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关,过去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沱茶的诞生地。在历史上,它曾是云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曾是云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图片来自网络)大山从静寂的黑夜中醒来,茶马古道上响起了清脆的马铃声,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他们时而赶路时而歇气,一声铃铛响彻山谷,
下关,
过去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沱茶的诞生地。
在历史上,
它曾是云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也曾是云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大山从静寂的黑夜中醒来,
茶马古道上响起了清脆的马铃声,
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日夜兼程
........
他们时而赶路时而歇气,
一声铃铛响彻山谷,
回荡的是马帮人的思念
也是茶商和茶人的殷切希望。
在过去,
马帮的运输量非常有限,
况且要把普洱茶运出云南,
时间跨度上也是很长的。
一路的风餐露宿,
一路的风吹日晒雨淋,
损耗和受潮后的霉变,
成了亟待攻克的重要难题。
(图片来自网络)
1902年,
大理巨商“永昌祥”商号,
以思茅地区景谷县“姑娘茶”形态为基础,
改制出了“外圆内凹呈碗臼形”的沱茶,
俗称碗型窝部沱茶(如下图)。
这样一来,
不仅解决了增加运输量的问题,
“碗型窝部”的设计,
最大限度增加了茶叶接触空气的面积,
通风透气性增加,
有效减少了茶叶霉变受损的概率。
1916年,
云南沱茶正式首次定型加工为
现在的碗形沱茶。
(原创:甲级沱里的碗形窝部)
碗型窝部,
发挥着增加通风透气性,
防止霉变的重要作用。
自1902 年伊始,
百余年的沿用与传承,
充分印证了它独特的存在价值,
它是先辈们实践经验的璀璨结晶,
更是普洱茶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
(2005年下关绿盒沱茶)
(2014年下关甲级沱茶)
(2006年下关销法沱茶)
(2006年下关小飞台)
来源:惊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