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布里躲了30年:不响,人才自由

B站影视 2024-12-16 09:30 2

摘要:何燕儿,一个自诩是生物专业出身的“做衣服的人”。自小喜欢动手对衣服进行拆拆改改,痴迷用针线把各种布料缝起来,想象用一根针、一条线把世界缝起来,喜欢布置空间,经常把家改头换面,喜欢涂涂画画。1994年,何燕儿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heyan’er布言布语,因为少言

何燕儿像个谜,

哪怕是见过她很多次的人,

也完全猜不出她的真实年龄;

她创立的服装品牌声名在外,

是不少女性心中“最美的中国衣服”,

而她本人却几乎不在任何媒体上露面;

她在英国出版的书籍

被许多面料研究者奉为

东方纺织工艺宝典,

而国内却几乎没人知道她的名字。

拍摄当天,

我们终于在北京西五环附近的艺术区里

见到了神秘的何燕儿本人。

瘦瘦小小的她

装在自己设计的条绒背带裤里,

一头带着点儿自来卷的短发,

说起话来声音轻轻柔柔,

笑的时候像个小女孩,

如果不是她正讲述着自己和布的故事,

你很难将眼前这位

少女感满满的姐姐

和那位纺织收藏界的“大人物”

联系到一起。

三十年来,

她像自己的名字一样,

总是一个人,小小的、悄悄地、

不紧不慢地做着衣服,

纤细瘦小的身体里

藏满了执着、认真、自由,

和对孤独的向往:

“我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状态里,

像在做梦,不想被别人叫醒。”

何燕儿,一个自诩是生物专业出身的“做衣服的人”。自小喜欢动手对衣服进行拆拆改改,痴迷用针线把各种布料缝起来,想象用一根针、一条线把世界缝起来,喜欢布置空间,经常把家改头换面,喜欢涂涂画画。1994年,何燕儿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heyan’er布言布语,因为少言寡语,朋友送一首小诗,灵感来自这首诗中的“不言…不语…”。

6年前,为了更好地“做衣服”,何燕儿在京郊的艺术区里为自己造了3重空间——

第一个是为做衣服而生的工作室,装下她30年来几乎全部的“家当”,任何热爱布艺的人都可以进入;

第二个是她亲手设计的套房,美得超然却从不住人,只有真正聊得来的老朋友才能一窥究竟;

第三个是只属于她的精神领地,一个有着大窗的小房间,像个次元世界,仅供自己享受孤独。

位于京郊艺术区里的工作室外立面

如果你在布言布语的店中认出何燕儿,会发现她正不声不响地“装扮”成顾客,安静地躲在角落里看衣服,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时候如果有人上前询问:“你是老板吗?”她会腼腆笑笑说:“我是做衣服的。”

服装设计师、面料藏家与研究者、策展人、布言布语品牌创始人……在这众多身份里,何燕儿始终觉得只有“做衣服的”是对自己最准确的形容,因为一件事情做了三十年,早已经成了身体与心灵的肌肉记忆,为它套上任何定义都是多余,做衣服对她来说既不是职业也不是事业,只是想做、在做,并会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位于京郊艺术区里的这栋四层小楼,是这位制衣30年的女裁缝送给自己的工作室,面积加起来足有1100㎡,不单用来工作,这里还是展厅、工坊、仓库、茶室,多样的功能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更好地做衣服。

今年3-9月份,一层空间呈现的展览《龙之万象》,主要展出了何燕儿收藏的来自六个民族的传统织物,所有展品都以“龙”为主题。

一层空间里正在开放呈现的雕塑家萧长正个展《尖锐-洞见雕塑》

一层是展览与展示空间,除了陈列自己设计的作品外,何燕儿还经常办起与手工艺相关的展览,时不时拿出她上万件藏品中的“冰山一角”做展示。天然的纤维如何纺成纱线,纱线如何交织成布,布又如何变成各式衣衫……一些快要失传的民族传统工艺,就在这个小展厅中稍稍得以延续。

二层的工坊里摆着很多老式的织布机,纱线和材料也像艺术装置一般摆放在周围。这并不是一场工艺“演示”,而是工坊日常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工坊里的几位嬢嬢来自广西和贵州,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少数民族手艺人,当年何燕儿到贵州旅行,深入苗族寨子时被当地的纺织工艺深深吸引,于是找到了技艺高超的老师傅,把她们请回北京织布。

二层是工坊和茶室,三台古老的织布机吱吱呀呀,在几位老匠人手中推拉腾转,把纱线纺成有故事的面料。在什么都很快的年代,用这样传统的方式织一块布需要很久,再经过手工裁剪,手工缝制,最终成为衣服。何燕儿坚持所有出品的衣物一个款式只有4件,“再多就做不过来了,少一点,慢慢做,才有情感在里面。”

织布前需要先“拉纱”,二层的工坊里有一块专门留给拉纱的空间,纱线被固定物撑着,围成四四方方的形状,看起来像是某种装置艺术。

裁衣所剩的布头,在何燕儿眼里都是宝贝,谁若是把它们丢掉了,这个平日里细声细语的人也会立刻“翻脸”。

做衣服这三十年,她攒下数不清的布头,把它们寄到贵州大山里,让当地的纺织手艺人用它们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居单品,地毯、靠垫、布包……“做完了以后我都不舍得拿去卖!”何燕儿笑道。尽管如此,她还是一不小心就做成了自己的家居品牌「Mengji Nongga」,这个名字是句贵州方言,意为“回家吃饭”,朴实四个字里全是生活的人情味儿。

工作室三层的办公空间局部。各式各样的花布头儿都从这里开始重获新生,变成各种漂亮又好用的家居单品。

回收碎布头做家居单品,从各个方面看都是件“很划算”的事,“很多贵州妇女住在山里面,除了种田还有很多时间在织布。我想用这种方式,把零碎的布和她们零碎的时间都用起来,变成新的家居用品,这样她们有了收入,传统技术又可以流传下去,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也特别踏实。”

茶室中央是手工地毯,有朋友来做客时,大家会围坐在这里放松地聊天。空间尽头的老柜子是从山西淘回的古家具,柜门原本是镂空的,看起来很旧,何燕儿为它衬上了白纸,“一下就精神多了”。

每当需要静一静的时候,何燕儿都会坐在这把椅子上,喝着茶,感受光线在墙面上的变化。就这样放空一会儿,她便恢复了元气,可以继续投入工作。

对何燕儿来说,做衣服是她赖以生存的事,也是件无比让人享受的事,于是便从来都不存在什么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琢磨和布有关的事儿,有时实在累了,就在二楼茶室这个“精神留白地”里坐一坐,让自己回回神儿。

在这里不谈工作,只放空思绪或招待朋友,所以空间的气质也更加疗愈舒缓——挑空天窗引入自然光影,木质地板、家具或多或少带着天然的残缺,卷帘隔断是一位加拿大艺术家用橡胶树纤维做成的,像纸一样轻薄且有自然的卷曲。虽然在室内,这间茶室却像连接着户外,让人的思绪可以随时飘出去。

5幅天然纤维制成的装置艺术品从茶室的天井中垂落下来,引着人的视线向上望去,感受层高和光线制造的舒畅。

茶室与外部空间的隔断帘是用橡胶树纤维,以做纸一样的工艺做成的,出自一位加拿大艺术家之手。何燕儿在巴厘岛旅游时遇见了他的作品,非常喜欢,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友。隔断帘和艺术品都是他为何燕儿的茶室空间专门创作的。

三层是办公区以及何燕儿的秘密收藏间,100㎡的恒温恒湿仓库里存放着30年积累下来的上万件顶级布艺藏品。收藏是件烧钱的事,几乎花光了这位藏家所有的积蓄,“还好我没什么其他花钱的爱好,”何燕儿笑着说,她从不爱奢侈品,也不热衷于保养妆扮,甚至从小到大头发都是自己来剪,“所以生活上我没什么开销的,攒下钱来就拿去买布了。”

何燕儿的两件收藏——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上的绣片以及贵州苗族施洞围裙局部。

何燕儿收藏中的两件海南黎族古装。前阵子中国工艺美术馆想要策划一场黎族布艺和服饰的展览,跑遍海南却没有太多收获,便来向何燕儿借收藏,她立刻找出90多件藏品资料发送给策展人。

买着买着,何燕儿就把自己买成了一个藏家。“我先生说我惹祸了,哈哈,但其实都是我惹的事,哪有什么祸,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发生的。”

前些年,她把部分藏品整理成册,在英国出版了《The Roots of Asian Weaving(亚洲纺织之根)》之后,就渐渐被国际面料收藏界“盯上了”,虽然想找到这位不爱抛头露面的人实在不太容易,但总有些大名鼎鼎的博物馆锲而不舍,邀她去参加各种面料相关的学术交流。

除了布艺相关的物品,工作室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何燕儿陈从各地淘来的老物件,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她一直很喜爱的领域。

给各个博物馆、展览方“帮忙”,虽然事务繁琐也很占用时间,但她几乎从不拒绝,“如果没有人做这个事情,很多工艺很快就会失传。”一旦失传,世间便会少了一种美丽又有故事的布,这是何燕儿最不愿看到的。

楼顶的大露台正在“晒鞋”。这些鞋子原本是普通的白色布鞋,何燕儿用柿子制成天然染料给它们上色,随着风干和阳光的照射,颜料的色彩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何燕儿的第二重空间是个家。准确地说,像家,又不是家。

它占据着楼的第四层,一般人是不能进入的,常年就这么空着。屋里一尘不染,让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长期无人居住的空间。何燕儿设计这个空间时,既没请设计师,也没画图纸,纯凭口头交流和比比划划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工长,竟也顺利地实现了想要的效果。

套房进门左手边就是一个小餐厅。桌上的鲜切花每几天就会更换,茶壶上的小鸟造型隔热套是何燕儿的手工创作。

屋子的基底很简单,墙面刷满斑驳的水泥漆,地面浇筑了手工打磨的水磨石,造型上横平竖直没什么装饰,似乎有点“冷”。但木头一进来,冷感就被中和掉了。橱柜的木料全部来自一栋拆迁老屋,做定制的木工好不容易才在改和留之间找到平衡,把老木头的岁月痕迹完整留存,同时又让每个部件都结实好用。

地面的水磨石是由一位安徽老师傅手工浇筑并手工打磨的,耗时很久,每块都不相同,堪称工艺品。

老房子拆掉的木板,被何燕儿收来做成了橱柜。有故事的老材质和现代化的功能并不冲突,灵活的五金部件加上嵌入式电器,让厨房并不是“徒有其表”。

等布艺进了场,生活的味道就彻底浓起来。窗帘用小块小块的布拼组,像是色系统一的百家布,被窗外阳光一照,又像是幅抽象画。地毯是贵州匠人们的手工作品,床头的靠垫和装饰挂布都是用传统裂织工艺织成的,密实、精巧又结实。

套房里的小客厅里,地毯是贵州手工艺人用碎布和草搓成的线绳制成的,黑色边柜是山西淘来的老家具。

木工定制的长凳把窗子变成了飘窗,在这里晒着太阳看着书,是整个屋子里最惬意的场景。

客厅的吊灯罩是何燕儿手工制作的;茶几是她自己设计结构,找木工定制的;边柜是她从山西淘来的老家具;走廊里挂着的提篮、床掸,都是她从巴厘岛带回的手工制品……更不必说这个小屋里的布艺物件,每一件都是她的作品和设计。

屋里到处都是主人的影子,看向每一个区域,你的脑海中仿佛都能自然浮现出她在这里静静生活的画面,而奇怪的是,这位主人实际上从不在此居住,何燕儿说,设计这个小屋算是一种自娱自乐,“我很喜欢这种感觉,留一个空白地给契合的人。如果有朋友非常聊得来,我才会带他来这里看看。”

卧室和客厅之间有一扇滑动隔断,材质和二层茶室空间中的一样,都是用橡胶树纤维制成的,非常轻巧,同样出自何燕儿的艺术家好友之手。

穿过这扇门便可以到达种满植物的露台。门边的收纳柜使用的是橱柜同款老木板,座椅上的靠垫面料很特别,在纺织时就织入了很多碎布,自然形成嘭嘭软软的效果。

想要读懂何燕儿,这个屋子就好像是通往她内心的“必经之路”。对家的想象,对生活的理解,她都不需要语言赘述,全部在这里表达出来了,和做衣服一样,看一件作品,就能看懂它背后的人。“我很向往一种状态,就是能用作品和别人交流,”何燕儿玩笑说,“这样我就可以躲在后面,永远不用抛头露面了。”

从楼里出来,在艺术区里拐个弯儿,走上一段路,一个17㎡的隐秘小房间便跃然眼前。这是只属于何燕儿的私人领地,多年前她就开始在心里构想这样一个地方,不用很大,十几平就足够;陈设也不需要很多,够用就好;最好能有一扇大窗,窗外有葱郁的绿树……

搬进这间艺术园区后,一向喜欢深深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何燕儿终于有了合适的契机,下定决心为自己实现了这个小房间,一切也都如她想象中的样子:小小一间,能摆下小沙发、小书桌、单人床,还有简单的L形橱柜,生活最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

小房间里的厨房也小小的,器皿不多,但足够她一个人使用。岛台上的桌旗、锅盖上的隔热垫、凳子上的坐垫都来自Mengji Nongga。

“我喜欢「小小的」,所有东西都要小小的,房子也是。”谈起这个小房间,何燕儿脸上满是难以抑制的幸福,“房子太大了也没有用,东西多了也会累赘,小房子的包裹感反而更强,让我觉得特别安心。”搭起了这间秘密小屋,这位究极i人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藏身之处——她可以在这里躲开全世界:“这里和我小时候自己的房间很像,每次待在这儿,就好像回到了还是女孩的时代。”

就像少女的闺房一样,这是完全不容外人入侵的小世界,不能参观,不接待客人,甚至家人也谢绝入内。“我觉得即使结婚了,有了家庭,我也要永远让自己保有一个自留地,不许任何人进来。我还跟他们开玩笑说如果我不在了,这个小屋谁都不要动,我还会回来的。”话音刚落,何燕儿又咯咯笑了起来。

何燕儿把色系协调的碎布拼成整块布料,它可以有很多种用途,做窗帘也别有一番韵味。

虽说人类是群居动物,但总会有个别人格外享受独处。几乎每天结束工作之后,她都会来这间小屋独处一会儿,有时在工作室里待得晚了,就干脆在这里住下。飘窗前看看书,书桌上做做手工,一个人不被打扰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怎么都不够用。

何燕儿特别喜欢看画册,飘窗坐垫上堆满了和面料相关的书。沙发是DIY的,用了两个天然橡胶和棕榈制成的床垫。座椅靠背上搭着一件T恤,上面印着何燕儿最喜欢的房子图案。这件衣服的尺码对于她来说太大了,所以从不上身,只是装饰在这里,每天看到心情都会很好。

她酷爱做手工,尤其喜欢做各种飞鸟造型的小物件。不论是在工作室还是在这间小屋里,你总很容易瞥见大大小小与「小鸟」相关的图案和装饰品,在各个不经意的角落出现。和小鸟的出现频次不相上下的,还有「房子」的图形——“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画鸟和房子。”何燕儿解释说,这两件事物像是通向她内心的线索。

如果说房子代表家,鸟儿代表着自由,那么对二者都有所迷恋的她,要怎么平衡之间的关系呢?何燕儿从未正式思考过这个问题,又或许她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闲聊的空隙,我们还意外得知何燕儿大学原来是学生物的,“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当了生物老师。”教书几年,平淡安逸的生活非但没有带给她快乐,反而成了创作的阻碍。于是她毅然辞职开始做衣服,从一间小店做起,用三十年做到今天的样子。不怕做决定,也不怕去改变,这个小小的人儿总有“大主意”,像燕儿一样,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从小屋的玄关进入室内,便会先经过这个小工作台,上面摆满了何燕儿做手工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正如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写到:“一个女性想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是金钱,二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如今何燕儿自己的品牌正在向着设想的样子扎实前进,与此同时她又拥有了这个17㎡的“自留地”,真正的自由,不再是遥不可及。

监制|庄娅琼

摄影|胡雪慢 文|蔡晨

编辑|逗逗 视觉|福瑞达

助理|俞汛、嘉怡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来源:ELLEdeco家居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