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宜春的辖区布局十分奇特,它整体轮廓像一只螃蟹,而市区袁州区却偏居一隅,在螃蟹的一只脚上,夹在新余、萍乡两市之间,只和万载县、上高县相邻,与其他7个县市都不搭界,与之联系的沪昆铁路还要借助分出去的新余境内相帮,实在是不太方便,也由此出现了宜春境内“县不识市,
江西宜春的辖区布局十分奇特,它整体轮廓像一只螃蟹,而市区袁州区却偏居一隅,在螃蟹的一只脚上,夹在新余、萍乡两市之间,只和万载县、上高县相邻,与其他7个县市都不搭界,与之联系的沪昆铁路还要借助分出去的新余境内相帮,实在是不太方便,也由此出现了宜春境内“县不识市,市不识县”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宜春的东五县市与省会南昌的经济互动、人文往来远超过宜春市区。
宜春的前身原本是偏居江西西陲的州郡,与长沙紧密往来,深受湖湘文化影响,历经时代的变迁,最终取代了袁州专区,管辖范围也在不断东移,最大时直通鄱阳湖,后又经历了拆解,形成了如今宜春的格局,一起看看宜春都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过程。
宜春成县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因境内有温泉分布,且有武功山绵延于此,冬暖夏凉,莹媚如春,十分宜人,故名宜春县划属豫章郡。
东吴时豫章郡被拆解为四份,仅存赣西北区域,宜春县依旧属之。
隋文帝时(591年)在宜春县设立袁州,隋炀帝时袁州改为宜春郡,辖萍乡、新喻二县,夹在豫章、庐陵郡之间。
唐朝初年宜春郡复为袁州,州治和辖区不变,五代十国时在袁州北侧析高安县组建万载县,北宋初年划归袁州管辖,袁州辖区首次扩容,与东侧设立的筠州、临江军相邻,宜春后来的轮廓开始初现。
元朝时袁州升格为袁州路属江西行省,同时萍乡县改为萍乡州依旧隶属袁州路。明朝时袁州路改为袁州府,萍乡州复为县制,与瑞州府、临江府、南昌府相邻。
民国初年袁州府被裁撤,保留了附郭宜春县直属江西省管辖。解放后在宜春县境内组建袁州专区,辖宜春、萍乡、分宜、新喻、万载、上高、宜丰、铜鼓8县。
1952年袁州专区并入东面的南昌专区,新淦划入吉安专区。
1958年南昌、新建县入南昌市,于是同年南昌专区搬迁宜春县境内,更名为宜春专区,辖14个县。
1960年新余撤县设市升格为省辖市,萍乡则改为县级市仍由宜春专区管辖,共辖1市、13县。
1961年,原属南昌市的南昌、新建2县划入宜春专区。
1963年,新余市撤销,复为新余县仍属宜春专区管辖
1968年,将进贤县划归抚州专区,宜春专区辖1市、15县。
1970年萍乡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从宜春专区析出,同年宜春专区更名为宜春地区。
1979年,析宜春县城区组建宜春县级市,与宜春县并存。
1983年,恢复新余省辖市,并将宜春地区的分宜县划归新余市管辖。
1985年,宜春县并入宜春县级市。
1988年,丰城县、清江县纷纷撤县设市,成为县级市。
1993年,撤高安县设高安市(县级)。
至此,宜春地区共辖4市6县。
2000年8月,宜春地区撤销改建地级市,称宜春市,为避免叫法的冲突,原宜春县级市改为袁州区,延续2200多年的宜春县由此成为历史,融入宜春市之中。
完成改建后的宜春市,共辖1个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8.88万(2024年末),2024年GDP总量3711.05亿元。
来源:史话古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