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多维协同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19:21 2

摘要:在战国中山国遗址之上,中山国王陵陈列馆以 “开放共生” 姿态,重塑博物馆时代角色。面对社会变革,陈列馆突破传统,通过新媒体赋能、教育创新、社会协同、生态构建四大路径,联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为 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在战国中山国遗址之上,中山国王陵陈列馆以 “开放共生” 姿态,重塑博物馆时代角色。面对社会变革,陈列馆突破传统,通过新媒体赋能、教育创新、社会协同、生态构建四大路径,联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为 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提供生动范例。

新媒体矩阵+电商直播:云端共生,让文化 “活” 在指尖

“家人们快看!这缂丝上的中山篆,一笔一划都藏着千年故事!” 在 “中山国博物馆” 视频号直播间,定州思本堂内,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王鹏巍双手翻飞,古老织机与现代镜头碰撞出奇妙火花。当与中山篆结合的缂丝作品入镜,弹幕瞬间刷屏,观众一边惊叹非遗技艺,一边点击链接将文化好物收入囊中。

定州缂丝专场直播

陈列馆联合企业、非遗工坊打造的 “文物元素 + 技艺直播 + 即时消费” 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技术企业提供流量平台,非遗工坊输出精湛技艺,博物馆严格把控文化内核,让文化消费变身沉浸式历史体验,让千年文明在云端焕发新生。

教育革新:全龄研学,让历史 “动” 在身边

“我挖到‘文物’啦!”7 岁的豆豆在中山国考古探索中心的 “模拟考古训练营” 兴奋高呼。微型洛阳铲下,“模拟王陵遗址” 里的陶片若隐若现,身旁陈列馆志愿者耐心指导她辨别纹饰。

中山国考古探索中心模拟考古现场

这背后,是陈列馆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行业专家、百余家中小学及研学机构构建的 “中山国研学教育生态体系”。清华大学博士领衔开发的研学课程,涵盖中山篆文字、青铜铸造工艺等十大类,覆盖小、初、高及高校不同层次。“中山国文化进校园” 活动已走进全市超 200 所大中小学,让课本上的历史 “走” 进课堂,化作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社会协同:多方合唱,让遗产 “潮” 在当下

在中山国文创产业园内的文创商品展示区,陈列着30余家文化企业和非遗工坊围绕中山国文物元素开展的创意开发产品。曲阳定窑的中山篆刻瓷茶具古朴典雅,宜兴紫砂的中山篆茶具韵味十足,云璟崖柏的文物元素雕刻栩栩如生,非遗合香的文化香薰芬芳四溢。曾经博物馆 “单打独斗” 保护文化遗产的局面被打破,如今多方携手,共同编织起一张庞大的文化遗产 “共同体网络”。

黄子爵带领的中山国文博团队已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非遗传承人、社会团体等共同举办直播专场300余场

可持续发展:生态共生,让遗址 “融” 入生活

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内,百亩珍珠油杏硕果累累。工作人员一边精心打理枝干,为采摘季做准备;一边拍摄短视频,通过网络吸引游客。临近生态田里,各类瓜果蔬菜长势喜人,空白区域也将规划为古代农耕示范体验区。

中山国遗址生态杏园

陈列馆将考古研究、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其中,实现增收致富。曾经孤立的遗址,如今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文化心脏”,让 “遗址保护有力度,乡村发展有温度” 不再是一句口号。

中山国文博直播团队受衡水文旅邀请为衡水市文创新品宣发活动直播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的创新实践,重新定义了博物馆角色——从文化遗产的 “守护者”,转型为社会创新的 “连接器”。企业用现代技术激活文物,非遗工匠以技艺传承智慧,村民在遗址旁耕耘古今交融的生活。一个开放、包容、充满生命力的博物馆新模式,正与社会同频共振,这或许就是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