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红”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他们以流量为笔,在虚拟世界的画布上勾勒出多元的图景,或以才艺惊艳世人,或以观点引发共鸣,甚至以独特的个性打破常规。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他们以流量为笔,在虚拟世界的画布上勾勒出多元的图景,或以才艺惊艳世人,或以观点引发共鸣,甚至以独特的个性打破常规。
而在书法这一传统艺术领域,曾翔与崔寒柏这两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争夺“第一书法网红”的宝座。
那么,谁会是当今网络第一书法网红呢?不急,且听牛哥慢慢给你分析。
首先,来谈谈“吼书”大师曾翔。
曾翔的“网红之路”始于一场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场表演。他以“吼书”闻名——挥毫泼墨时伴以声嘶力竭的呐喊,笔锋狂放如疾风骤雨,墨迹飞溅似蛟龙摆尾。这种打破传统书法静谧气质的创作方式,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两极分化:有人视其为“书法行为艺术”的创新,有人则斥其“哗众取宠”“亵渎传统”。
但曾翔的“网红逻辑”远不止于此。他深谙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仪式感与话题性缺一不可。每一次现场创作,他必安排围观者簇拥,营造“众星捧月”的场面;面对质疑,他试图以说理自辩,却因言辞偏激反遭群嘲;更有一批拥趸以“不懂曾翔即不懂中国书法”的论调为其背书,试图将其争议性包装为“深刻性”。
这种“泥坑原理”式的辩护策略,反而让曾翔深陷舆论漩涡——他试图用极端化的表达挑战传统审美,却因缺乏学理支撑,最终沦为一场“流量狂欢”的陪衬。
曾翔书法
曾翔书法
更值得深思的是,曾翔的“吼书”表演已逐渐偏离书法本体。书法之美本在于“气韵生动”与“技道合一”,而曾翔的创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与情绪宣泄,将书法简化为一种视觉符号,以迎合短视频时代“3秒抓眼球”的传播逻辑。这种“去书法化”的网红策略,虽能短暂吸引流量,却难以真正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来看看兰亭状元崔寒柏。
与曾翔的“狂野派”不同,崔寒柏的“网红之路”更显温文尔雅。经常刷短视频的书友会发现,如今,崔寒柏直播开得特别多,他以京津地区特有的口齿伶俐为武器,通过直播平台大讲书法理论,从笔法技巧到审美理念,从历史沿革到当代创新,试图以“知识付费”的模式重构书法网红的价值体系。
不可否认,崔寒柏直播还是吸引人的,牛哥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内容的专业性。他以兰亭奖金奖得主的身份为背书,将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表达,既满足了书法爱好者的进阶需求,又避免了“门外汉”的质疑。
其二,形式的亲和力。直播间的实时互动消解了传统书法课堂的严肃感,观众可随时提问、点评,甚至要求示范,这种“沉浸式”体验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
其三,话题的制造力。崔寒柏前几日公开在直播间抛出“田小华走不出米字”的论断,引发书法圈的激烈争论。这种“挑起话题”的能力,正是网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崔寒柏书法
崔寒柏书法
但崔寒柏的“网红化”同样面临风险。他过度依赖兰亭奖的光环,将学术荣誉与商业价值捆绑,一旦学术权威性受到质疑,其网红人设将随之崩塌。此外,直播平台的碎片化传播特性,是否会削弱书法艺术的系统性?当观众沉迷于“3分钟学会永字八法”的速成教程时,是否会遗忘书法“十年磨一剑”的修行本质?这些问题,崔寒柏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曾翔与崔寒柏,谁会是书法第一网红呢?牛哥认为,真正的书法网红,应当是传统文化的“摆渡人”:既能用现代语言激活经典,又能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书法与流量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雅俗共赏”的平衡点。
牛哥觉得,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书法家既不必抗拒网络传播,亦不可沦为流量的奴隶。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创新之姿拥抱时代,方能在喧嚣的流量浪潮中,守护书法艺术的纯粹性与生命力。
来源:红色历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