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构建“4+3+1+N”分级诊疗体系,以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建立为支点,深化3个中医专科联盟、1个康复专科联盟、N个专科医联体,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全面布局应急“急救链”,守护百姓“生命线”。
百姓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医联体建设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效……
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构建“4+3+1+N”分级诊疗体系,以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建立为支点,深化3个中医专科联盟、1个康复专科联盟、N个专科医联体,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全面布局应急“急救链”,守护百姓“生命线”。
百姓的健康福祉,牵动着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的心。
朝阳区政协将“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列为民主监督议题,多次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围绕三级专科医院牵头组建专科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完善医疗急救管理体系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
朝阳区政协委员调研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联体聚合力,健康服务再升级
在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呼吸接续病房,刘先生正在接受诊疗。他告诉记者,自上周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转诊后,这里的专业诊疗服务让他倍感安心。
作为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引入13个专业的25位专家开展诊疗带教,并选派医疗、护理、影像、超声、检验、药学等专业的51名医护人员赴中日友好医院进修。该中心开设了呼吸接续病房,承接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延续治疗。
“通过与三级医院的紧密合作,我们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双向转诊。”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介绍,作为朝阳区东部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中心已形成覆盖周边居民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在朝阳区,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很多居民看病就医的第一选择。居民在家门口就医的便利性,得益于朝阳区医联体建设的大力推进。
目前,朝阳区划分为4个片区网格,成立了中部、东部、北部和南部4个紧密型综合医联体。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与医联体牵头单位的专业科室合作,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七大类28个专病特色科室。由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开展专业培训,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专病特色科室医护团队,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政协委员王玮,结合自身工作领域提交《关于加强朝阳区医院与社区联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建议》,建议建立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深度联动机制,由三甲医院为患者提供初步治疗方案后,将随诊和监测责任交由社区医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当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社区医疗机构被称为百姓“第一道健康屏障”。近年来,朝阳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截至目前,全区运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家,总床位1133张。“下楼就能看病”成为社区百姓普遍的获得感。
2025年,“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被写入朝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基层医疗高效运行,当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多位委员建言献策。在《关于朝阳区进一步优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中,王冬岩、穆军升等多名委员联合建议,通过健全专家下沉保障机制、制订基层医务人员系统培训计划、完善转诊机制与信息化建设等措施,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实施,不仅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合供给机制,还要健全监测和评价体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苏庆军委员认为,“一方面要考量人才、设备,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服务的质和量,是否切实解决了患者所需。”
苏庆军还建议,借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监测相关指标,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国际医疗部郭诗东委员认为,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面,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优秀的医疗人才到基层服务,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保障,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基层医疗水平的长久发展。
朝阳区政协委员在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
推广中医文化,让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
深化22个区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场景和数字化国际传播示范基地,构建以区域互联网诊疗平台为核心的一体化服务……朝阳区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就医需求,为更多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朝阳区会同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制定发布朝阳区中西医协同“旗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开展首批10家旗舰社区建设;在15个街乡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场景,新增5个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启动7家区级中医药国际服务试点基地建设,“亮马河水岸经济带”中医药活动之中阿文化活动获外交部点赞。
如今,在朝阳区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18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全部开设中医药服务,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
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国家中医药国际服务基地试点之一,这里的中医馆还设有涉外诊室,引来不少国际“中医粉”,服务充满国际范儿。
为进一步推广中医文化,将优质中医资源进一步下沉到百姓身边。朝阳区政协委员管文东提出《关于在朝阳区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助力朝阳区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议》提案,建议通过全新的文化展示手段,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文化及诊疗的客观了解和认识,让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民心,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中医药健康观和养生习惯。
王峥委员在《关于朝阳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区域新机制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以数字化促进中医药智能化、以国际化提升中医药传播力、以网络化促进中医药服务精准化、以产业化提升中医药发展力。
李怡晨委员在《关于在我区加强中医药教育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中医药科普进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播中医药知识,增强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朝阳区政协副主席李靓表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朝阳区的中医药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委员们的提案紧扣发展大局,聚焦民生关切,希望针对问题建言协商,助推问题妥善解决,为党委、政府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添助力、增合力,满足百姓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为朝阳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覆盖“急救链”守护百姓“生命线”
霞光里急救工作站,作为依托应急总医院建设的院前急救工作站,与周边太阳宫、左家庄、和平街、亚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光熙门康复医院等建立急救网络,依托区域三级急救网络布局,建设成为区域性急诊急救中心。
通过5G指挥急救车及院前院内远程会诊模式,实现院前院内紧密衔接,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
“急救工作站自成立以来,每当接到居民打来的电话,无论什么时间,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接诊。急救工作站的模式,可以说扩大了院前急救的辐射范围,缩短了急救半径,扩大了百姓生命救治圈。”霞光里急救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控制、化解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职责,建设科学、全面、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健康领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实践。
一直以来,朝阳区完善医疗急救管理体系建设,固化“区12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二三级医院”三级梯队构成模式,实现区域内81个急救站常态运行;组建区级呼吸机专项转运车组,通过热点图及街乡任务分布优化布局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运转效率;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急救互救能力,织密“生命救护网”。
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进一步衔接好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围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专题,朝阳区政协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走进中日友好医院、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实地调研。
“120急救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其列为重点监督议题,通过召开协商座谈会、开展系列监督性专题视察、协商式民主监督等途径,让这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李卓委员表示。
杨克新委员建议加快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提升救援效率,同时对通信系统进行改造,引进先进的监护仪、心肺复苏机、呼吸机等急救设备,为医疗急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让辖区百姓享有更好的急诊急救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急救知识健康宣教,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底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AED配置全覆盖。”朝阳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巩固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加强三级急救网络绿色通道建设,保持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0分钟以内,做好“智慧急救”项目推进工作;完善朝阳医院常营院区5G“上车即入院”模式,并向其他医疗机构稳步扩展。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特约记者 王建伟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