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理念的普及,人们对自身形象与健康状况愈发重视。肥胖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外观,更与多种慢性疾病紧密相连,这使得减肥成为众多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关键目标。在此背景下,一股由减肥需求带动的经济热潮 ——“减重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席卷而来,深
在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理念的普及,人们对自身形象与健康状况愈发重视。肥胖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外观,更与多种慢性疾病紧密相连,这使得减肥成为众多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关键目标。在此背景下,一股由减肥需求带动的经济热潮 ——“减重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席卷而来,深刻改变着消费格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
踏入山东济南的健身圈,便能切实感受到这股热潮的汹涌。24 小时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各处涌现,即便在午休时段,馆内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锻炼景象。据某健身中心场馆负责人透露,如今每天入场锻炼的人数已达 400 人左右。为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不少健身房纷纷延长营业时间,24 小时不打烊服务成为常态。室内攀岩等特色健身项目同样备受欢迎,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的锻炼选择,有力推动了 “减重经济” 的升温。
在浙江宁波,当地体育局为激发市民的运动热情,发放了大量体育消费券。在刚刚过去的 “五一” 假期,超千名市民在市全民健身中心使用消费券,累计节省金额达 1.7 万多元。消费券的投放,不仅让市民在健身时得到了实惠,还促使体育场馆客流量大幅增加,成功带动了 “减重经济” 的发展。与此同时,运动场馆内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常常 “一位难求”,充分彰显出市民高涨的健身热情。
减肥热潮还带动了线上健身平台的火爆。各类直播课程、在线教练指导等模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参与锻炼。众多健身博主在直播中分享专业的减肥知识与训练技巧,吸引了大量粉丝观看与跟随练习。这些线上平台通过与运动品牌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销售运动装备、健身器材等产品,进一步拓展了 “减重经济” 的边界。
体重管理需求的不断升级,也让相关产品的销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浙江义乌,一家专注服饰销售的公司借助直播平台销售瑜伽服,每场直播观看人数超 10 万,营业额超 20 万元。瑜伽服、健身器材等健身用品,无论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市场,均展现出旺盛的消费需求。
在饮食领域,“减脂餐”“轻食代餐” 等与体重管理相关的食品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畅销品。在深圳某高端超市,标注 “每 100g 仅含 8g 碳水” 的魔芋面虽售价高达 45 元,却常年处于断货状态;上海白领圈流行的 “16+8 轻断食代餐盒”,单日销售额突破 200 万元。北京某网红轻食店推出 “卡路里透明化” 服务,每道菜精确标注热量值,并搭配小程序计算每日摄入,这一举措使该店月均客流量增长 200%。而在杭州,医院食堂与营养科合作开发的 “控糖套餐”,成为周边居民竞相购买的 “养生爆款”。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在一些城市,500 米以内的轻食商家可达 10 余家,月销量最高的店铺能突破 2000 单。
除了健身与饮食,医美行业也瞄准减肥市场,推出暴瘦针、维密精雕、立塑、吸脂等项目。位于建设路中段的一家医美工作室,其减重项目主要包括减肥针和抽脂,据工作室负责人介绍,相较于抽脂,减肥针更受消费者欢迎。不过,医美减肥项目价格不菲,以抽脂为例,一个部位的费用通常在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一些高端的塑形项目价格更是高达数万元。尽管价格高昂,但由于其能快速达到减重塑形效果,仍吸引了不少有需求的消费者。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从需求端来看,“减重经济” 全方位激发了健康饮食、运动服饰、运动项目、外出旅游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消费增长,促使线上线下各种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从供给端来看,围绕健康、减重理念衍生出的需求增长,以及消费者对减肥产品和服务个性化、智能化、高品质的升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消费产品,进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健身相关企业超160.8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9.8万余家。从区域分布来看,贵州省、广东省、山东省健身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过18.6万余家、15.7万余家和13.8万余家。
但在 “减重经济” 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节食、过度运动、依赖减肥药等错误减肥方法屡见不鲜,部分减肥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天眼查天眼风险和深度风险来看,涉及司法案件的健身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3.24%。市面上一些减肥针、减肥药缺乏相关许可证,部分代餐食品营养不达标,却通过微商等渠道大量销售。健身房私教伪造资质证书,导致学员受伤索赔无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为推动 “减重经济” 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需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减肥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监管,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企业要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自律,以诚信经营赢得市场;消费者则需增强辨别能力,选择科学、安全的减肥方式和产品。
展望未来,“减重经济” 有望在多个维度持续拓展。从科技应用层面来看,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显著趋势。智能穿戴设备、家用健康监测仪器等将更加普及,它们能够实时精准监测用户的体重、体脂率、心率、睡眠质量等多项身体指标,并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量身定制专属的饮食、运动和作息方案。例如,智能冰箱可以依据用户身体数据与减重目标,自动推荐合适的食材与菜谱,甚至实现食材的一键下单购买;智能健身器材能根据用户运动状态实时调整训练强度与模式,提供如同私人教练般的专业指导。
在消费群体上,下沉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健康理念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县域青年、中年群体对体重管理的需求将不断释放。他们更倾向于性价比高、便捷且有效的减重产品和服务,诸如百元级别的智能体脂秤、价格亲民的线上减脂课程、社区团购的轻食套餐等,有望在下沉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为 “减重经济” 开辟新的广阔天地。
产业融合也将进一步深化,“减重经济” 将与旅游、养老、母婴等产业深度交织。“减重旅行” 路线会越发丰富,将运动健身与休闲旅游巧妙融合,参与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徒步、骑行、瑜伽等活动实现减重目标;在养老领域,体重管理将成为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一环,养老机构为老年人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预防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母婴行业中,针对产后妈妈的减重康复服务与产品也将持续创新,帮助妈妈们恢复身材的同时保障身体健康 。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减重经济” 有望从短期热潮转变为长期稳定的消费增长动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助力更多人实现健康生活的目标。
来源:如意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