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野心:引领生态链重塑中国制造形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4:27 1

摘要:十几年前,苹果手机风靡全球,三星手机占领市场,华为手机布局高端,山寨杂牌遍布市场,小米手机尚名不见经传。2013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以千元智能机品牌红米冲击消费电子市场,一度销量超千万台,被誉为“国民手机”。此时外界尚未意识到,手机业务

未来小米将聚焦三大核心方向:构建扎实的AI基础设施;强化大模型技术能力;推动人机交互体验升级,尤其是加快“超级小爱”产品化进程。

文 |胡嘉琦

十几年前,苹果手机风靡全球,三星手机占领市场,华为手机布局高端,山寨杂牌遍布市场,小米手机尚名不见经传。2013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以千元智能机品牌红米冲击消费电子市场,一度销量超千万台,被誉为“国民手机”。此时外界尚未意识到,手机业务只是这家公司的起点,小米董事长雷军还有更大的野心——对标乔布斯,构建智能生态网络。

历经10多年,小米已发展成为一家更具影响力的企业,以“数智链主”的角色,协调着超百家公司组成的庞大生态网络。如今,小米凭借“资本+技术+场景”的生态投资模式,构建起横跨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芯片及AIoT(融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万亿级产业版图。

雷军更是一度问鼎中国首富。围绕小米智造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小米产投基金、瀚星创投及天津金米投资有限公司等核心投资主体,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共投资约43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683亿元,同比增加 1.7%,投资总价值为714亿元。

5月15日晚间,雷军亲自官宣小米自主研发出了手机SoC芯片,名字叫玄戒O1,即将在5月下旬发布。

雷军常自谦他的成功是“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然而,在长达十余年的经营中,雷军是如何预测这些风口并成功踩上了这些“风口”的呢?在小米投资的众多公司中,它们正在形成一条怎样的生态链?

01

是一家手机公司

“性价比”贯穿了小米产品定位的始终,也因此,雷军被网友戏称为“古希腊掌管性价比的神”。

2018年,在武汉大学的一场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就曾表示,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涵盖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若实际净利率超过这一比例,小米将把超出部分以合理方式返还给用户。

这也意味着,严苛的价格标准下,小米的利润率并不高,一旦遇到不可控风险,企业可能面临亏损。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向《商学院》记者表示,苹果手机的利润率30%,国内手机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约7%。相对而言,小米手机5%的综合净利率并不高。但手机之于小米,却绝非单一的利润来源,相反,它成为了小米整个生态链的重要支点。

除了生产硬件产品,小米对外还孵化投资了多家企业。

这其中,主要是以“软件+硬件”相结合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小米生态系统围绕手机构建了三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手机配件,如自拍杆、移动电源、耳机等,这些产品依托小米手机的知名度,吸引米粉和发烧友购买,能够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二层次是智能硬件,包括电饭煲、电视、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家居产品,它们深度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从用户使用的过程中捕捉用户习惯;第三层次涉及大众生活用品,比如床垫、背包、牙刷、签字笔、旅行箱等,虽然这些产品的单价较低,但凭借其高流动性和广泛的目标群体,能有效促进品牌在各年龄层中的传播。

《兵商战略》作者、大易兵熵书院常务院长李瑞国曾给小米的员工做过战略培训,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些生态链企业中,关键企业被称为“八大金刚”:专注于小米移动电源产品的紫米、负责米家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制造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生产小米空气净化器的智米、打造小米耳机的万魔、提供小米净水器的云米、开发平衡车及小米滑板车的九号智能。

小米投资的企业虽然数量多、行业广泛,但多数以天使轮投资为主,初始投资资金并不高,风险也相对较小。同时,这些投资企业有较高的战略协同潜力。

02

与合作企业共赢

“雷军带动一批与小米有着相同价值观、愿意打造极致产品、充满活力的中国企业,一起改变中国制造业,改变中国制造业在全世界人心目中的印象。就像索尼带动日本、三星带动韩国那样,让这一群体真正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曾提到雷军做生态链深层次的原因。

雷军曾表示:“小米不是投资公司,我们追求的是连接更多设备,投资盈利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2013年底,小米启动生态链计划,雷军为小米生态链定下的目标是5年内布局100家生态链企业,改造100个没有标准、没有品牌的传统行业。为了保持创业团队的创造力,小米实行“参股不控股”,参股比例不超过20%,保证了生态链企业即使进入小米的体系,也拥有自主经营权。

实际上,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并不容易,有着近乎严苛的准入门槛:在战略协同上,初创企业加入小米的 AIoT 平台供应链,执行小米严格的产品标准,重新定义了产品价格、用户体验和技术标准,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如鲇鱼一样,搅动一个行业。比如49元的米家USB插线板直接拉低行业均价,倒逼公牛等传统厂商革新产线;米家APP构建的智能中枢推动美的、格力加速物联网布局。

而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能快速进步,与雷军的性格特点密不可分。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坦言,如果非要我挑雷军的毛病,就是太敏感。

在产品上,雷军的“敏感”表现为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在2014年雷军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就曾表示,小米很多产品的细节自己都看过。比如字体、字号、布局,包括小米微博里发出去的每张图,甚至新闻发布会的演讲稿都要改100遍。雷军解释说:“这样就保证了小米所有出去的东西都是一致性的,维持了很高的品质。”

对生态链上的企业,小米提供了包括产品定义、工业设计、渠道建设与供应链管理在内的全方位资源支持。也因此,小米与生态链上的企业实现了合作共赢。这些企业有的获得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实现了直接融资输血;有的加入了供应链体系,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有的获得了品牌和信誉的背书;还有的突破了技术瓶颈,为市场渠道与订单提供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生态链协同。

在资金和资源支持上,小米通过旗下产业基金为被投企业提供关键融资,以禾赛科技为例,这家企业在D轮融资中获得了小米注资,这也为其2023年纳斯达克上市提供动能,使其稳居激光雷达行业第一梯队;小米生态链企业可共享小米供应链资源,如小米电池供应商欣旺达,此前是小米手机的供应商,如今又拿到小米汽车的订单,由此,欣旺达实现了产能爬坡,这也为自2020—2023年业绩持续亏损的欣旺达在分拆上市时的业绩提供动力。

生态链企业加入小米后,实现了生态链的协同效应。以华米科技为例,这家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通过小米运动App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全面可视化、可量化、系统式的闭环管理,从而提升智能穿戴设备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尽管小米生态链企业展现出诸多亮点,但隐忧依然存在。以深圳素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素士科技”)为例,其在IPO过程中,因小米渠道收入占比高达55.56%,引发了关于业务独立性的质疑。企业若想在资本市场中持续享有溢价,就必须在依赖小米资源和实现自主发展的路线上找到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中已有近30家成功上市,如石头科技、华米科技、云米科技、九号机器人等。

小米的生态系统还在不断扩展,如今,已经扩展至汽车领域和AI领域。雷军曾称,小米致力于“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生态”。

03

资本浮出水面

“若能通过投资同时布局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将大幅缩短跨界创业的时间。”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提到。

2024年7月,金山软件公告称,其附属公司武汉金山与小米北京、小米武汉及其他有限合伙人就成立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小米智造基金”)签订了新的合伙协议,基金总认缴出资额由90.3亿元上调至100亿元人民币。

小米智造基金投资人的阵容十分强大。雷军担任小米智造基金的投委会主席,其中不仅有北京市引导基金、亦庄国际投资、天津海创、福建金控、赣州光控等国资平台,还包括欢聚时代、帝奥微、纳芯微、南芯半导体、杰瓦特微电子等小米生态圈内的合作伙伴。

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除自有资金外,小米募集的资金中超过70%来自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国资出资平台和金融机构等LP(从事业金融服务业有关的持牌金融中介机构参与股权投资的主体),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资本的出资比例均超过25%,这也表明这两类资金方对小米的青睐。

公告显示,小米智造基金将主要聚焦于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上游和下游领域,涵盖新一代信息科技、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显示器及显示装置、汽车电子,以及与移动终端消费品和智能装置相关的供应链应用。

在众多投资中,AI是小米重点发力的方向。在2024年年报发布会上,雷军明确表示公司将全力以赴布局AI领域。小米计划在AI研发方面投入超过70亿元,占总研发预算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小米对AI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

小米集团总裁、合伙人卢伟冰称:“相比2023年,汽车和AI是增量部分,预计在2025年度,汽车和AI相关的资本开支增量还将持续。”

在AI板块,2024年9月,无问芯穹获得5亿元融资,小米作为战略投资方参与其中。进入2025年,小米集团又投了两家公司:一家叫铭芯启睿,主要做新一代存储和AI计算技术,目的是解决传统计算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另一家是坤维科技,专门为机器人和各种智能设备提供“能感受到力度”的传感器,让它们像人类一样更灵敏、更精准地感知外界。这也意味着小米并非单线条的发力AI,而是致力于构建“芯片—算法—场景”的全链条垂直整合能力。

2025年2月17日,雷军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提出要将AI融入终端产品。“15年来,小米一直专注于手机、汽车、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要下决心把最新的、像AI这样的技术落地到我们各个终端产品上,使消费者得以体验科技的优质生活。”

面对 AI这场全新竞赛,小米作为数智链主,卢伟冰指出,未来小米将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构建扎实的 AI基础设施;二是强化大模型技术能力;三是推动人机交互体验升级,尤其是加快“超级小爱”产品化进程。在小米加速AI基建布局方面,2024年12月,小米筹建万卡GPU集群以强化大模型研发。其大模型团队初始即配备6500张GPU,依托手机、家电、智驾等多元终端构建天然应用场景。在大模型技术方面,自2016年成立AI实验室以来,小米已建立覆盖视觉、语音、NLP等12个领域的技术矩阵,通过“场景驱动AI”战略实现三大突破:端侧计算优化提升响应速度,多模态融合增强协同能力,场景智能延伸服务边界。典型应用包括汽车领域的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决策系统;在推动人机交互体验升级上,小米搭建超级小爱、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 AI 大模型落地的应用场景,拓展“超级小爱”的应用范围。除了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还将其延伸至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实现跨场景的智能交互。

在他看来,小米还有更多潜力可以释放。“小米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的设备规模、海量用户基础、多元化使用场景以及丰富的数据资源,这些都为AI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来源 | 2025年5月刊

来源:商学院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