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倡导“神韵说”。他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一种难以言传的“神韵”,一种空灵淡远、含蓄蕴藉的意境。这首《秦淮杂诗》便是他“神韵说”的绝佳体现。
第一首,我们来看王士禛的《秦淮杂诗其一》。
清 · 王士禛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倡导“神韵说”。他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一种难以言传的“神韵”,一种空灵淡远、含蓄蕴藉的意境。这首《秦淮杂诗》便是他“神韵说”的绝佳体现。
“年来肠断秣陵舟”。“秣陵”是南京的古称。诗人说,这些年来,每次想到在秣陵的舟中离别,都感到肝肠寸断。一个“年来”,点出了这种伤感并非一时一地,而是长久萦绕心头。一个“肠断”,写尽了离愁别绪的深重。船,本是交通工具,但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与离别相联。秣陵舟,承载的是诗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梦绕秦淮水上楼”。白日里愁思难遣,到了夜里,便化作了梦境。梦中萦绕的,是秦淮河畔的水上青楼。秦淮河,六朝金粉之地,风月繁华之所。这里的“水上楼”,可以是实指秦淮风光,也可以是泛指那些美好的,令人留恋的过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见诗人对秦淮的眷恋之深,思念之切。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梦境,是虚写。后两句则转向眼前的实景。“十日雨丝风片里”。诗人来到秦淮,本想排遣愁怀,不料却遇上了连绵的春雨。雨丝细密,微风轻拂,这本是江南春日常见的景致。一个“十日”,说明这雨下得不短,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感和人的郁闷感。
最妙的是结句:“浓春烟景似残秋”。按理说,春雨迷蒙,烟柳画桥,应该是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可在诗人眼中,这浓郁的春日烟景,反而像是萧瑟衰败的残秋景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人心中有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本身无所谓悲喜,悲喜在于看景人的心境。王士禛正是用这种强烈的反差,将内心的凄凉愁苦,与眼前的浓春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春景越是明媚,反衬出内心越是悲凉。这种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写法,极具艺术张力。全诗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是愁;没有刻意渲染,却神韵自足。这种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风格,正是王士禛所追求的。将它列为清代七绝巅峰之一,实至名归。
第二首,我们品读赵翼的《论诗 其二》。
清 ·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诗人。他的诗论,强调创新,反对泥古。这首《论诗 其二》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开篇即点出李白、杜甫这两位唐代诗歌的巨擘。他们的诗篇,确实是家喻户晓,万口相传,成为了古典诗歌的丰碑。这是对前人成就的肯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今已觉不新鲜”。这一句就显得有些“大胆”了。在尊崇李杜的时代,说他们的诗“不新鲜”,是需要勇气的。但赵翼并非要否定李杜的伟大,而是指出,任何事物,包括文学经典,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人们反复吟咏品读,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最初的新鲜感。这其实是对文学发展规律的一种客观认识。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一句是全诗的转折,也是核心观点。如同江山美景层出不穷一样,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杰出的人才。这里的“才人”,特指文学上有成就的诗人作家。这是一个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判断,肯定了后人的创造力。
“各领风骚数百年”。“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世常用“风骚”代指文学才华和成就。意思是说,每一个时代的杰出诗人,都能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引领一代文风,影响数百年之久。这既是对文学史现象的精准概括,也是对文学创新的热情呼唤。李杜固然伟大,但后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完全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赵翼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打破了对前人盲目崇拜的旧观念,鼓励文学创新和个性发展。这种见识和气魄,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论述,也适用于其他一切领域的发展。因此,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评论,具有了普遍的哲学意义。将其视为清代七绝的巅峰之作,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和语言的晓畅,以及那种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
第三首,是袁枚的《马嵬 其二 (壬申)》。
清 ·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是清代乾嘉时期“性灵说”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诗歌要抒写性情,反对模拟古人,强调真实感受。这首《马嵬》诗,借咏史抒怀,体现了他关注现实、同情民间的立场。
“莫唱当年《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马嵬坡是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诗人开篇就说,不要再反复吟唱当年的《长恨歌》了。这并非否定《长恨歌》的艺术成就,而是对那种过分沉溺于帝王情爱悲剧的现象提出反思。
“人间亦自有银河”。“银河”在古代神话中,隔开了牛郎织女,象征着分离和相思。诗人说,人世间同样有无数像牛郎织女一样被迫分离的悲剧。这里的“银河”,巧妙地将天上的神话与人间的疾苦联系起来,暗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也充满了生离死别。
“石壕村里夫妻别”。这句诗里的“石壕村”,典故出自杜甫的名作《石壕吏》。
《石壕吏》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四年,唐朝军队在邺城吃了败仗,急需补充兵力,所以官府抓壮丁的手段变得非常残酷。
杜甫的诗描绘了这样一个悲惨的夜晚:官吏深夜闯入石壕村抓人,老头子赶紧翻墙逃走了。老妇人眼看躲不过,只好提出自己去军营里帮忙做饭。而她的儿媳妇呢,丈夫刚在战乱中死去,家里穷得连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只能在无尽的悲伤中艰难度日,诗中用“出入无完裙”来形容她的困境。
所以,诗中说的“夫妻别”,指的就是在那种战乱年代,普通老百姓夫妻之间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的普遍苦难。
“泪比长生殿上多”。“长生殿”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盟誓之地,也是他们爱情故事的重要象征。诗人将石壕村中普通夫妻生离死别的眼泪,与长生殿上皇帝贵妃的悲情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前者流的泪,比后者要多得多。这一对比,十分尖锐,也十分深刻。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固然引人注目,但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在战乱、灾荒、苛政下所承受的苦难,更为深重,更为普遍。
袁枚这首诗,立意新颖,角度独特。他将目光从帝王将相的宫闱秘史转向了寻常百姓的悲苦人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诗歌语言质朴,对比鲜明,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意义。这种敢于挑战传统叙事,关注民间疾苦的精神,使得这首诗在众多咏史诗中独树一帜,堪称清代七言绝句中的杰作。
第四首,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其五》。
清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他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文,充满着忧患意识和改革精神。《己亥杂诗》是他辞官南归途中所作的一组诗,共三百一十五首,这首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二字,写出了离愁的广阔无边,难以排遣。“白日斜”点明了时间,夕阳西下,更容易勾起人的愁绪。诗人辞官离京,心中充满了复杂的离愁别绪。这愁绪,不仅仅是对亲友故旧的眷恋,更包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指马鞭,古人常在马上吟诗。“东指”,表明诗人南归的方向。“即天涯”,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此去前程未卜的心境。这一句,将个人的行程与广阔的时空联系起来,显得豪迈而又带有一丝苍凉。
“落红不是无情物”。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落红”即落花。在传统诗词中,落花常常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青春的消逝,带有一种伤感的情调。但龚自珍却赋予落花新的意义。他说,落花并非没有情感,并非一味地衰败凋零。
“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虽然离开了枝头,但它会融入泥土,化为养分,滋养新的花朵,使来年的春天更加繁盛。这是一种奉献精神,一种牺牲精神,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诗人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离开政治舞台,但仍将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这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龚自珍的这首诗,境界宏大,意蕴深刻。它将个人的离愁别绪,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清代七言绝句中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第五首,我们再来看一首袁枚的诗,《山行杂咏 其一(壬寅)》。
清 · 袁枚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这首诗与前面那首《马嵬》风格迥异,展现了袁枚诗歌创作的另一面,即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对旅途心境的生动描绘。这同样体现了他的“性灵说”,即写真实的景物,抒发真实的感受。
“十里崎岖半里平”。开篇点出山路的特点:大部分是崎岖难行的,偶尔才有小段平坦。这不仅是写实的描绘,也暗示了行路的艰辛。数字的对比,“十里”与“半里”,“崎岖”与“平”,非常具体,让读者如临其境。
“一峰才送一峰迎”。诗人行走在山中,视线被群山阻隔。刚刚送走一座山峰,眼前又迎来另一座山峰。一个“送”字,一个“迎”字,将山峰拟人化,写出了山峦叠嶂、连绵不绝的景象。这也暗示了路途的漫长和行者的疲惫。
“青山似茧将人裹”。这一句是全诗最传神的地方。“似茧将人裹”,这是一个非常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连绵起伏的青翠山峦,层层叠叠,仿佛一个巨大的蚕茧,将行走在其中的人紧紧包裹住。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封闭感和压迫感,也生动地传达出旅人被困于山中、视野受限的心理感受。
“不信前头有路行”。正因为被这“青山巨茧”包裹着,视线所及,都是无尽的山。旅人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出路,于是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和迷茫:前面真的还有路可走吗?这句诗,将旅途中的疲惫、困惑、甚至一丝绝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不是一种豪言壮语,而是一种非常真实、非常微妙的心理状态的捕捉。
袁枚这首《山行杂咏》,没有惊天动地的议论,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全用白描手法,却将山行之景和旅人之情写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两句,以其独特的比喻和对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描绘山行困境的经典之笔。它告诉我们,好的诗歌不一定都要有宏大的主题,能够真实、生动地捕捉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种感受,同样具有动人的力量。
这五首七言绝句,王士禛的《秦淮杂诗》,以其“神韵”展现了古典诗歌的含蓄之美;赵翼的《论诗》,以其哲理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袁枚的《马嵬》,以其悲悯体现了人文的关怀;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以其豪情书写了奉献的壮歌;袁枚的《山行杂咏》,则以其真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
它们或咏史怀古,或议论说理,或描景抒情,或感时伤事,题材各异,风格有别,但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称它们为“清代五首巅峰七绝”,或许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毕竟“文无第一”,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