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修得宽敞,晚上路灯一开,心里都敞亮了,生活更有盼头了。”傍晚时分,天祝县酸茨沟村的村委会门口格外热闹,村民们三五成群,围着驻村队员拉家常。随着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0四”)驻村队的到来,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林立,照亮了村民归家路,也照亮了山沟里的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开展义诊活动。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爱心帮扶捐赠仪式。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驻村队员入户调查。
美丽乡村。
兰晶霞
“路修得宽敞,晚上路灯一开,心里都敞亮了,生活更有盼头了。”傍晚时分,天祝县酸茨沟村的村委会门口格外热闹,村民们三五成群,围着驻村队员拉家常。随着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0四”)驻村队的到来,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林立,照亮了村民归家路,也照亮了山沟里的振兴路。
倾心构建帮扶“责任链”
一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帮扶的大门。从星光点点到灯火通明,从泥泞土路到致富坦途,从靠天吃饭到特色产业链,从教育资源不足到文化焕新,天祝县东大滩乡酸茨沟、圈湾两村的“蝶变”,正是四0四这家央企在山沟沟里悄然书写下的乡村振兴故事。
2012年以来,四0四先后在礼县三峪乡潭峪村,天祝县东大滩乡酸茨沟村、上圈湾村及圈湾村开展帮扶工作。
四0四党委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精心抓”的帮扶工作责任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央企优势,整合资源,精准施策,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帮扶村调研,了解村民需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先后选派优秀干部28名,选优配齐帮扶力量。围绕防返贫动态监测、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消费帮扶产销互动、为民办事服务、文化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从“靠天吃饭”到“步步生金”
牧民阿卡拿着牧鞭,在地上算了一笔账:“以前牦牛放到山坡顺其自然,现在集中养殖更科学省力,也不用担心牛丢了病了。”
酸茨沟村、圈湾村属高寒干旱山区。由于气候环境多变,种植作物种类单一,以小麦为主,经济效益较差。然而,这片土地却孕育出被美誉为“草原白珍珠”的白牦牛。长期以来,养殖分散、基础设施滞后、产业链单一让村民守着“白珍珠”却难致富。驻村工作队走进破败的牛棚,踩着一脚深一脚浅的泥路,望着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白色,心里沉甸甸的。
“就算跑烂几双鞋,也要把事办成!”驻村队员立下军令状。在四0四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十足。队员们一茬茬地奔走,捐赠基础种羊,援建牛羊养殖暖棚,逐步实现了特色养殖产业的华丽蜕变。从实施舍饲养殖育肥项目到捐赠割捆一体机,再到发放订单销售和饲草料补贴……10多年来,四0四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建成存栏量200头以上天祝白牦牛育肥基地5个,初步形成“山上减畜增草,山下设施养殖”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模式。
规模有了,销路更要拓宽。四0四以“消费帮扶”打开市场,优先建立“企业订单采”,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消费帮扶机制。对外联系帮助扩大销售渠道,探索开展职工线上团购业务。同时,通过“工会集中采”“员工自愿采”等方式,打通各类消费渠道。更让村民意想不到的是,“种植+务工”“电子商务+扶贫车间+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后,大家在农忙之余,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一头牦牛,从草原到舌尖,串联起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从“输血”到“造血”
钱志全一家曾经生活困难,家中两位老人丧失劳动力,全靠在外务工的钱志全支撑家庭生计。
驻村队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先后向其赠送了20余只高产种羊,帮扶建设养殖暖棚,并申请草料补贴等。短短3年时间,钱志全的羊群数量从几十只增至400多只。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和四0四的对口帮扶采购,他又从别处接手了300多只山羊,养殖规模高达700多只。凭借政府的惠农政策和良好的发展平台,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还添置了一台轿车和一辆货车。
“咱们有山有水有树,这不就是现成的‘流量密码’嘛!”酸茨沟村地貌奇特,同时拥有雪山、森林、草原、河流等原生态旅游资源。驻村队依托帮扶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筹建“山水村落”烧烤园,设计“学游采销”路线,打造了一个旅游胜地。
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还能采摘野生菌,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乐趣。烧烤园还带动了野生菌、牦牛酸奶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将土特产变成村民增收的“香饽饽”。当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这片田野山间涌动着强劲的内生动力。
从“外乡人”到“贴心人”
“叔,后晌是不是要抓羊绒了,到时候我来给你搭帮。”得知老乡羊圈里添了羊羔子,驻村队员路永钊一早就来帮忙。铲羊粪、撒草料、赶羊群,动作娴熟老练。若不是那身洗得泛白的蓝色工装,很难相信,面前这个脸庞晒得黝黑,一口流利方言的小伙,到村里还不到两年。
从羊圈出来,路永钊一路小跑赶去田间。春耕时节,驻村队全员上阵,大型耕种农机在地里大显身手。“多亏了你们的机器和大伙帮忙,要不然这片旱地没有3天种不完。”看着地里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张子文拄着铁锹笑着说道。
“小韩,你们去乡里开会的时候,能不能帮忙给娃娃打印个卷子?”周五晚上,驻村队员韩永亮的微信收到一则消息。帮扶村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周围镇子十几公里,村里孩子的课后作业、学习资料的打印成了难题。驻村队员将这一情况及时汇报后,经批准购买了一台打印机。“需要用就来村委会,不要怕麻烦!”消息发出后,村委会排起了热闹的长队。
这件小事让驻村队员们意识到,教育帮扶,不仅需要从点滴做起,更需要系统谋划。为此,四0四在帮扶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累计资助学生近百名;持续捐赠衣物、文具和学习机;创建“爱心小屋”,架设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核苗助学”、暑假童伴、义务支教、夏令营研学等助学活动,以实际行动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2012年到2025年,十余载光阴,从四0四来的“外乡人”变成了帮扶村的“贴心人”。四0四驻村队员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挂在心间,积极推动基础设施改造,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0四“真金白银”投、倾智倾力帮。四0四及其驻村帮扶工作队先后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定点帮扶工作连续6年在考核中获得最高等次“好”。
今天的帮扶村,目之所及,在广袤壮美的草原林地田野间,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明显优化、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这场山乡巨变,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也彰显了四0四胸怀“国之大者”、服务民生福祉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