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弟周文重出使美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0:48 2

摘要:胞弟文重,1968年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公派赴英国巴斯大学进修两年;回国后,多次被委派为驻外使节,曾先后担任驻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及美国大使,其中以在美国的时间最长,先后达20载,历任三秘、二秘、副总领事、领事、

胞弟文重,1968年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公派赴英国巴斯大学进修两年;回国后,多次被委派为驻外使节,曾先后担任驻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及美国大使,其中以在美国的时间最长,先后达20载,历任三秘、二秘、副总领事、领事、公使;2003年晋升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200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直到2010年65岁时回国,回国后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出使美国2005-2010》(图源:网络)

为了总结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一段工作,他撰写了《出使美国 2005-2010》一书。2011年10月,我与老伴郭存孝从澳大利亚回国,参加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甫进国门,即见到吾弟文重送来的《出使美国2005-2010》一书。

救灾外交

2005年,文重刚出任驻美大使不久,使馆正全力以赴忙于胡锦涛主席出访美国的大事,不幸一场百年不遇的五级飓风“卡特里娜”给美国带来重创。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提供500万美元现汇援助;中国红十字会及民间也向美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时派出专机运送了一批救灾物资。

“卡特里娜”飓风过境后的场景(图源:网络)

当中国物资抵达美国空军基地时,只见机场上的电子告示牌上早已打出了“欢迎,我们的中国朋友,感谢你们的支持”的字样。当美国把救灾列为第一要务时,告知周大使,希望推迟胡锦涛主席访美,并说美方拟即对外宣布这个消息。

作为中国在美的官方代表,文重当即表示,美国忙于救灾拟推迟访问,可以理解,但却据理表明胡主席访美是双方商定,不应由美国单方面改期。他建议由布什总统直接与胡主席通电话,说明因忙于救灾希望推迟访问,然后由双方共同对外宣布。美方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是文重在捍卫国家尊严交涉活动中的一个细节,但却反映了他的思维敏捷和高度的政治嗅觉,也显示了他的外交才干。

2008年5月,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数万人遇难。文重用东方人的智慧与美国政府和民间沟通,多方介绍灾情,结果争取到许多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此举也让美国人民了解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万众一心的救灾效率和中国人的坚强伟大。

文重及时在驻美使馆启动应急机制,积极支持国内抗震救灾,同时开通24小时救灾捐款热线电话。美国总统布什当即发表声明,对中国四川发生强烈地震表示慰问。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也打电话向他表示慰问。另外,美国国会众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拉森和村元也分别来电慰问。美国国会众院在全会期间更是一致为汶川遇难同胞举行静默仪式表示哀悼,还有多名议员专程到中国驻美大使馆递交了慰问信。布什总统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表示愿向中方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接着,美国派出太平洋总司令部军用飞机,运输了价值16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到成都。文重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首席记者玛格丽特·华纳专访、应邀参加美国商会主办的“2008商务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均向美国各界人士表达了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决心,并向美国政府和各界对中国震灾的慰问、援助表示感谢。同时,文重向国内建议开放四川地震遇难者吊唁簿。

2008年05月20日,布什夫妇在周文重大使夫妇陪同下,在中国大使馆向地震遇难者默哀。(图源:中新社)

此时,布什总统夫妇亲自来到中国驻美使馆表示悼念,这开创了美国总统到外国使馆向地震死难者表示哀悼的先河。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及夫人、公使刘光源及夫人陪同布什夫妇签字。(图源:中新社)

布什在吊簿上写道:“当你们哀悼痛失如此多的至爱及搜寻仍然失踪人士时,值此悲伤时刻,我们与你们同在。我敬仰中国人民对抗天灾时表现出的慷慨精神及人格力量,无论中国希望美国以什么形式提供协助,美国都随时准备就绪,美国向受地震影响的灾民致以慰问,并祈求他们早日康复。”总统夫人劳拉也在吊簿上留下她转达美国人民向中国人民的“爱与慰问”。

接着是更多的各方人士和爱国侨胞、留学生等纷纷来使馆悼念遇难同胞。

两国人民经历“卡特里娜”和“汶川地震”的灾难。作为驻美大使的文重,先是代表中国帮助美国救灾,之后又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帮助中国救灾,在一系列救灾活动中施展着他的外交艺术、才能,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也大大增进了人民之间的情谊,更使中华民族获得了尊敬。

新使馆建设

2005年4月22日,文重以驻美大使的身份,参加了隆重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奠基仪式,而一年前他在北京,则是以外交部副部长的身份出席了同样隆重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奠基仪式。两个新馆的建立反映了中美两国之间交往不断发展的成果。

在新建中国驻美使馆的仪式上,当文重向奠基石培土时,感慨万千。他在书中写道:“有幸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联络处到互设使馆的历史变迁,见证了驻美使馆老馆30年的风雨和彩虹。我更有幸完整地经历了建设新馆的全过程。”

他又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固化的历史。在华盛顿,有两座老建筑见证了中美关系30年的发展历程,一座是五月花旅馆,另一座是温莎旅馆。”

1973年4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的第二年,中美在对方首都设立了联络处,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前的大使馆代表机构。当时,周恩来总理特批900万美元购买联络处房产。由第一任主任黄镇选定了温莎旅馆,同时另买了两处官邸。

1973年10月1日,华盛顿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照片为五月花旅馆,时为中国驻美联络处临时驻地。

联络处最早设在五月花旅馆,这是座颇有名气的旅馆,一直是美国总统就职舞会的场地之一。罗斯福曾在此起草总统就职演讲稿,杜鲁门也在此住了90天。之后,从五月花旅馆搬入温莎旅馆。

中国驻美联络处温莎旅馆外景,中美建交后此处为中国驻美大使馆所在地。图源:《一个外交家的经历——韩叙传》

1978年12月,文重出任中国驻美联络处随员,两年后任三秘,开始了他的驻外生涯。之后,他也曾在这所由旅馆改造的简陋大使馆中出任驻美公使、驻美大使。这是座见证了中美建交35年历史的第一现场。中美关系虽跌宕起伏,但彼此仍找到共同利益,双方往来与日俱增。

中国驻美大使馆已不能适应中美关系发展,建立新馆已是势在必行。直到1999年,美方也深感驻华使馆空间狭窄,不得不分散办公。于是,中美双方开始就为在对方首都建新馆提供土地问题进行谈判。

直到2003年11月,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有关协议。根据双方在对方首都的大使馆所占地皮总面积应相等的原则,美方在华盛顿划给中方1万多平方米建立新馆,老馆舍依然保留。

文重在书中写道:“新馆不是一座普通建筑,它是坐落于美国土地上的中国象征,须兼具政治和文化意义,既要体现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又要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美两国之间密切往来的现状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成为13亿中国人民和3亿美国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2019)

经过遴选,文重邀请了当时已退休的89岁高龄的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担任设计,由其儿子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参与具体工作。他说:“贝聿铭先生为新使馆工程全力以赴,从构思草图至细部构造、材料选择、艺术品匹配无不亲为。贝老认为,这个建筑要庄重、有力量,展现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建筑整体仍遵循中国传统的庭院布局,但外形上采用现代的更加国际化的方式。”

2004年5月,该设计获得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的批准。2005年4月22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文重和美国国务院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以及贝聿铭先生一起为奠基石培土。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右二)、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左二)和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左一)等人为中国驻美使馆新馆奠基。(图源:新华网)

奠基石是来自山东泰安的泰山青,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新馆占地107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在华盛顿使馆区堪称“老大”,它刷新了使馆办公楼建筑的新纪录。

代表中国崭新国际形象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10天、中美建交30周年前4个月,在华盛顿第二使馆区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出席的有我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美方财政部长鲍尔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劳工部长赵小兰、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等。

2008年7月29日,驻美国使馆新馆开馆仪式举行。(图源:《出使美国》)

周文重大使在新馆开馆仪式上致辞。(图源:《出使美国》)

文重大使在简短的致词中表示:“建设新馆舍是几代中国驻美外交官的梦想,今天终于梦想成真。我们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用好新馆舍,管好新馆舍,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图源:网络)

中国驻美新使馆,受到美国舆论界的关注,尤其难免从政治角度解读。如《旧金山纪事报》报道称:“中国新使馆将使附近其他多国的使馆暗淡无光。” “新使馆提供的远不止活动空间,这是一个用钢铁和石头构成的物质宣言。中国如今已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并希望让它的存在在世界上目前仅存的超级大国的首都被感觉到。”

还有评论道:“流光溢彩的新馆舍将取代曾经做过饭店的低矮、不起眼的红砖建筑。这种变化凸显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上升的地位。”

文重不无感慨地说:“新老两座使馆都留下了我的事业足迹,两座建筑让我看到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感受到祖国兴旺发达的历史。面对这座新建筑,我总会产生一种情怀:中国驻美新馆将继续见证两国关系下一个30年的新征程!”

校园惨案

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距华盛顿西南约5小时车程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一起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校园枪杀案,伤亡人数达33人,震惊了白宫、国会,也震惊了全世界。

当地时间2007年4月16日7时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自尽。

这是一所拥有约3万学生,在全美公立大学排名第29位的老校。而当时在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及学者达600人之多。使馆教育处立即与该校主管国际学生事务的校领导联系,了解案情并表达对中国留学生、学者安全的关注,要求校方采取严密措施,保护中国学生、学者的安全。

由于案发突然,凶手是谁?来自哪个国家?警方和校方迟迟不能确认。因为凶手在行凶后自杀时对头部开枪,面目全毁。这时却有媒体报道称是亚裔。一时传说纷纭,并配有当时在操场上误抓的一个同学的画面。一些不负责的人在报刊扬言“可能是中国学生”。这些谣言给大使馆带来巨大压力。

下午5时许,文重接到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希尔打来的电话。希尔说:“除指纹一项尚未核实外,警方初步估计凶手嫌疑犯是中国学生,你们要有所准备。”文重明确回答:“没有掌握确凿证据前不能随便讲,尤其不能对外讲,即使有了证据,也要反复核实并考虑如何对外讲。”

他要求美方采取切实措施,保护中国学生的人身安全。希尔也对他做出了承诺。当时他想,如果凶手真是中国人,那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形象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而当时在美留学生达9万人之多。

文重立刻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商讨应对,并成立应急领导小组。他亲自担任组长,其他馆领导、研究室、双边处、教育处、领事部负责人均参加其中。会议决定:

1

由研究室负责向国内报告案情和使馆应对方案;

2

组派由教育处、领事部人员组成的使馆工作组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3

次日上午召开馆务会,通报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应对举措。

当晚8时,文重与工作组商量,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案。教育处代表接受了在美华文媒体、美国之音、CNN的电话采访,及时表达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对中国留学生的关心和对案情发展的关注,正确引导舆论客观公正地对待此案。

晚10点,教育处派人连夜驱车赶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由于美国各大媒体记者云集,大学所在黑堡市及方圆几十英里内的小镇旅社都已客满,直到次日凌晨5点半他们才找到旅店。文重和许多工作人员彻夜未眠,等待各方消息。

直到早晨8点,从多个渠道获知凶手乃是韩裔学生。9时校方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凶手为该校英语系韩裔学生赵承熙(Cho Seung Hut)。直到这时,文重和全馆工作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手足情深

文重在出使美国工作期间,深得美国社会舆论好评,如2005年11月18日,《华尔街日报》头版发表题为《广交朋友,中国大使深入美国内地》的文章。文中刊载他的照片,并详述他遍访美国50州的经历。又如2006年6月11日,《今日美国报》头版刊出《在腹地游刃有余》一文,在刊登他照片的同时,并报道他应邀访问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时,该所打出欢迎他的灯光标语、大屏幕达几层楼高等等。

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邀请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为当早敲响开市钟。(图源:中新社)

我们在美国的亲戚孟表兄来信说:“我在美国已住了几十年,能在美国著名大报上刊登中国大使的活动报道是极为罕见的,可见周大使的魅力。”

2010年2月16日晚,中国驻美国使馆举行周文重大使夫妇离任招待会。(图源:人民网)

2010年3月文重卸任告别华盛顿时,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非常幽默地表示,要给维基百科有关周文重的简历上补充一条:“周在建设中美关系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外交部长杨洁篪在评价《出使美国2005-2010》一书时说它“是一本‘存史’、‘资政’、‘育人’的好书”,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说:“通过文重大使的视角,读者们可以感受到护卫北京奥运火炬的惊心动魄、处置弗州校园枪击案的冷静果断、开展救灾外交的马不停蹄、维护中国企业利益的义正词严、加入泛美银行的欢欣雀跃、遍访美国中西部的风尘仆仆、聆听中美人文交流的华彩乐章……这跃然纸上的一幕幕,不仅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对美工作留下了宝贵的案例史料,也能让每位读者真切地了解到美国的风土人情,深刻地体会到发展中美关系是何等重要,推进两国互利合作的使命是何等的不易。”

读了文重的书,也让我忆起我们姐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文重1945年生于重庆。在父母的四个子女中,他年纪最小。全家人都宠爱他,因为他从小聪慧过人、勤奋学习、为人宽厚、孝顺父母、尊重姐姐。

父母先后去世,我们姐弟天各一方,考虑他工作繁忙,亦很少与他联系。他在美国的信息,一是从电视新闻偶见或从华文报刊获悉,二是我老伴在美国的表兄孟汉钟先生不断将美国报刊报道文重的信息函告我们,让我们分享到一份喜悦与快慰。

文重工作虽忙,但对家人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每年休假,他尽可能地偕夫人回南京为父母扫墓并献上鲜花。发现墓地有树木枯萎了,他托朋友督促管理处做了重植。此外,他只要能挤出时间,必然顺道去香港看望年迈的大姐;在广州开会,总要抽空去看望他年过古稀的三姐。

2010年,我们回国,老伴再次住院动手术,文重弟除不断电话、短讯慰问外,又在百忙中偕夫人一道南下探视。有什么能比这亲情更感人呢!我在心中默默地祷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