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书写地力与粮食产量双升答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4:17 2

摘要:如何保护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既守住生态底色,又捧出更多金穗穗?当秸秆覆盖的田垄种下希望的种子,当免耕播种机的辙印不断延伸,这场始于这座东北小城的耕作革新,正为吉林黑土地永续利用书写着答案。

春耕时节,地处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梨树县田间地头一片忙碌。

如何保护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既守住生态底色,又捧出更多金穗穗?当秸秆覆盖的田垄种下希望的种子,当免耕播种机的辙印不断延伸,这场始于这座东北小城的耕作革新,正为吉林黑土地永续利用书写着答案。

从30亩到8000万亩,不仅是耕作技术革新,更是农田生态系统重构

近一段时间,梨树县联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连和一直在地里忙活,“采用‘梨树模式’第9年了,这不翻地、盖秸秆的法子,咱黑土地认”。“梨树模式”在赵连和的田里扎根8年,见证着黑土地由“硬”变“软”的蜕变。最初板结发硬的耕层,如今成了能攥出油的“海绵”,渐渐变暄了;曾经绝迹的蚯蚓,成了田垄间最活跃的原住民,土地焕发了新生机。

这场始于合作社的耕作“革命”,已从最初的30亩试验田蜕变为千万亩农田的绿色实践。在松辽平原腹地,8000万亩实施“梨树模式”的耕地织就生态防护网:减少水土流失80%,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土壤有机质储量每公顷年均增长0.1%—0.3%。

中国科学院数据显示,连续10年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农药喷施次数从3次降至1.5次,白色污染减轻40%。

数据表明,“梨树模式”不仅是耕作技术的革新,更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构——通过秸秆还田构建碳汇通道,以免耕技术守护生物多样性,用自然规律替代化学干预,实现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统一。

赵连和2015年成立合作社,耕耘黑土10年,他心里有本生态账:秸秆还田每亩省了60元整地钱,少打两遍农药省30元,增产的玉米能多卖150元。

如今,黑土地正以可量化的生态指标,彰显着“梨树模式”的生态红利。

将分散地块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单元,为东北黑土地规模化保护利用提供示范样本

在梨树县蔡家镇凤芝家庭农场的机库里,“这是为‘梨树模式’量身定制的家伙什儿。走一趟,秸秆归行、条带耕作、精量下种、施肥全办妥。”农场负责人刘凤芝拍着一台免耕播种机说。作为首批使用者,农场的这几台农机已经历多次迭代升级,效率比老法子更快更好,一亩地能省80元。

这种“农机跟着农技走”的创新路径,成为“梨树模式”技术迭代的鲜活注脚,也让“梨树模式”更快地从试验田走向大田。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表示,从早期秸秆覆盖地温低、土壤板结堵塞的难题,到现在的多功能一体化复式作业智能化装备批量下线,“梨树模式”正通过持续的本土化创新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收实效。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梨树模式”的升级密码还藏在田间的新变化里。如今的“梨树模式”,已进化出4种基础款耕作模式,还配上了秸秆科学离田、粪肥堆沤还田,组成能实现种养循环的“4+2模式”,让土地越种越“滋润”。

实践表明,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绝非单一要素所能成就。它既依赖于核心农艺技术的迭代突破,也离不开配套装备技术的协同适配,更需要生产组织模式的系统性创新作为桥梁。

梨树县的创新实践——将分散地块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单元的探索成效凸显。该模式以成本保障、产量保障为核心,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种植技术标准和田间管理流程,成功打造单个面积达300公顷的集中连片耕作单元,实现从碎片化经营到集约化发展的跨越。

专家指出,这种将技术集成与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相结合的做法,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又蹚出了一条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径,为东北黑土地规模化保护利用提供示范样本。

从“梨树模式”的进阶路径可见,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的成熟解决了“怎么种”的技术问题,免耕播种机的本地化突破攻克了“用什么种”的装备瓶颈,“双保全统”托管模式的创新则打通了“如何规模化推广”的制度堵点。

技术、装备与制度的协同创新体系,让“梨树模式”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现代农业发展范式升级。

“藏粮于地”的双赢答卷打破“薄地难高产”的定论

站在粮食安全的维度审视,“梨树模式”的综合价值更显厚重。在东北黑土核心区,吉林省3283万亩推广田实测显示,应用该模式的地块较传统耕作亩均增产10%以上,秸秆覆盖还田还减少了化肥投入与耕作损耗。

当免耕播种守护了土层结构,粮食产能的“看得见增长”与耕地产出的“摸得着红利”,正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双重保障。

在东丰县新巨强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免耕播种技术的成效展现得淋漓尽致:秸秆覆盖的地表如铺上“防护毯”,拨开秸秆是黝黑发亮的耕层,手指轻捏便碎成绒状。

“以前下雨怕冲地,刮风怕起沙,现在秸秆盖住地,土没冲走,肥也留住了。”合作社负责人赵新凯抓起一把松软的黑土,秸秆腐殖质的气息混着泥土潮气扑面而来。

在这片“跑水跑土跑肥”的坡地,“梨树模式”正改写着靠天收的宿命。2024年,合作社每公顷玉米产量达2.5万斤。传统认知里“薄地难高产”的定论被打破。

从田垄间的微观变化到整片大地的色调转变,“梨树模式”用看得见的土壤蜕变,勾勒出地力提升与产能跃升并行的绿色发展轨迹。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特约记者 毕玮琳 陈沫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