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5月19日起,华北地区遭遇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超37℃,局地达40℃或以上。当前,北方冬小麦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俗话说“麦熟一晌”,干热风天气极易导致小麦早熟,影响产量。
从5月19日起,华北地区遭遇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超37℃,局地达40℃或以上。当前,北方冬小麦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俗话说“麦熟一晌”,干热风天气极易导致小麦早熟,影响产量。
“要抓紧采取措施,及时对麦田小水灌溉,增加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喷灌、微喷灌、滴灌、无人机喷水等,增加田间空气湿度,减轻干热风危害。”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升东建议。
形成干热风往往需要具备三个因素:温度大于30℃,风力大于3级,田间湿度小于30%。高温和风速,是人为无法调控,当前可以人为调控的就是增加小麦田间湿度。
在5月中上旬,各地普遍进行了小麦“一喷三防”(一次喷药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效果)。如果是具备水浇条件的地块,且进行过“一喷三防”的地块,基本可以抵御此次高温天气。
为了提升小麦抗干热风能力,也可以尽快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和芸苔素内酯等,增强小麦植株抗性。干热风过后,可以再补喷一两次,促进籽粒灌浆。
据介绍,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广小麦播前土壤深翻,推广冬前和返青期“双镇压”,这些措施都能提升土壤墒情,促进了小麦根系发育,为抵御干热风等恶劣天气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升东说,要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关键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提速吸水吸肥能力。具体包括播种前深翻,通过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要尽量选择域内选育的抗干热风品种。
按照往年惯例,6月1日前后,鲁西南麦区就要大面积开镰收割。李升东建议,各地小麦要根据成熟度,适时收获,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从现在开始,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进行收获机械与烘干设备检修,适时进行抢收,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