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璀璨烟花、沉浸大秀,帐篷露营、汉服穿越……不久前的五一假期,湖北木兰不夜城人流如织,五天迎来超12万游客。该景区位于武汉黄陂杜堂村,这座小村庄曾因人口外流、土地抛荒而被遗忘,如今却有日均3万游客的高流量,实现了“空心村”向4A级景区的蝶变。如何让湖北出现更多的
极目新闻记者 涂梦蝶
通讯员 郑轩
璀璨烟花、沉浸大秀,帐篷露营、汉服穿越……不久前的五一假期,湖北木兰不夜城人流如织,五天迎来超12万游客。该景区位于武汉黄陂杜堂村,这座小村庄曾因人口外流、土地抛荒而被遗忘,如今却有日均3万游客的高流量,实现了“空心村”向4A级景区的蝶变。如何让湖北出现更多的“杜堂村”,打造新型乡村文旅融合空间?近日,在湖北省政协“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月度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就建设湖北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言献策。
“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重需求叠加,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胡芬说。但在调研过程中,胡芬发现,当前湖北乡村文旅融合存在同质化竞争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对此,她认为应进行规划统筹,构建乡村文旅差异化的发展格局。胡芬建议,出台《湖北省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条例》,明确老建筑改造“负面清单”,建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红绿灯”和动态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示范点建设成效进行跟踪评估。
在提升文化解码力方面,胡芬建议系统性梳理文化资源,打造“湖北村游”内容工厂,明确“一村一策”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乡村历史遗迹、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进行普查,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传播的“社交货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在示范点布局非遗体验点、乡野美术馆、文化驿站等空间,设立“文化主理人”岗位,支持村民自创“文旅代言人”等角色。
今年“五一”假期,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781.33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24.61%。如何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民建湖北省委会建议,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手工艺品,建设特色康养旅游基地等,用产品推动旅游和经济良性发展。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建议,围绕优质稻麦、精细蔬菜、特色果品、精品茶叶和特种水产等,积极探索农文旅与体育、教育、商业等融合模式,打造演艺娱乐、研学体验、露营基地等新项目,开展“在稻田里喝咖啡,在花海里听音乐”等活动,促进农文旅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
另外,在提升基础设施方面,民进湖北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程丛喜建议,加大对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实现示范点乡村旅游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快速连接,提高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