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父亲庞向东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庞志芹因先天性脊柱裂,下肢瘫痪,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
某乎上有一个提问,家庭条件很差,可以翻身成为人上人吗?或许一个例子能很好的说明。
庞众望:破茧成蝶的逐梦者
1999 年,庞众望出生在河北沧州吴桥县庞庄村的一个贫寒家庭。
他的父亲庞向东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庞志芹因先天性脊柱裂,下肢瘫痪,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
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年迈的姥姥姥爷身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庞众望的降临,给这个困苦的家庭带来了一丝希望,却也伴随着更多的艰辛。
从 5 岁开始,庞众望就显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懂事与坚韧。
他看到母亲行动不便,便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每天早上,他会努力踮起脚尖,站在小板凳上,为母亲洗漱,那小小的身影在水盆前忙碌着,认真而专注。
清洗便盆这样的脏活累活,他也做得毫不犹豫,小小的手拿着刷子,仔细地刷洗着,从不抱怨。
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
庞众望 7 岁那年,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告知,手术费需要 4 万元。
这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母亲庞志芹是个坚强的女人,她没有丝毫犹豫,她拖着残疾的身躯,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地为儿子筹钱。
她那满是哀求的眼神,打动了善良的乡亲们,大家你一百我两百地凑钱,终于,在母亲的坚持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庞众望顺利进行了手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
或许这次经历,让年幼的庞众望早早地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父母坚强永不放弃的精神,他没有被苦难打倒,反而在心底种下了坚强与感恩的种子。
他深知,家人为了他付出了太多,这份沉甸甸的爱,是他成长道路上最强大的动力。
从那以后,庞众望便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家庭分担责任。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庞众望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在他心中,家人是他最珍贵的财富,母亲的坚强、外公外婆的疼爱,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他以家人为傲,坚信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在日记中写道:“既然苦难选择了我,我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母亲庞志芹虽然身体残疾,但她乐观豁达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庞众望。
她常对儿子说:“人要往前看,面对什么就要去解决什么。”
在母亲的鼓励下,庞众望在学习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庞众望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从小学开始,他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学习天赋,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丰富的课外资料,但庞众望丝毫不在意,他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还会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的成绩在年级里始终遥遥领先。
2014 年,庞众望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中考。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出色。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学校离家远,庞众望只能选择住校,这意味着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照顾母亲了。
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几乎每天都会给母亲写信,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详细地告诉母亲。这也锻炼了他的学习能力。
因为爱和感恩,生命总是赋予他更多的礼物。
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完全理解为止。他常常学习到深夜,那昏黄的台灯下,是他专注学习的身影。
除了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庞众望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6 年,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获得三等奖;在第三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他再次获得二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他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和同学们玩耍的机会,一头扎进学习和竞赛的准备中。
2017 年,庞众望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 高考。
当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整个庞庄村都沸腾了。
庞众望以理科 684 分的优异成绩,再加上通过清华大学 “自强计划” 获得的 60 分优惠加分,总计 744 分,成为了当年河北省沧州市的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人们纷纷为这个寒门学子的逆袭故事所感动,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
清华校长邱勇亲自到他家迎接,眼前的一幕却令人心酸。
破旧的土房贴满奖状,母亲坐在轮椅上含泪微笑。
那一刻,庞众望成为了全村的骄傲,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榜样。
面对社会各界的捐款,庞众望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担当。
他只接受了学校和政府的奖励,婉拒了其他的大额资助。
他说:“钱来得不容易,我想靠自己。”
暑假里,他白天当家教,晚上帮人修电脑,通过自己的双手,硬是攒够了学费。
他的这份骨气,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赞赏。
初入清华,庞众望也曾因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
他看到同学们见多识广,谈论着各种他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而自己连地铁都没坐过,这让他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
在食堂打饭时,他会盯着价格牌反复计算,只为了能节省一点开支。
实验室里,听着同学讨论 “高端设备”,他常常插不上话。
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导师史宗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在清华,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庞众望前行的道路。
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在清华大学,庞众望没有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还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
他深知,自己的起点比别人低,所以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每天早早地来到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忙碌到深夜。
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科研难题,他会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反复查阅资料,进行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1 年,本科毕业后的庞众望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科研潜力,获得了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资格,继续在精密仪器系深耕,专注于光网络信息感知研究。
博士生活忙碌而充实,庞众望一头扎进了科研的海洋。
有一次,在洗澡时,热水浇头的瞬间,他突然灵感闪现,成功攻克了困扰已久的高精度定位问题。
他兴奋地顾不上擦干身体,就急忙冲进实验室,和师兄们分享这个好消息,并开始着手验证自己的想法。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他最终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 SCI 论文,这件事在清华博士生中传为佳话。
此后,庞众望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他不断探索创新,深入研究光网络信息感知领域的前沿问题,在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 / 共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多篇 SCI 论文。
除了论文发表,庞众望还在科研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他的发明创造聚焦于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庞众望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他深知,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核心技术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他始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紧密结合,努力为解决我国在光网络信息感知领域的 “卡脖子” 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再次给了庞众望沉重的一击。读博前一年,庞众望的母亲因胃胀气住院,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年仅 48 岁。母亲的离去,让庞众望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他常常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想起母亲对他的鼓励和支持。
提及此事,庞众望最懊悔的是在母亲临终前,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没能让母亲喝够她爱喝的水。
如今,母亲常常出现在他的梦里,化作他前进的动力。
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庞众望带着这份期望,在科研一线更加努力地不懈奋斗。
在感情方面,庞众望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甜蜜与幸福。
在他最无助的时候,高中同学小雨走进了他的世界,给予他温暖与安全感。
两人相识 9 年,直到上大学才确定恋爱关系。
小雨的账号名叫 “小雨”,他便将自己的账号改为 “小雨的伞”,还专门为女友建立了专属相册。
尽管两人在处事风格和观念逻辑上存在差异,但庞众望从不试图改变或否定小雨,而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包容,共同探索生活。
当小雨打算考北京的研究生时,庞众望会站在理性的角度,为她提供中肯的建议:“我可以是你的动力,但不是你的路标,你要走自己想走的路”。
小雨也会在庞众望迷茫失落时,坚定地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支持与鼓励。
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今年,小雨带庞众望回自己老家过年,在亲友的祝福声中,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热闹的生日。
小雨的母亲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招待未来女婿,还热情地拉着他坐在主桌,看得出庞众望深受女方家人的喜爱。
2025 年,一则消息再次让庞众望走进大众视野。他被特聘为吴桥智库专家和文旅形象大使,与北大教授王海峰一同,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这一消息让人们看到了庞众望对家乡的热爱与回馈。
从寒门学子到清华博士,再到家乡的智库专家,庞众望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出身寒微不是阻碍,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他不仅是吴桥的骄傲,更是所有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回顾人生,庞众望说:“我为高考和科研成果骄傲,但我知道,未来还有更多值得骄傲的事在等着我。” 他的那句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乐观向上、永怀赤子之心,勇敢追寻梦想。
庞众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奋斗和感恩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有人身处贫困,却自甘堕落,一蹶不振。有人处在贫困的环境,却能逆袭。
贫困只是外衣,而真正的内核是积极正向的信念和思考,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恩包容的爱,才会成就一个人。
原生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差,亲情淡薄,有的人从中感悟到接纳、包容、自力更生、知足、感恩,而有的人感悟到受伤、怨恨、计较、报复。
原生家庭确实会对人产生影响,但不是改变人生的关键因素。
来源:期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