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千诗碑”的第十幅作品是元代“鲜于枢”所书杜甫《行次昭陵》卷碑,此幅作品是元代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其诗文背景与书法风格均蕴含深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其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甫千诗碑”的第十幅作品是元代“鲜于枢”所书杜甫《行次昭陵》卷碑,此幅作品是元代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其诗文背景与书法风格均蕴含深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其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陵布衣等,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现存诗1455首,集于《杜工部集》。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等,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著有《困学斋集》。
《行次昭陵》释文: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指挥安率土,荡涤抚洪炉。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右工部行次(少)昭陵诗困学民书。
总之,鲜于枢此作不仅是杜甫诗文的书法再现,更是元代复古书风的典型体现。其雄浑的笔势、疏朗的结体与诗中的家国情怀形成共振,展现了书法艺术“以形写意”的深刻内涵。此卷在艺术史与文学史上均具有双重意义,堪称“元代书法”与“唐代诗学”交融的典范。
来源:择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