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儿咱不吹阳江豆豉多下饭,也不扯大角湾浪有多猛,就唠点硬核的——阳江为啥叫阳江?这名字听着平平无奇,但背后全是老祖宗的“地理课代表”操作!
今儿咱不吹阳江豆豉多下饭,也不扯大角湾浪有多猛,就唠点硬核的——阳江为啥叫阳江?这名字听着平平无奇,但背后全是老祖宗的“地理课代表”操作!
一、南北朝
阳江这地儿,最早在南北朝(公元523年)被官方盖章,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为阳春县得名之始。公元527年设高州,下辖高凉郡、杜陵郡、宋康郡等郡,改安宁县为高凉县。高州州治、高凉郡治、高凉县治皆在今江城,高州管辖今阳江市、恩平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
二、唐朝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老祖宗可能觉得“阳春郡”太土,直接砍成“阳江县”,隶属恩州。这一刀下去,名字瞬间清爽了!“阳”字保住了地理逼格,“江”字直接点名漠阳江——这条江从北往南穿城过,没它阳江人吃海鲜都得靠腿跑!
这时候的阳江县,地盘大概就是现在的江城、阳东一带,成了粤西的“扛把子”县城。
三、明清
明清两朝,阳江稳得一批,名字根本没动过!清朝还给它升了个级,叫“阳江直隶厅”,听着像搞特务的,其实就是因为地理位置太重要——南控南海,北靠山区,海盗来了能关门打狗,商船来了能收钱到手软!
四、1988年:从县城变地级市,直接起飞!
重点来了!1988年,阳江终于熬出头,从江门底下的小弟分家单干,升格成地级市!名字还是那个“阳江”,但格局直接拉满——管着江城、阳东、阳西、阳春,还带着海陵岛这种网红地标。
为啥不改名?漠阳江还在那儿流着,老祖宗的规矩不能丢啊!再说了,“阳江”这名字用了1300多年,改个锤子?
五、为啥非得叫“阳江”?
核心问题来了!“阳”字:漠阳江北岸,按“水北为阳”的祖传规矩,这字焊死了;“江”字:没漠阳江,阳江人喝西北风?这江养活了打渔的、种田的、做豆豉的,名字里不带“江”字属实没良心!
至于“为啥不叫阴江”这种问题,建议杠精多读点书——名字带“阴”的地儿(比如江阴),那是人家在江南岸,阳江在北岸,风水这块拿捏得死死的!
总结
从阳春郡到阳江县,再到地级市,阳江这名字硬是靠一条江和老祖宗的强迫症苟到了现在!你要问它为啥不整点高大上的名字?别问,问就是“传统不能丢,地理是亲爹”!
下回去阳江,别光顾着吃海鲜,站漠阳江边上吼一嗓子:“这江牛X!”——四舍五入也算给老祖宗交作业了!
来源:文曲星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