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这样一项国外留学调查,部分外国教授针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诸多观点。例如,他们觉得中国留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能力较差的情况,连基本的日常交流都有困难,更别说参与有难度的学术讨论了,即便有些学生在国内考取了雅思、托福高分,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不尽如人意。而且,中国留学生
在探讨中国人逻辑性这一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关看法,这些看法也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这一议题。
曾有这样一项国外留学调查,部分外国教授针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诸多观点。例如,他们觉得中国留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能力较差的情况,连基本的日常交流都有困难,更别说参与有难度的学术讨论了,即便有些学生在国内考取了雅思、托福高分,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不尽如人意。而且,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爱主动沟通交流,课上是最安静的一群人,教授难以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讲授内容,课后也鲜少与教授接触沟通,通常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会去找教授探讨如何得高分。另外,还指出中国留学生有着不太科学的学习方式,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让学生有着深厚知识基础,但也存在扼杀学生自我思维的弊端,使得学生不懂得思考、反问和质疑。甚至提到中国留学生目标性过于强烈,多数简历高度相似,对未来职业和生活规划不足等问题。
而在名人层面,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对中国人的逻辑性发表过见解。1922 年,爱因斯坦在造访中国并游览上海后,在其出版的亚洲日记中记录了他对中国人的印象,其中不乏偏见性的话语,他直言中国人缺乏逻辑思考能力,没有数学天赋,虽勤劳但迟钝。他还引用自己葡萄牙老师的话,来佐证对中国人数学逻辑方面的负面评价。当时的爱因斯坦,作为地位显著、影响力巨大的科学家,这样的评价着实让国人感到不舒服。
要知道,爱因斯坦到达中国时,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整个社会一片萧条,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一直是软弱无能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影响着外界对人民的认知。但即便如此,诸多欧洲名人像黑格尔、孟德斯鸠等早就站在西方和东方对立的角度评价中国人为 “劣等民族”,在那个时期的西方世界,也有在中国传教士亚瑟斯密斯于 1889 年写出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将中国人的国民性列出了 26 种,重点阐述西方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历史的最高形态,而中国人的国民性则是动物性、麻木不仁的民族。
从这些外界的观点来看,仿佛给中国人贴上了逻辑性欠佳的标签。然而,这些看法真的客观公正吗?是基于全面了解而得出的结论,还是仅仅源于片面认知以及固有偏见呢?这都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去认真思考中国人的逻辑性到底处于怎样的真实状况,而不能简单地因他人的评价就妄下定论,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在文章中深入探讨的核心所在,中国人的逻辑性是否真的普遍较差呢?
二元思维是中国人身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思维模式相对简单和片面。
就拿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判断事物时,往往只会从最浅显的层面去看待。比如在看童话故事时,很容易就把角色简单划分为好人和坏人,像小红帽是好人,大灰狼就是绝对的坏人,很难去深入思考大灰狼为什么要那么做,是不是也有它生存的需求等更复杂的情况。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较为初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接受了多年教育的大学生身上也依然存在。他们在面对一些观点或者事件时,思维仍停留在小学生水平,仅仅从非此即彼的角度去分析,忽视了中间还有诸多不同的情况。
例如,当讨论企业发展规模的问题时,郎咸平曾在某大学演讲中提到 “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结果马上就有大学高材生反问 “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很显然,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误区,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做小做弱呀,
企业完全可以保持适度规模、走精细化发展等多种路径,可在二元思维的影响下,就把复杂的企业发展策略简单归结为两种极端情况了。再比如在对待历史人物方面,这种思维表现得也很突出,很多人把历史人物硬生生地分成明显的好与坏两类,像孔子、孟子、唐太宗、诸葛亮等就被神圣化,仿佛他们毫无缺点;而一些奸臣、暴君等则被妖魔化,好似他们就一无是处了。但实际上,人性是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影响也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绝不是简单用好坏就能判定清楚的。这种二元思维体现出在逻辑分析和全面思考问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限制了人们对事物本质更深入、准确的认知。
在日常的诸多讨论中,“概念模糊” 的问题常常出现,也正因如此,很多讨论最后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本应在讨论前就被清晰界定,可中国人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好。比如,当几个人在讨论商品价格是否 “合理” 时,有的人觉得这个价格合理,有的人却觉得不合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就是因为大家对于 “合理” 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有人觉得价格只要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就是合理,有人则认为要参照市场平均价格来判断,还有人从商品成本加上一定利润的角度去衡量。在概念都不清楚、标准都不一致的情况下,这样的讨论就很难得出有效的结论,只是各说各话罢了。
再举个例子,我们讨论 “美女” 这个概念的时候,一个人说某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可能觉得很一般,甚至还有人会说根本就是 “恐龙” 级别。
这就是因为在不同人的心中,对于 “美女” 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有的人看重五官长相,有的人注重气质韵味,有的人则更在意身材比例等。按照这些不同的、模糊的标准去讨论,争论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而且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在更专业的领域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像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提到,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
比如 “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里面 “应该” 怎么界定、什么叫 “更多”、怎样才算 “管理人才”、具体怎么 “培养” 等每一项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导致双方在执行的时候都很为难,美国甚至完全可以不认账,因为 “应该” 做的事,不做也没有清晰的约束机制呀。连参与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思维都如此不清晰,更能反映出整体在概念明确方面存在的逻辑性缺陷了。
中国人向来有使用谚语等进行类比推理的习惯,然而却常常忽略了类比推理本身的或然性,错误地把类比得出的结论当成必然,甚至出现生拉硬扯的情况。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诸如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样的谚语,有些严厉的父亲就会用它来为自己采用比较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找说辞。可实际上,棍棒和孩子能否成为孝子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呀。仅仅因为古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就把两者硬归在一类,是典型的逻辑问题。还有,当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时,有人就说 “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完全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把国内不同地区间人口流动的情况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移民情况进行不恰当的类比。
又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有些人会用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样的谚语去教育他们要爱国
。但仔细想想,孩子和狗是两回事,国民与狗之间更是有着天壤之别,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它们拉扯到一起,是站不住脚的推理。况且,“丑” 和 “贫” 本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难道还能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去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狗难道就不能嫌弃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还有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
像 “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等等,可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呀,印度洋海啸产生的巨浪就不是风引起的,而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要给蛋抹上狗屎就行,很多人还会通过造谣生事的方式去诋毁别人呢。过度依赖这种类比推理,也正反映出部分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严谨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去论证观点,离开了类比,似乎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了。
在中国人的表达和思维习惯中,常容易出现集合概念运用不当的情况,也就是习惯以点带面,把对某个群体的评价等同于对群体里每一个人的评价,这其实也是逻辑性欠佳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俞敏洪曾公开表示现代女性三观不正,结果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就容易陷入这样一个逻辑误区,好像批判了女性这个群体,就意味着所有的女性都是三观不正的。但实际上,说现代女性这个群体具有某种现象或者特点时,并不代表每一个女性个体都是如此呀,肯定有很多女性有着非常正确的三观,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展现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再比如,我们常说 “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 “南方人” 就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只是一种总体性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说法,可绝不能就此认为每一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必然存在部分南方人可能并不擅长经商。同样的道理,要是有人说 “中国人缺乏思辨力”,这里的 “中国人” 同样是集合概念,不能说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缺乏思辨力的,有大量的中国人有着很强的思考、辨析能力。这种把集合概念随意扩大到个体层面的思维习惯,往往会导致对他人片面、不准确的认知,也体现出在逻辑运用上不够严谨的问题。
在日常的讨论甚至一些社会话题的争议中,时常会出现 “乱立靶子,错误推理” 的逻辑问题,也就是有些人会歪曲他人的本意,然后基于这种错误的理解去进行反驳和攻击。
就像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她只是建议政府和公众要正视同性恋群体,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然而,却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 “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并且以此来反驳李银河,这里面就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是自己立了一个错误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攻击,把李银河原本的意思完全歪曲了,错误地推论出 “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一些观点交流中,一方明明表达的是某个意思,可另一方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读,然后根据这种错误解读来展开批驳,这样的争论往往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推理基础之上了。这种乱立靶子、错误推理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理性的交流氛围,更凸显出相关人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欠缺,无法准确理解他人话语的真实含义,从而陷入到无端的、错误的争辩当中去。
中国有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某些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外界可能会产生中国人逻辑性欠佳的看法,当然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认知,需要我们深入剖析。
从儒家思想的影响来看,儒家文化长期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它有着诸多积极影响,例如注重伦理道德的标准化推进,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人生追求,强调个人修养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等,这些理念塑造了中国人重道德、顾大局等优良品质。但另一方面,儒家治学更多地是为了整理人伦等级,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把古代圣人的言论奉为圭臬,后人只需遵循圣贤之学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去追求真理、探索新事物的思维冲动。比如传统的科举考试,考生们埋头苦读 “四书五经” 等经典,努力揣摩古人之意,按照既定的规范去答题写作,以求金榜题名,而鲜少去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逻辑上的深度探究,长此以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容易被忽视。
再者,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厚古薄今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过于尊崇古代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前人所总结的都是不可逾越的经典,教育的重点多放在对古代典籍的学习和传承上,缺乏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大胆设想。例如在学术领域,学者们往往围绕着古代先哲的思想进行注释、解读,缺少突破传统框架去开创全新理论和思维模式的尝试。
还有文官考试范围的影响,以古代科举制度为例,其考试内容虽历经变化,但大多局限在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人文领域,对于自然科学、逻辑推理等方面涉及甚少。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借鉴西方建立起的文官考试制度,在初期也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考试的范围和重点并没有充分重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人们花费大量精力在背诵经典、撰写文章等方面,而在分析问题、严谨推理等逻辑训练上投入不足,这使得逻辑性的培养在整体教育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影响了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让外界产生了中国人逻辑性差的印象。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但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界觉得中国人逻辑性差的印象。
汉语的名词没有 “性”“格”“数” 的变化,动词也不受 “语态”“语气”“时态”“单复数” 和 “人称” 等多种限制。比如在英语中,“book”(书)这个名词有单数 “book” 和复数 “books” 之分,不同的形式可以清晰表明数量概念;动词 “do” 会根据不同的时态变成 “did”(过去式)、“done”(过去分词)、“doing”(现在分词)等,时态的变化让语句所表达的时间关系一目了然。而汉语里 “书” 无论表示一本还是多本,都是同一个写法,动词往往也不会因这些语法要素而发生形态变化,这就使得在表达一些复杂的逻辑关系时,容易产生模糊性。像 “我吃饭” 这句话,仅从字面很难判断是正在吃、已经吃过了还是将要去吃,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一步明确。
同时,汉语中形象词汇非常丰富,抽象词汇相对缺乏。例如形容一个人跑得快,我们会有 “像风一样”“健步如飞” 等形象的表达,但在涉及到抽象概念如 “自由”“民主” 等,很多都是近现代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词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很难准确地反映其原意,甚至与原意差别较大。这种语言特点虽然让汉语在艺术表达上独具优势,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可以借助丰富的形象词汇营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在理性思辨方面,就略显不足。在阐述抽象的理论、进行严谨的论证时,往往因为缺乏精准的抽象词汇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表达,导致逻辑的清晰度受到影响,让人感觉逻辑性不够强,也致使外界产生了中国人逻辑性欠佳的误解。
个体不能代表整体指出中国人逻辑性差的这类观点,往往是将部分人的表现扩大化,进而试图给全体中国人都贴上这样的标签,然而这是极不公正且不符合事实的。
在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本就存在差异,有逻辑思维较弱的人存在,同时也有大量逻辑思维能力出众的人。就好比在学术领域,有众多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的诞生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推导、实验设计与论证过程。像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凭借着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的高深领域不断钻研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其逻辑的严密性让国际同行都为之赞叹。
再看商业领域,以马云、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在构建庞大商业帝国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定企业战略规划、进行市场布局,还是处理复杂的商业竞争与合作关系等,都彰显出了卓越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才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而且在日常的生活场景里,也不乏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分析事物的普通人,比如在社区中,有些居民能条理清晰地分析小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组织大家共同改善生活环境等。
所以,仅仅因为看到了部分人在某些时候表现出逻辑性欠佳的情况,就断言全体中国人逻辑性普遍差,这无疑是以偏概全,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方式,每个民族都是由形形色色、思维各异的个体组成,绝不能给整个民族随意贴上这样片面的标签。
时代在进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逻辑思维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相应的成果也在不断显现,中国人整体的逻辑性正稳步提升,所谓 “中国人逻辑性普遍差” 的说法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了。
在教育体系方面,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就着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培养了。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设置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让学生学会 “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思考与表达”。小学的数学、科学等课程也对逻辑思维培养要求做了比较系统的设计,像数学课程要求学生经历数与代数、图形等多方面的抽象、运算、建模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等,科学课程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到了中学阶段,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专设 “逻辑与思维” 分册,助力学生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编排了 “逻辑的力量” 单元,指导学生去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方法以及合理的论证方法,全方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校中,逻辑学相关专业不断发展,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佳木斯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开设了逻辑学本科专业,并且依托一流课程建设 “双万计划”,像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 “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导论” 等课程还被列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面向社会开放,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逻辑知识的优质资源。
除了学校教育外,社会层面对于提升逻辑能力的推动也越发积极。市面上出现了众多提升逻辑思维的书籍,例如《金字塔原理》总结出 “结论先行” 的思考和表达模式,帮助人们将思绪整理成清晰的金字塔结构,不管是写作、演讲还是解决问题等都能更有条理;《思辨与立场》引导人们学会批判性思维,审视自我与世界,避免被外界信息轻易带偏。而且还会举办各类逻辑知识相关的活动,像盐城市首届逻辑知识大赛,通过 “互联网 + 竞赛” 的形式,线上线下齐互动,吸引了众多逻辑爱好者参与,在普及逻辑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了重视逻辑思维的良好社会氛围。
可以说,在教育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大力推动的背景下,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处在持续进步的过程中,过去那些刻板的、片面的观点早就该被摒弃了。
培养兴趣爱好在提升中国人逻辑性的道路上,培养兴趣爱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新知识、阅读各类书籍以及参与有挑战性的活动等,能够激发大脑进行思考,进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让人们在不断积累中实现逻辑性的提升。
比如阅读推理小说,当我们沉浸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中时,会不自觉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推理案件的真相、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梳理各种线索之间的关联,判断其合理性,这其实就是在对逻辑思维进行锻炼。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读者要和福尔摩斯一样,从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如脚印、烟灰、遗留的物品等细节出发,通过严谨的推理去排查嫌疑人、还原案发过程,每一次的推理分析都是逻辑思维的训练。
参与辩论活动同样对提升逻辑思维大有裨益。在辩论场上,需要迅速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例如在校园辩论会中,辩题可能涉及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等诸多话题,辩手们要先确立自己的论点,然后寻找有力的论据来支撑,思考对方可能提出的质疑并准备好回应,这一系列的准备和临场应对都要求具备很强的逻辑性,长期参与就能不断强化逻辑思维。
此外,学习新知识也是关键一环。无论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知识,还是解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知识,新知识往往有着独特的逻辑架构和内在联系。当我们尝试去理解、掌握这些新知识时,大脑就在不断适应和学习新的逻辑关系,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逻辑性得到提升。总之,培养兴趣爱好能为提升逻辑性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知识探索中不断进步。
改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要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大脑的正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干扰到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保持情绪稳定同样至关重要。当情绪波动较大时,比如过度焦虑、愤怒或者悲伤,大脑会陷入一种应激状态,很难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而在平和稳定的情绪下,大脑能够更高效地运转,有条不紊地梳理思路,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让我们在表达观点或者解决问题时更具逻辑性。
适当运动也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一大助力。研究表明,经常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的血液流量,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例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够使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保持大脑的活跃度和健康状态。像很多职场人士,在工作之余养成跑步的习惯后,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思考问题更加清晰,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方案策划时,也能更有条理地去分析和处理,这便是运动给逻辑思维带来的积极影响。
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也不容忽视。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学习和积累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巩固,有助于强化记忆以及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倘若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处于疲惫状态,思维就容易变得迟缓、混乱,逻辑性自然难以保证。所以,养成并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为我们打造一个更有利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身心状态,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
进行思维训练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是提升逻辑性的重要途径,有着诸多实用的方法。
其中,关键词复述就是一种训练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先选取一篇文章,大声地朗读几遍,使其内容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接着从中提取出关键词,然后依据这些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例如,选取一篇关于环保重要性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诸如 “环境污染现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节能减排措施”“可持续发展理念” 等关键词,我们根据这些关键词,有条理地把文章核心观点,像当前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其对整个生态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复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而这些都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长期坚持就能逐渐提高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金字塔原理等逻辑框架进行表达训练同样效果显著。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在于 “先果后因” 的表述方式,也就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或结论,随后再逐步展开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或证据。比如在工作汇报中,我们可以这样说:“本季度我们部门的业绩有明显提升(观点),主要原因一是我们拓展了新的市场渠道,成功开发了多个新客户(理由一),像与 A 公司达成了合作,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订单(例证一);二是优化了内部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理由二),通过采用新的项目管理软件,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例证二)。”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听众清晰地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背后的依据,无论是日常交流、演讲还是撰写文案等场景,都可以借助这种逻辑框架让表达更具逻辑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自我提问练习,在思考问题或者阐述观点时,多问自己几个 “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等,通过这种自我追问的方式不断深挖逻辑链条,完善思维过程。同时,做一些逻辑趣味题、进行电影情节梳理等也都是不错的训练方法,它们从不同角度刺激大脑进行逻辑思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这些刻意练习,说话和思考的逻辑性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语在对中国人逻辑性这一话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之后,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思考,那就是要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它。
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指出中国人逻辑性存在不足的现象和观点。从思维表现来看,像二元思维这种简单片面地将事物归结为非此即彼的情况,在不少场合确实存在,限制了人们对复杂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概念模糊使得诸多讨论难以达成有效结论,无论是日常闲聊还是专业领域的交流,都可能因此陷入各说各话的困境;类比推理中生拉硬扯的问题也较为常见,过度依赖一些谚语、成语等进行不恰当类比,反映出部分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集合概念运用不当,以点带面地去评价群体里的个体,容易造成片面认知;还有乱立靶子、错误推理的情况,破坏了理性交流氛围,凸显出逻辑思维的不足。
从影响外界看法的因素来讲,历史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传统教育厚古薄今以及文官考试范围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使得外界产生中国人逻辑性欠佳的印象。语言特点方面,汉语名词、动词缺乏一些语法形态变化以及抽象词汇相对不足等情况,在表达复杂逻辑关系和进行理性思辨时容易出现模糊性,也致使外界有了这样的误解。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就此给全体中国人贴上逻辑性普遍差的标签。从个体不能代表整体的角度来说,在庞大的中国人群体中,有无数逻辑思维能力出众的个体存在。在学术领域,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凭借超强逻辑思维攻克世界级难题;商业领域,马云、任正非等企业家在构建商业帝国过程中彰显出卓越逻辑思维和洞察力;日常生活里,也有众多普通人能条理清晰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表明,部分人的表现不能等同于整体情况,以偏概全是不公正且不符合事实的。
同时,时代在不断进步,当下的中国在逻辑思维培养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和提升。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校,都越来越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任务群以及开设相关专业、精品课程等,为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层面,众多提升逻辑思维的书籍涌现,还有各类逻辑知识相关活动举办,营造出重视逻辑思维的良好氛围,推动着全体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持续进步。
总之,我们既要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逻辑性不足的地方,并积极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改善生活习惯、进行思维训练等方式去改进提升;也要看到整体在逻辑思维发展上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