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及解读

B站影视 2024-12-13 12:06 13

摘要: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①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选自《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浣溪沙,词牌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解读】

在明媚春光里,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的生活。但是,面对眼前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想到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下片直承此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最后一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吐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情怀。“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徘徊”是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绪不宁的状态,将词人对春天、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采桑子①

欧阳修

轻舟短棹②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③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②〔棹(zhào)〕桨。

③〔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解读】

这首词歌咏颍州西湖的春景。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在这湖光波影中,词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融为一体。这样美好的情境,动静相随,人禽互窥,如梦如幻,令人陶醉、流连。时至今日,我们读这首词,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年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更会感叹于作者细入毫芒的观察力和写景手法的细腻。北宋前期词坛,欧阳修与晏殊齐名,均长于小令,词风婉约,但晏词典雅,欧词深挚,多读几首,便能有所体会。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②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③散,几时收?试倩④悲风吹泪过扬州⑤。

【注释】

①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②〔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⑤〔扬州〕今属江苏。

【解读】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如梦令①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②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③深处。争渡④,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如梦令,词牌名。

②〔溪亭〕溪边的亭子。

③〔藕花〕荷花。

④〔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解读】

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一天,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中,赏心悦目,饮酒为乐,醉意渐沉。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读之令人沉醉。

同步练习

一、品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时词人的生活和心情。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词人“”,表达了惜春之情。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表达了词人对的慨叹。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词人对酒听歌,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酒一边填新词供人演唱的美好生活。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词人由夕阳西下而生发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希望其重现的心境。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D.“小园香径独徘徊”说的是词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无限赞美之情。

3.《浣溪沙》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请具体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宋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轻舟短棹西湖好”中的“棹”读音,其含义是。“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两句,作者是从和两个角度来描述的。

2.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直抒赞美之情。

B.“隐隐笙歌处处随”,暗示出西湖游人甚多,很热闹。

C.全词笔调轻快,色彩相宜,透露出诗人留连山水的情趣。

D.上片写诗人漫步长堤时的情景,下片写在小舟上的见闻。

3.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4.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站在城下远望西楼,“清秋”交代当时正值深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祈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梦令”是本词的题目,说明内容写的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B.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C.“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3.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暮春黄昏;无可奈何;物是人非

2.D

3.“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强了对年华流逝的的感伤、惋惜之情。

4.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5.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二、

1.zhào桨视觉听觉

2.D(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

3.上阕撷取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笙歌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图。首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4.手法:①运用比喻修辞,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西湖的幽静。

感情:通过描写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三、

1.A

2.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 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 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

四、

1.A(“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一般与诗歌内容无关)

2.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中,赏心悦目,饮酒为乐,醉意渐沉,充满欢愉。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和惊恐。慌乱之际,小船误闯荷花丛中,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3.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出路,“怎渡?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来源:考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