索其在农业增产、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潜力,旨在为解决土地污染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项目也关注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保护,推动菌种资源库建设,期望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兰州大学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