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品需求匹配(Product Market Fit, PMF)是创业与产品领域的核心概念,但如何判断产品是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本文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PMF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产品是否达到PMF,以及如果尚未找到PMF该怎么办。通过用户增长、留存率、投入产出
产品需求匹配(Product Market Fit, PMF)是创业与产品领域的核心概念,但如何判断产品是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本文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PMF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产品是否达到PMF,以及如果尚未找到PMF该怎么办。通过用户增长、留存率、投入产出比和口碑推荐等指标,结合实际案例,为你提供清晰的判断标准和实用的行动指南。
产品需求匹配(Product Market Fit, PMF) 是科技领域、创业与投资圈、产品与营销人都听得耳朵要起茧的词。
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说说PMF:
1. 产品与需求匹配PMF是被神化了吗?
2.如何判断产品满足了特定的需求?
3.如果还没找到PMF, 怎么办?
一. PMF是经验总结还是策略规划?PMF字面意思大家都懂,产品正好是市场、客户所需要的。
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说了也白说的大道理。
如果客户正好有需求,产品才卖得出去,业务才会扩大,企业才能赚到钱。
但是,CB Insights 访谈了101 家创业失败的CEO,42%的认定产品没有需求是首要问题,第二位才是钱烧光了,占29%…
这些“失败教训”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创业者身在其中,埋头扎在研发里,在产品功能上死磕的时候,哪还顾得上仔细琢磨-连用户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需求?
不过,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假如最小可行产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 没有得到市场验证,就没办法拿到投资人的钱,更没有办法投入团队和资金推广产品,更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
我更愿意将PMF理解成“客户需求为先”的重要提醒,刻在创始人心中,也是团队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成长阶段都是北极星指标。
那么,怎样才算PMF?“匹配”这个词本来就好虚,好玄,如何量化?
二. 判断产品与需求匹配的标准有哪些?有的CEO说产品卖爆了就算,有的说企业盈利了才行,有的认为只要用户数猛增就可以…
实际上,初步的PMF只是产品成长路上的第一道门槛,跨过去了,还有下一个门槛…
我总结和归纳了常用的几个可感知的迹象、可量化的指标作为参考:
1. 用户数量急剧增加,销售指数级攀升
比如DeepSeek,2025年春节一个星期就实现了1亿注册用户,日活 DAU 突破 2000 万。连互联网巨头们接入DeepSeek都要发新闻稿的时候,明显就实现了PMF。
对于B2B的产品,渠道伙伴开始囤货,客户报价超出预期,主动有客户联系客服…你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招聘销售和客户支持人员。这时候,记者们、自媒体博主打电话来,因为他们听说了你的热门新事物,他们想和你谈谈。 那就偷笑吧。
如果是个人产品,用户主动要求为产品付费,主动推荐给朋友,即使有些小抱怨还继续使用等等都是实现PMF的信号。
如果非要一个理性指标,那就销售增长出现了拐点或者MRR (每月销售和 ARR 持续增长至少 15% )。
举个例子,AI智能时代的coding编辑器Cursor的ARR(年化经常性收入,ARR)一摆出来,就说明了一切。(2024年11月ARR为6500万美元,比2023年的100万美元增长了6400%)。
2. 用户留存率高、产品的粘性强
一定比例用户试用了之后,还愿意继续用,就是留存了。
当新产品热度褪去,留存用户的比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缓。
假如这个数值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区间,或明显优于同类产品,也算是达到 PMF 。
如果你的产品是按月、按年续费,那么续费率高低确实能说明问题,超过50%的续费,获客的压力和成本就低很多。
但留存率只是衡量用户对产品满意度的一个方向,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增长黑客》的作者Sean Ellis 建议询问用户一个问题:「如果不能使用这个产品,你有多失望?」
在“无所谓、不失望、有一点失望、非常失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如果「非常失望」比例超过 40%,那你的产品就达到 PMF 了。
2015年是协同办公软件Slack增长突飞猛进的一年,那一年,学者Hiten Shah向731位Slack用户提出了问题,发现其中51%的人如果失去Slack会感到非常失望。
https://hitenism.com/slack-product-market-fit-survey/之后SlackARR指数级增长,直到2021年被Salesforce以277亿美金高价收购。
3. 投入产出比很高
如果产品受到欢迎,某用户在使用期间购买的总金额(LTV)超过了企业获得这个用户的成本(CAC),而且这样的用户占绝大多数时,企业就会赚取应有的利润。这个道理很好懂。
LTV与CAC相除,数值越大,在营销上所需的费用越低。
据说在投资人在衡量SaaS 初创公司的PMF时,要求LTV/CAC要超过3,产品盈亏平衡周期为18个月。简单演算一下:
假如你的产品是按月付费,单价为100元,一般客户都会订阅1年,第2年留存的机率50%,以平均每个客户至少付费18个月来算,那么LTV为1800元。
但假如公司投入2000万做达人投放,产生了10万单生意(1000万ARR),那么每单生意的成本为200元。这时候LTV/CAC=1800/200=6>3 目前还还是好生意,未来持续观察。
4. 用户口碑推荐
口碑推荐是建立在信任之上,成本最低,但转化率最高的传播方式。
这也是很多产品先选择细分的受众,为他们提供极致产品的原因。产品口碑好坏用NPS来衡量。
NPS = 推荐者百分比(得分 9-10)- 批评者百分比(得分 0-6)
净推荐值 (NPS) > 50%, 意味着PMF不错。如果得分是 = 70% 或更高,那么用户主动传播,口碑超高。但如果这个数字下降到 40% 或以下,那么就没有达到PMF。
很多产品在使用后会看到调研问卷,用户顺手就可以选择是否满意,是否愿意推荐给自己的朋友。也有的产品会专门请市场调研公司进行第三方调研,再或者在粉丝群、技术社群里广泛征求用户反馈。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标准,有的公司本来对经营模式就超乎寻常,虽然PMF的时间很长,但是依然有投资人愿意投入,最后成功上市。
比如这只让人喜欢让人烦的猫头鹰,你是不是经常被他催着学习?
这款APP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语言学习社区,月活1.17亿,付费用户950万,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于2021年7月成功IPO。
但是就是这样公司,创始人在采访时提到,公司成立的前五年(2013-2018),虽然已经有2000万用户,但收入都是0,到了2019年才有收入,从此一直高速发展并在202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但不是每个公司都那么顺利的实现了用户数飙升、客户愿意继续使用并主动推荐…那么,这个问题也许更重要。
三. 如何朝PMF的目标继续努力?1. 持续与用户沟通
Spenser Skates(Amplitude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在Lenny的访谈中提到,“创始人必须花一半的时间与客户交谈。如果是一家 B2B 公司,这意味着CEO也要成为一名销售人员。持续与客户交谈并关心他们的客户,了解他们的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
如果你是一家消费公司,那就意味着与他们交谈和见面。Airbnb 在这方面非常出名。然后用剩余的 50% 的时间来构建产品。”
2. 保持低耗能
暂时先别想着租CBD的办公室,雇用大量工程师、引入高级管理人员、追求关键合作伙伴关系,更别说在社交媒体上投流了,多一点时间打磨产品,积极参加各种创业者活动,建立人脉,争取被看见的机会。
另外营销精力和预算放在官网SEO、社群运营、内容传播上。
3. 找到最小可行性客户
市场上总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对这些潜在需求最强烈的用户,为他们提供产品。
比如Zoom在推出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无数的视频会议系统。Zoom并没有解决职场人不想开会的“刚需”,而是从“让开会变得更便捷,更轻松”上入手。
让居家办公、工作室小团队有“终于找到懂我的产品了!”的惊喜。并迅速转变成口碑,快速传播,扩展到更多的人群。
4. 不断测试,迭代,循环往复
产品原型/MVP之后,PMF的测试调整是长期的、动态的。
Netflix 奈飞花了18个月才找到其PMF。通过数百次失败的实验,才发现了无截止日期、无滞纳金和订阅的成功组合。 用户的积极响应,甚至表示愿意为该服务付费,这清楚地表明他们已经找到了他们的 PMF。
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不断迭代产品,就是创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的基础方法论。
产品在变化,市场在变化,PMF就不是只有“匹配”和“不匹配”两个选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走向用户,持续与他们交谈,不断重新评估PMF必然成为了每个产品营销人、产品经理、创业者最日常工作。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