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经济蓬勃兴起,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1:24 2

摘要:在当下,赛事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崛起,成为拉动消费、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力量。从体育赛事到文化艺术盛会,各类赛事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体验,更在经济领域掀起了新的发展浪潮。然而,在赛事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当下,赛事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崛起,成为拉动消费、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力量。从体育赛事到文化艺术盛会,各类赛事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体验,更在经济领域掀起了新的发展浪潮。然而,在赛事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河北省在赛事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今年 4 月,全省赛事经济延续强劲增长态势,共举办各类赛事 872 场,吸引参赛者和观众达 268.79 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 54 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赛事数量增加 507 场,增幅达 139%;吸引参赛及观赛人数增加 202.86 万人,增幅为 308%;拉动消费增长 39.82 亿元,增幅高达 270%。而 1-4 月累计赛事数量已达 2307 场,较去年同期增长 135%,带动消费 97 亿元。赛事规模的迅速扩张,带动观众人数与消费额实现翻倍增长,彰显出赛事经济强大的活力与潜力。

在赛事类型上,户外运动与新兴时尚赛事成为新的增长点。今年 1-4 月,河北省举办路跑、山地、骑行、冰雪、水上、钓鱼、航空等户外运动赛事 470 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 166%。激光跑、街舞、轮滑、匹克球、山地自行车等 86 场新兴时尚赛事也同期举办,增幅为 34%,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例如,承德金山岭长城越野赛吸引了全球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 2500 名选手参与,成功带动消费 5500 万元;张家口第二届全民健身大赛街舞比赛联合商圈推出消费满减活动,显著拉动了商场零售、餐饮等行业的增长。

各地还积极探索 “体育 +” 创新模式,全力打造 “一站式” 新体验。秦皇岛举办的全国业余女子围棋赛,精心推出 “棋行山海” 旅游套餐,巧妙串联长城、文博等景点,为参赛选手及其 “亲友团” 提供了参赛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石家庄市将 2025 年小篮球联赛安排在北国未来城、高新区万象汇等商圈举办,通过发放代金券等方式,吸引观众和客流超 10 万人次,使得相关商圈日均客流量同比提升约 280%,销售额同比增长约 210%;保定市马拉松首次引入无人机、AI 智能客服系统、跑者 AI 智能影像服务、RFID 系统等先进科技,极大提升了赛事服务水平和参赛体验,持续扩大了 “保马” 的影响力以及保定的城市知名度,带动综合消费达 2.71 亿元。

河北省赛事经济的火爆,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凸显了文化品牌效应。廊坊 “银河杯” 颗粒大联盟全国第八届乒乓球团体赛邀请乒坛名宿助阵,沧州六合拳比赛联动工业遗存景点,邢台街舞联赛融合非遗展示,辛集骑行活动结合农民画展,这些活动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的有机融合,让赛事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4 月新增国际赛事 7 项,其中国际顶级越野赛 “黄金联赛” 中国站落户承德,吸引了全球 2500 余名选手参赛。保定马拉松、雄安马拉松等赛事的国际参赛比例显著提高,有力助推河北体育品牌走向世界。

再看陕西商洛,2024 年同样举办了 100 多场次体育赛事,涵盖沙排 U19 世锦赛、世界定向排位赛、全国青少年 U19 男子排球锦标赛等。这些赛事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商洛通过举办赛事实现了以赛营城,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以赛兴业,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繁荣发展,拉动消费近 10 亿元;以赛惠民,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商洛加大多元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加大市县区综合性体育场馆改造提升力度,落实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配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要求,不断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另一方面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招引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国家排球训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举办高水平赛事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建成体育场馆 16 个,主城区铺设塑胶健身步道 12 公里、骑行绿道 21 公里,结合城区 44 个口袋公园投入健身器材近千件,城市公园、休闲长廊、健身步道建设和人性化、智慧化改造成效显著。各县区持续推进健身步道、镇村健身广场、标准化体育场馆、排球场等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

商洛还在城市公园布设小舞台、直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在健身步道设置智能运动大数据系统,形成 5 分钟健身圈、10 分钟公园圈、15 分钟便民圈。通过将居民小区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群众自建住房延伸,不断探索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让城市成为安全、有序、和谐的高品质空间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与此同时,商洛积极践行 “两山” 理念,深挖生态资源优势,打造 “千万工程” 示范村 100 个、秦岭山水乡村 300 个、和美镇区 86 个,20 个康养项目正在有序建设,46 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品牌正在释放更多生态价值,70 家高端民宿和民宿集群吸引市民游客观光休闲。

赛事的举办也促进了商洛 “赛事 +” 的融合发展。商洛锚定体育经济方向,大力举办高水平排球赛事,重视开发山地运动、森林运动、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民俗表演、田园农事等特色赛事,推动形成具有商洛特色、充满人文气息的赛事体系。积极申办各级各类赛事,大力培育 “秦岭传奇” 赛事品牌,先后成功举办公路自行车、篮球、排球、沙滩排球、拳击、龙舟等品牌赛事 120 多场次,并利用节庆、民俗等节点,组织举办干部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拔河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60 多场次,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

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商洛持续推出与品牌有关的赛事、节会、展演等活动,更新城市营销理念,把赛事品牌与城市环境、文化、精神等结合起来,制作优质宣传内容,发挥媒体优势作用,构建起立体宣传格局。2024 年,商洛以承办赛事为契机,举办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西商文旅融合推介会等四季主题营销活动 20 多场次,实现赛事与节会的双向赋能。推出夜游、夜宴、夜购、夜娱等夜间经济新业态,提升改造夜间餐饮、购物聚集区 86 个,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3%。赛事进行期间,商洛组建 “一办十部两专班”,实施便民服务 “十条措施”,开展 “城市环境、城市品质、城市文明” 三大提升行动和 “一杯热茶温暖一座城” 等暖心活动,市区相关部门为参赛队伍提供 “点对点”“一对一” 贴心服务,广大志愿者深入开展 “暖动鹤城” 文明实践活动,展示开放包容姿态,热情迎接八方宾朋。精心策划 “跟着赛事游商洛”“戏曲文化周”“农特产品展销会” 等活动,沙排 U19 世锦赛期间,沙排集市布展商品 500 多种,中心城区住宿业、餐饮业、商场超市销售量分别增长 150%、20%、15% 以上。

在辽宁,赛事经济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2024 年,辽宁省共举办 6500 多场各类体育赛事,参赛及观赛人次达 940 余万,拉动综合消费近百亿元。为推动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辽宁省体育局于今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发展赛事经济促进体育消费的措施》,从职业体育赛事、国际级体育赛事、全国体育赛事和群众性精品赛事 4 个类别,制定了 13 条具体的办赛经费补助措施,补助标准为 30 万元至 300 万元。对于引进并举办社会影响力大、商业价值高的职业体育赛事,如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的 “首赛”,即首次引进辽宁并能持续举办的,在原有补助的基础上,还将追加 100 万元奖励。

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省社会各界争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积极性。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各市已申办成功和正在申办的全国以上级别的体育赛事高达 126 项,远超历年平均水平。即将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2025 年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2025 世界匹克球锦标赛中国站,2025 年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项目预选赛、男子篮球和跆拳道项目资格赛等众多重要赛事纷纷落地辽宁。

此外,辽宁省以筹办 2028 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为契机,全力驱动冰雪经济发展。今年将提前谋划新雪季冰雪赛事活动,积极承办国际、国内赛事,组织开展独具辽宁地域特色的冰雪赛事活动,增加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数量,推动 “冷资源” 向 “热经济” 转变。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 “三大球” 项目上,辽宁省体育局进一步完善支持职业俱乐部发展的政策举措,探索建立政府、省队、俱乐部共建、合作发展新模式,对职业俱乐部在投融资、场地设施、人才培养、科研医疗、后勤服务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做好做强 “三大球” 城市联赛,力争打造 “三大球” 项目国家级青训中心,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同时,辽宁省还将继续着力打造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做好 “攀登辽宁”“徒步辽宁”“冰雪辽宁”“奔跑辽宁”“扬帆辽宁” 等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全力办好匹克球赛、全省农耕农趣健身大赛、县域羽毛球赛、县域足球赛、乡镇篮球赛等全国及具有地域特色的赛事活动,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赛事活动平台。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体育赛事相关企业超72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3.2万余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超过9万余家体育赛事相关企业数量位居首位,排在其后的是上海市、山东省、北京市和江苏省,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6.8万余家、5.1万余家、4.9万余家和4.9万余家。

尽管赛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通过天眼查天眼风险和深度风险来看,涉及司法案件的体育赛事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2.24%。赛事筹备与举办期间,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大量参赛人员、观众和工作人员涌入城市,公共交通运力紧张,地铁、公交拥挤不堪,出租车和网约车供不应求。赛事相关的交通管制措施还会影响城市主干道的通行,给市民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通勤时间和成本。住宿方面同样压力巨大,赛事期间城市住宿需求急剧增加,酒店、民宿供不应求,部分商家临时大幅涨价,服务质量却难以保障,不仅引发游客和参赛人员不满,还损害了城市形象。

公共安全与秩序维护也是城市面临的难题。大规模赛事活动现场人员密集,极易引发踩踏、火灾等安全事故,治安压力随之增大,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风险上升。此外,城市还需具备应对极端天气、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对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极高要求。在环境方面,赛事举办会产生大量垃圾,如食品包装、饮料瓶、宣传资料等,若处理不及时,将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赛事相关设施建设和使用还会消耗大量水电、木材、钢材等资源,给城市资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 。

赛事运营的成本控制同样不容忽视。举办赛事需在赛事组织、场地建设和维护、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巨额资金。若赛事商业化运作不成熟,门票收入、赞助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将给城市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部分赛事结束后,场馆设施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市场监管也面临挑战,赛事经济繁荣吸引众多商家参与,部分商家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同时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行业若服务质量不达标,易引发消费者投诉,影响城市口碑。此外,赛事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交通拥堵等问题,还会干扰周边居民生活,若未充分考虑居民利益和诉求,易引发居民与赛事组织者之间的矛盾 。

从行业发展来看,赛事经济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以马拉松赛事为例,在一些地区,短时间内涌现出众多马拉松赛事,从赛事流程、赛道设置到配套服务都较为相似,缺乏独特亮点和品牌辨识度,导致参赛者和观众的新鲜感和参与度下降,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和持续的市场吸引力。部分城市在发展赛事经济时,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盲目跟风举办热门赛事,却未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承载能力,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在赛事商业化方面,除了头部的大型赛事外,许多中小型赛事的商业价值挖掘不足,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收入模式单一,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赛事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深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赛事对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

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体育、文化等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但要实现赛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直面并解决上述挑战。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运营水平、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推动赛事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使其在更多领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

来源:如意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