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儿个去镇上卖玉米,粮站门口停满了三轮车,喇叭声此起彼伏。邻村老李蹲在墙根抽烟,手里攥着刚结的货款单直叹气:"1.38元卖的,谁知道今儿涨到1.42了?"旁边扎堆的农户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早知道再捂两天",有人嘀咕"指不定明天还能涨"。这场景让我想起前几年大
阅读之前,麻烦用你发财的小手点点"爱心",创作不易,感谢大家的支持!每日更新更多优质内容。
今儿个去镇上卖玉米,粮站门口停满了三轮车,喇叭声此起彼伏。邻村老李蹲在墙根抽烟,手里攥着刚结的货款单直叹气:"1.38元卖的,谁知道今儿涨到1.42了?"旁边扎堆的农户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早知道再捂两天",有人嘀咕"指不定明天还能涨"。这场景让我想起前几年大豆涨价时的热闹,可热闹背后藏着啥,只有种地的人心里清楚。
玉米价格最近跟坐了火箭似的。我家地窖里囤的陈玉米,清明那会儿问价才1.25元,这才半个月就涨到1.45元。镇上开饲料厂的陈老板苦着脸说,上个月玉米原料成本涨了18%,可饲料只能跟着涨5%,养殖户天天打电话抱怨。网上更热闹,有东北粮贩晒出收粮视频,扛着现金去村里挨家挨户敲门,"先钱后粮"的牌子举得老高;河南网友跟帖吐槽:"粮库拍卖现场跟菜市场似的,加价声一浪高过一浪。"
行情这么火,可村里农技员老张直摇头。他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算:"今年春播时北方多地闹干旱,玉米出苗率比去年低了12%,再加上南方养殖场用玉米替代豆粕,市场上货就少了。"但他提醒大家别忘了2021年的教训——那年玉米涨到1.5元时,多少人借钱囤粮,结果新粮上市后价格暴跌,最后哭都找不着地儿。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微信群里立刻有人接话:"我三叔就是那年赔光了棺材本,现在看见涨价腿都哆嗦。"
要说这行情里最活跃的,还属贸易商。村东头的老王头倒腾粮食二十多年,今年春节前进的货,现在每吨净赚300元。可他最近反而睡不着觉:"老姜说农业那篇文章讲得明白,玉米市场半政策半市场,储备库的拍卖底价就像根绳子,牵着价格不让它乱跑。前几天陈化稻谷拍卖,成交价虽然高,但底价没变,这信号还不明显?"这话刚说完,就有新手贸易商在群里反驳:"政策还能管得住市场?现在进口粮进不来,缺粮就是硬道理!"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倒像是给行情火上浇油。
老百姓心里也犯嘀咕。我表哥承包了300亩地,这两天正琢磨着要不要租个冷库囤粮。他媳妇跟他吵了好几架:"万一砸手里咋办?娃的学费还指着卖粮钱呢!"最后两口子商量着先卖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看情况。这种"留一手"的策略在村里挺常见,毕竟谁都记得2018年的大豆风波——眼看着价格天天涨,结果新季豆子一上市,价格拦腰砍,多少人蹲在粮站门口掉眼泪。
网上有个叫"种粮老把式"的博主说得实在:"粮食价格就像钟摆,摆到高处自然会回落。"这话放到玉米市场再合适不过。现在看着贸易商赚得盆满钵满,可老姜那篇文章里说的"人性贪婪"才是真风险——当所有人都觉得"只涨不跌"时,往往就是行情反转的前夜。前几天刷到个视频,某粮企老板在行业会上提醒:"别光看眼前利润,看看储备库的库存量,再想想进口政策,市场不会永远顺着人性走。"
说到底,种地卖粮是个细水长流的营生。我家那五亩玉米地,打算分三批卖,每批间隔十天半个月。不为别的,就图个心里踏实。想起去年秋天整地时,老伴儿唠叨"多施点有机肥,万一涨价能多卖点钱",现在看着地里长势喜人的玉米,突然觉得种地这事跟养孩子似的,得耐心,得稳当,急不得也贪不得。
[免责声明]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