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刷匠的隐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0:54 1

摘要:童声清越,小孙子从幼儿园带回一首《我是一个粉刷匠》。稚嫩的手脚比划着刷墙动作,宛如在空气中描绘彩虹。年轻的母亲忽然眼眸一亮,竟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舞,两代人的动作在时光里奇妙重合。这首漂洋过海而来的波兰童谣,此刻正用简单的重复旋律,在东方家庭的客厅里完成它的时空

作者:颂明

童声清越,小孙子从幼儿园带回一首《我是一个粉刷匠》。稚嫩的手脚比划着刷墙动作,宛如在空气中描绘彩虹。年轻的母亲忽然眼眸一亮,竟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舞,两代人的动作在时光里奇妙重合。这首漂洋过海而来的波兰童谣,此刻正用简单的重复旋律,在东方家庭的客厅里完成它的时空穿越。

歌词里那个弄白鼻头的俏皮工匠,本是劳动教育的生动范本。可当"小刷子飞舞忙"的欢快节奏撞上老年人的耳膜,却溅起别样的回响。这大约就是艺术的多义性——孩童听见劳动赞歌,成人却听出反讽寓言。就像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在信徒眼中是极乐世界的使者,在画师笔下不过是曲线与色彩的舞蹈。

文过饰非的技艺,确乎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智慧"。从《论语》的"小人之过必文"到《史通》的"文过饰非",先贤们早为这类行为留下精准注脚。唐代史官刘知几笔下那些"缄辞杜口"的庸儒,与今日某些曲意逢迎的"文化粉刷匠"竟有惊人的神似。他们手持语言的滚筒刷,将粗糙的墙面滚出丝绒质感,却总在鼻尖留下破绽的白灰。

当代文坛的某些现象尤堪玩味。当某位"大师"宣称创作源头在异邦时,粉刷匠们立即调出"海纳百川"的彩漆;当作品扭曲历史人物时,他们又换上"艺术虚构"的底料。这番精妙的粉刷工程,倒让人想起耶路撒冷郊外那些雪白的墓冢——经年累月的粉饰之下,不过是在加速腐朽的进程。【注】

粉饰终究是脆弱的。左丘明在两千多年前就道破"欲盖弥彰"的天机,就像童谣里那个弄花鼻头的小匠人,越是竭力掩饰,越暴露笨拙的本相。或许我们都需要这种孩童般的诚实,当语言成为修饰的工具时,不妨学学那个波兰小工匠,任由白灰沾鼻,反倒成就了坦荡的可爱。

【注】英国诗人弥尔顿在《复乐园》中写道:"像粉饰的墓,藏着腐朽的荣耀"("Like whitened sepulchres, rotten within")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坟·题记》中亦有类似笔法,将表面光鲜的旧文化比作"饰以丹漆"的冢中枯骨。

第二世纪犹太文献《米示拿》记载,当时确实存在专门粉刷坟墓的工匠,这一职业行为本身也成为了道德讽喻的载体。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粉饰的坟墓。耶稣在列举法利赛人士大祸因时说:“你们这些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将有大祸,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表华丽,而里面却装满了死人和骨头以及一切污秽。”后来用此喻指表面冠冕堂皇,骨子里腐朽不堪。

来源:小说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