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1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又是新冠?”很多人一听这四个字,心头一紧,仿佛回到了口罩遮面的那几年。可这次,真的还需要那么紧张吗?河南疾控最新提醒告诉我们:不用恐慌。
先说重点:不是一样的。
2023年底到2024年初,全国多地陆续报告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河南也不例外。但这次的“新冠潮”,病毒毒力减弱了,重症率明显下降。根据国家疾控局和河南省疾控中心的通报,目前流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JN.1及其进化分支,它的传播力强,但致病力远不如早期的新冠毒株。
简而言之:它更像一场“加强版感冒”,而不是“死亡病毒”。
一个词解释:季节性流行。
新冠病毒已经进入常态化流行阶段,也就是说,它现在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每年都会来那么一两波。今年春季,随着气温波动大、人群流动频繁,加上部分人群免疫力下降,新一波感染就来了。
这并不意味着防控失败,而是病毒和人类的“长期共处”进入新阶段。
大多数人不会。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目前感染奥密克戎JN.1的人群中,超90%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有症状的人主要表现为:发烧、咽痛、咳嗽、乏力等,和流感非常相似。重症患者主要集中在高龄老人、有基础病人群中。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健康成年人来说,这次的新冠,可能比你上次感冒还轻。
河南省疾控中心也明确指出:这种病毒对普通人群的威胁非常低,不建议“谈冠色变”。
这是最近很多人问的问题。
新冠和流感,在症状上越来越像。但可以通过几个细节来大致判断:
新冠常见咽喉剧痛、持续乏力、味觉嗅觉变化;
流感更容易出现高烧和全身酸痛;
感冒一般症状较轻,多为鼻塞、流涕、轻微咳嗽。
当然,最准确的办法还是去医院做抗原或核酸检测。河南多地已经恢复了便民检测点,不舒服了就测一下,别自己瞎猜。
明确告诉你:不会了。
国家早在2023年就明确表态,目前新冠疫情已经不再作为“乙类甲管”管理,而是按照“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这意味着:不封控、不封城、不限制人员流动。
河南疾控此次也强调,目前没有任何封控计划,也不会大范围限制活动。生活照常,只需注意防护。
看情况。
如果你去的是医院、地铁、公交车、密闭空间,建议戴。特别是老人、孕妇、慢性病人群,更应该戴好口罩。
但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户外、通风良好的超市、办公室,健康人群没必要长期戴口罩。过度防护反而可能让免疫系统“偷懒”。
会,但症状轻。
疫苗的主要作用不是百分百阻断感染,而是帮你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是老年人和高风险人群,接种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如果你超过半年没打加强针,或者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尽快接种。河南各地疾控中心已开放预约,接种方便快捷。
不要慌,先观察。
目前来看,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大多较轻,比如发热、咽痛、咳嗽,有些孩子甚至没有症状。家长只需做好对症处理,比如退烧、多喝水、注意休息。
如果出现持续高烧超过3天、呼吸困难、抽搐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但大多数孩子在3-5天内就能康复。不需要盲目输液、乱吃抗生素。
一般来说,轻症患者在5-7天内就能恢复,咳嗽可能持续10天左右。只要无发热、体力恢复良好,就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学习。
不用等核酸转阴才出门,现在已经没有这方面的强制要求。重要的是,看你是否还有传染性明显的症状,比如持续咳嗽、高烧等。
不需要。
河南疾控已经多次说明:医疗物资储备充足,医疗机构运行稳定,出现发热症状可以就近就医,不建议自行大量囤药。家中常备一些对症药物即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清热解毒药等。
至于口罩,备一些是可以的,但没必要像2022年那样“疯狂囤货”。
可能会,但不会造成大规模冲击。
病毒变异是常态,但目前的变异趋势是:传播力变强,致病力变弱。这意味着,未来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更像感冒的新冠”。专家普遍认为,新冠将逐渐变为一种低致病性的常见病毒。
这也是河南疾控提醒我们“不必恐慌”的底气。
很简单:
出门戴口罩,看场合;
身体不舒服,别硬扛;
感染了就休息,别乱吃药;
老人孩子多关心,高风险人群尽快接种;
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
生活继续,病毒也可能继续,但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它和平共处。
别忘了,真正打败恐慌的,不是药,而是科学和理性。
资料来源:
①.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关于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的通报
②.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近期新冠病毒感染形势的通报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中医李大夫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