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很多网友私下问我拌种剂怎么使用?选择合适的拌种剂需综合作物特性、病虫害以及地域环境等各方面。以下是科学种田结合多方面总结出拌种剂的使用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
最近很多网友私下问我拌种剂怎么使用?选择合适的拌种剂需综合作物特性、病虫害以及地域环境等各方面。以下是科学种田结合多方面总结出拌种剂的使用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拌种剂的选择
1. 虫害型作物(如玉米、小麦)
地下害虫:小麦玉米用吡虫啉·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苯咯噻悬浮种衣剂、氯虫苯甲酰胺、戊唑醇等包衣兼防蚜虫病害等。
刺吸式害虫:十字花科蔬菜用枯草芽孢杆菌或苯咯噻等拌种,抑制蚜虫和软腐病。
豆科作物
硬实种子处理:机械摩擦(布袋搓揉)或70℃热水烫种(来回倾倒降温至55℃,保持7-8分钟)。
2. 地域环境
北方干旱区
保水+防虫:玉米种子用保水剂(聚丙烯酰胺)+吡虫啉包衣,缓解苗期干旱并防治蚜虫。
低温抗逆:采用冷诱导技术(-50℃至-35℃处理20-30分钟),提高种子抗冻性和发芽率。
南方多雨区
防猝倒病:蔬菜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水量为种子5-6倍),杀灭卵菌纲病原菌。
防涝害:黄淮南部大豆播种后开好“三沟”,配合甲霜灵·恶霉灵拌种。
设施农业区
连作障碍:西瓜种子用氰霜唑+咯菌腈包衣,配合棉隆土壤消毒。
高温高湿:番茄种子用0.1%高锰酸钾浸种10分钟,降低灰霉病风险。
3.规模化种植
效率优先:等离子体处理(水稻、大豆)可规模化杀灭病原菌,同时提高发芽率5%-10%。
精准控制:使用包衣机时选择悬浮种衣剂(如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咯菌腈)虫病一起防治了,确保成膜均匀、脱落率
二、关键技术与操作要点
1. 物理处理
温汤浸种
适用范围:蔬菜、水稻等种传病害。
操作规范:55℃温水(种子量5-6倍)搅拌10分钟,水温降至30℃后续浸种(瓜类24小时,茄果类10小时)。
进阶技巧:变温处理(浸种后4℃冷藏12小时+25℃催芽12小时,反复3次)可增强抗逆性。
等离子体/超声波处理
新兴技术:等离子体破坏病原菌结构(水稻恶苗病菌杀灭率>90%),超声波(20-40kHz)辅助清水浸种促进种皮软化。
2. 化学处理
种衣剂选择
杀虫+杀菌:小麦、玉米用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咯菌腈种衣剂。
成本优化:小粒种子包衣成本比大粒低30%-40%(如玉米小粒种子每亩包衣成本5.2元 vs 大粒9元)。
浸种药剂
病毒钝化:烟草花叶病毒(TMV)用1%高锰酸钾浸种20分钟,浸后洗净。
3. 生物防治
微生物制剂
广谱抑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F-7菌株)悬浮液拌种,防治黄瓜根腐病。
三、成本效益与风险控制
1. 经济权衡
短期成本:化学药剂(如吡虫啉)成本约0.5-1元/亩,生物菌剂(如木霉菌)约2-3元/亩,但后者可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30%。
长期收益:种子处理剂投入占种子总成本10%-15%,但可提升产量5%-15%(如玉米使用“艾科顿”增产8%-12%)。
2. 风险规避
药剂混配禁忌:酸性药剂(多菌灵)与碱性药剂(石硫合剂)不可混用;生物菌剂需与杀菌剂间隔48小时使用。
安全防护:高毒药剂(如甲拌磷)禁止用于蔬菜,拌种时需戴手套、口罩,剩余药剂深埋处理。
四、动态调整与监测
1. 预处理试验
发芽率测试:随机取100粒种子,清水浸种后25℃催芽3天,发芽率低于85%需调整处理方案。
药剂敏感性测试:小范围试用新药剂(如纳米铜),观察是否出现药害(如幼苗畸形、根系褐变)。
2. 田间跟踪
苗期监测:播种后7-10天检查出苗率,若低于预期需排查种衣剂浓度或土壤湿度。
病虫害巡查:重点关注处理薄弱环节(如包衣不均匀区域),发现零星蚜虫或病斑及时喷施对口药剂(如吡虫啉、中生菌素)。
五、典型案例分享
1. 小麦赤霉病高发区
处理方案:播种前用(苯+咯+噻)包衣,抽穗扬花期结合“一喷三防”喷施。
成本:种衣剂成本约2元/亩,后期防治节省人工及药剂成本3-5元/亩。
2. 有机蔬菜种植
处理方案:
消毒:55℃温水浸种15分钟+木霉菌拌种(10克/公斤种子)。
促生:海藻酸溶液(0.1%)浸种,增强抗逆性。
限制:禁止使用化学药剂,优先选择抗病品种。
总结:科学选择四原则
1. 精准诊断:通过田间调研、种子检测明确主要病虫害风险(如小麦赤霉病、大豆根腐病)。
2. 技术适配:根据作物类型(禾本科/豆科)、种植模式(露地/设施)选择处理组合(如包衣+生物菌剂)。
3. 绿色优先:优先采用物理处理(温汤浸种)、生物防治(根瘤菌),化学药剂仅作为补充。
4. 动态优化:结合气候预测(如南方多雨年份加强防涝处理)和成本核算(小粒种子包衣更经济)调整方案。
通过系统化的决策流程,可在降低病虫害风险的同时实现“减药增效”,为作物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