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印巴发生冲突数日后,5月10日下午,双方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此后,印巴双方均宣布胜利,并举办纪念或庆祝活动,这一现象,让全球舆论再次聚焦当代社会各种冲突和战争背后的舆论暗战。从规模和烈度上看,2019年印巴冲突时,主要战斗发生在空中,双方均没有越境或使用无人机
【环球时报驻巴基斯坦特派记者 程是颉】在印巴发生冲突数日后,5月10日下午,双方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此后,印巴双方均宣布胜利,并举办纪念或庆祝活动,这一现象,让全球舆论再次聚焦当代社会各种冲突和战争背后的舆论暗战。从规模和烈度上看,2019年印巴冲突时,主要战斗发生在空中,双方均没有越境或使用无人机、导弹等攻击对方的地面目标,相比之下,今年的冲突可谓近年之最。而在舆论领域,不实新闻始终充斥冲突舆论场,双方对国内舆论的引导也较为明显。以本轮冲突为例,巴方宣称击落多架印军战斗机,印方则宣称精准打击了巴境内多处军事目标。人工智能(AI)深度伪造信息层出不穷,更是为两国国内和全球舆论叙事带来杂音,也让公众对冲突和战争有了新的认识。
真假消息满天飞
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军和也门胡塞武装之间的交手,背后都有舆论战的应用。在2019年的印巴冲突中,也有舆论战的案例。2019年3月,在巴基斯坦宣布释放被俘印度飞行员后,印媒多次暗示,巴方是在美国压力下不得不释放印度飞行员。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西方媒体也报道称,巴基斯坦被多国要求释放印度飞行员。对此,巴方多次澄清称,释放战俘是出于和平与人道主义精神,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干预。这名飞行员被释放后,被印方塑造为“战斗英雄”,宝莱坞还根据他的事迹拍摄了电影。
而在本轮印巴冲突升级时,最受全球舆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印度战机到底有没有被击落?当地时间7日凌晨,冲突爆发后不久,大量关于印度战机被击落的视频和照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为验证视频信息真伪,网民们纷纷求助于AI大模型Grok。Grok通过分析照片和视频,发现一些影像资料早在7日前就在网上流传,因此判定为假。不过,也有部分视频被Grok认为可信度较高。
在官方层面,巴军方告诉媒体,凌晨击毁了多架印度战斗机,并公布了具体型号。印度则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删除与飞机残骸有关的贴文,指责多家国际媒体报道“假新闻”。
两天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得到“美国政府相关人士”透露的信息确认,巴基斯坦击落了至少一架印度从法国进口的“阵风”战机。随后,这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但是,因批评美国而走红的印度知名主持人帕尔基称,印度在空战中“大获全胜”,国际媒体都在发布“假新闻”。
同样,巴基斯坦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不少假消息。10日上午,一条飞行员跳伞的视频广为流传,很多人宣称巴基斯坦俘获了印度飞行员,迫使印度停战。此后巴基斯坦军方辟谣称,没有俘获任何印度飞行员。
巴方尽力避免挑起民众对印仇恨
在双方冲突问题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国内舆论都高度敏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称,冲突开始后,印媒播报了如印度对巴基斯坦港口发动了“毁灭性打击”、巴基斯坦部分省区“宣布独立”等不实信息,这些消息迎合了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普遍期待。
10日晚印巴宣布停火时,印度总理莫迪和外长苏杰生没有出面,而是由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斯里(唐勇胜)召开新闻发布会。很快,宣布停火的唐勇胜被部分印度网民看作“投降派”和“叛徒”,他的社交媒体被恶评攻陷,家人被“人肉搜索”并且威胁报复。
为平复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总理莫迪12日发表公开讲话,作出强硬表态,称巴基斯坦在战斗中“遭遇了严重损失”,巴方才是“主动求和”的一方。莫迪还主动提及核问题,称巴基斯坦威胁使用核武器。此外,莫迪代表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宣布,从13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全国庆祝活动,欢庆对巴军事行动取得“辉煌胜利”。
据《环球时报》驻巴基斯坦记者观察,巴国内舆论对印巴矛盾的报道相对低调。在冲突前,面对印度对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指控,巴方表态称,巴基斯坦是清白的,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对此次事件展开公平透明的调查。在冲突期间,据《环球时报》记者现场所见和当地居民的信息分享,多个巴基斯坦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遭袭,巴国内媒体对此一直低调报道。宣布停火后,巴方开展了冲突结束的“纪念日”活动,主题为“成功击退印度入侵”,避免了“战胜”等表述。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媒体也尝试通过此次事件提升巴军方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在7日的空战结束后,向媒体通报空战情况的巴基斯坦空军军官奥朗则布在巴社交媒体上成了“网红”。传统媒体立即紧跟热点,用奥朗则布来展现巴基斯坦军队的安全守护者形象。
一位巴基斯坦政治分析领域的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巴基斯坦在国家体量和整体军事实力方面相比印度均不占优,所以巴方当前更关注解决自身问题、增强民众对军方的信心,尽量避免挑动民众对印度的仇恨。
印方抗拒与巴“再次绑定”
在10日下午印巴两国官方宣布停火的半个小时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印巴停火”。然而,在特朗普宣称美国成功调解印巴冲突后,印方却否认了美国的参与,强调停火是印巴双方商议的结果。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的“抢跑”让印度在国际舆论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坦维·马丹介绍,印度外交政策一向坚持将克什米尔问题视为印度“内部事务”,不接受任何第三方干预或调解。
《经济学人》杂志援引印度前陆军参谋长马利克接受印媒采访时的话报道称,多年来,印度希望将自身塑造为南亚地区大国的形象。马利克认为,此次冲突让国际舆论将印度与巴基斯坦“再次绑定”,尤其美国的介入,可能让印度牺牲了长期以来追求的“战略自主权”。
在巴基斯坦方面,一条看似“乌龙”的新闻也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冲突期间,多家国际媒体报道称,有巴基斯坦军方的可靠消息源表示,巴基斯坦将召开“国家指挥当局”紧急会议,该机构是监督该国核武库的最高军事和民事机构。但随后,巴国防部长阿西夫和巴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达尔却分别辟谣称,政府没有召开该会议的计划。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引述“美国政府内部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白宫在收到一份“有关冲突升级的令人震惊的情报”后,感到别无选择,必须介入。有相关领域的巴基斯坦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白宫收到的情报很可能与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库调度安排相关。巴基斯坦释放或辟谣召开“国家指挥当局”会议的舆论,本身就是其核战略的一部分。如果美国媒体报道属实,巴基斯坦很可能利用舆论促使了美国介入。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