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普通的票根,正成为撬动消费市场的新支点。前不久,上海F1赛事收官之际,凭借赛事门票联动全城消费场景的“票根经济”模式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凭交通票、演出票、赛事门票等,可在餐饮、文旅、购物等领域享受折扣或权益,形成消费链延伸效应。
一张普通的票根,正成为撬动消费市场的新支点。前不久,上海F1赛事收官之际,凭借赛事门票联动全城消费场景的“票根经济”模式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凭交通票、演出票、赛事门票等,可在餐饮、文旅、购物等领域享受折扣或权益,形成消费链延伸效应。
这一模式激活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二次消费,推动城市经济从单一场景向“链式体验”转型。从电影票根联动景区免票,到马拉松赛事带动商圈客流,小票根正以跨界联动的姿态,重构消费生态,成为提振经济的新引擎。
单一消费场景串联为复合体验
“以前大家看完比赛就走了,现在拿着票根还能享受美食折扣,谁不乐意多逛几圈呢?”上海南京路某老字号餐饮经理朱先生说。3月,2025年国际轮滑马拉松赛事举办期间,他的餐厅推出运动员专属八八折优惠活动,客流量同比增长超30%。
票根经济的核心在于打破行业壁垒,将原本单一消费场景串联为复合体验。
据了解,2025年国际轮滑马拉松赛事期间,参赛者凭票根可享受黄浦区六大旅游路线优惠,餐饮老字号推出运动员专属八八折活动,带动南京东路商圈客流量增长超30%。戏剧演出票根可兑换周边展览入场券,博物馆门票亦可反向兑换话剧折扣,形成“一票通城”的互动闭环。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从单一购买向个性化体验的升级。电影《哪吒2》热映后,哈尔滨极地公园、张家界等景区推出凭电影票根免票活动,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票根经济通过精准匹配需求,让消费者感受到“额外价值”,从而激发消费意愿,形成“1+1>2”的乘数效应。
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众持票根可兑换周边展览入场券。“我们和安福路的商铺合作,观众看完戏顺便喝杯咖啡,商家也能吸引新客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人陆莉萍表示,“有位外地观众原本只计划看一场话剧,结果因为优惠住了一晚,还买了本地特产。”
3月16日,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举办2025F1中国大奖赛“格子旗嘉年华”,吸引众多市民及游客参与。(王冈/人民图片)
政府、行业、企业等协同发力
票根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等协同发力。上海率先将票根经济纳入扩消费六大专项行动,明确其与银发经济、首发经济的协同定位,并搭建跨行业协作平台。政府层面,通过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入票根经济体系;行业协会则牵头成立“票根+”联盟,推动景区、交通、商业主体深度合作。
技术革新是票根经济落地的关键保障。针对纸质票根易伪造的问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通过电子票根系统实现“一站式”服务闭环。此外,数据共享机制的完善也至关重要,一些地区通过打通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数据壁垒,为票根经济提供精准的发票核验支持,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权益分配方案,平衡商家利益。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商家间因目标客户和营销策略差异,难以统一优惠幅度;部分活动依赖短期政府补贴,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消费生态。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成立跨部门联动小组,高频协调文化、体育、商圈资源,以制度化机制保障长期发展。
重塑“消费—体验—认同”的价值链条
票根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流量导入,更在于通过体验升级将游客转化为“留量”。2025年F1赛事期间,赛事门票串联酒店、餐饮、文旅等多领域优惠,带动周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45%,酒店入住率提升20%。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安福路商铺的“友好邻居计划”中,观众凭票根享受餐饮折扣后,超60%选择延长停留时间,衍生出住宿、购物等附加消费。
对消费者而言,票根赋予消费行为“增值感”。例如,山东通过演唱会票根联动景区免票,既满足歌迷的文化需求,又推动其探索本地文旅资源,深化对城市品牌的认知。对商家而言,跨界合作拓展了客群边界——上海南京路老字号餐饮通过服务马拉松选手,吸引大量非本地消费者,品牌曝光度显著提升。
票根经济推动“链式体验”成为新常态,消费者因一场演出探索一座城,因一张门票串联多项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激活存量市场,更通过复合体验创造增量需求,为城市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互联网经济专家高扬指出,票根经济的崛起,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协同的必然产物。以小票根为纽带,撬动跨行业资源整合,重塑“消费—体验—认同”的价值链条。尽管面临技术、协同、可持续性等挑战,但其展现的“链式效应”已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新范式。随着政策支持深化、技术应用成熟,票根经济或将为推动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提供新动能。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