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王海浪毕业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损检测技术专业,经专业老师推荐,他进入中建安装南京华建从事无损检测工作。就像医生通过X光等手段为病人检查身体,他的工作是用探头一寸一寸地排查建筑工程的焊缝隐患,把好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的最后关口,因此他也被形象地称为“
王海浪:在技能成才的阳光大道上,让青春“无损”
王海浪
12年,用直径2厘米的探头,累计检测了超过25万米的焊缝,这是南京到苏州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是王海浪青春奋斗的轨迹。
2013年,王海浪毕业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损检测技术专业,经专业老师推荐,他进入中建安装南京华建从事无损检测工作。就像医生通过X光等手段为病人检查身体,他的工作是用探头一寸一寸地排查建筑工程的焊缝隐患,把好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的最后关口,因此他也被形象地称为“钢铁医生”。
“善积微者大成”是王海浪的座右铭,工程建设中只要有焊缝的地方,就有他一丝不苟工作的身影。一个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完工,一次次在岗位上的优质履责,都凝聚了王海浪的艰辛与渴望、骄傲与自豪。2025年,王海浪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新时代青年先锋。
脚踏实地,扎根一线锤炼技能
“钢铁医生”一开始并不好当,尤其是刚毕业时,王海浪很不自信,作为一名专科生,为了不落后于大家,别人不愿意去的项目,他抢着去;别人不愿意干的累活,他抢着干。
工作之初,恰逢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项目,3.5万米的钢结构焊缝检测量、行业高标准的工程质量要求,这对一名新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而面对压力,王海浪唯一能做的就是扎根工地,埋头苦干。现实工作任务和学校课程始终还是有区别,他碰到不懂的问题,就抓住一切时间向前辈们请教,不断追问,不断总结。
“那时候我刚开始接触超声检测,对缺陷判定的标准理解不够透彻。记得我当时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信号是缺陷,另一个却不是?’‘为什么这个波形有回波,另一个却是噪声?’这些问题我几乎天天问,每天追着师傅跑,成了同事口中的‘十万个为什么’。”王海浪回忆道。
师傅后来干脆让他白天全程跟着焊工返修,观察评定为不合格的焊缝怎么打磨、怎么补焊,了解缺陷如何形成,在探头下又呈现怎样的回波特征。慢慢地,王海浪开始真正理解:不同类型的缺陷——气孔、未熔合、裂纹等,它们在波形、深度、位置上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这一过程,王海浪深刻体会到老师傅“专业至上”的执着追求:不仅要注重“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要强调“搞懂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空作业”也是新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建筑行业在几十米的高度开展工作是常事。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师傅带着王海浪站在高空中只有三四百毫米的钢梁上,尽管身上系着保险绳,他的腿却一直在发抖,只能骑坐在钢梁上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动,有时候半天才挪动10多米。
“我告诉自己,既然从事这份工作,想要干好这份工作,就必须逼自己克服心中的恐惧。”经过一次一次的磨炼,如今“高空作业”对王海浪来说早已不再是障碍,他经常登上百米高的钢梁或者塔器,有时候为了工程进度一待就是一整天。“无论是多少米的高空,无论多么令人提心吊胆,只要任务下达,我都能如期完成。”王海浪说。
2020年夏天,王海浪跟随团队参与南京滨江的LNG储罐检测项目,需要进入罐体内部开展对关键焊缝的无损检测。当时南京室外温度高达40摄氏度,LNG储罐是高密闭结构,罐内通风差,温度更是能达到50—60摄氏度,堪比“蒸笼”。
团队成员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背着十几公斤的检测设备,还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和人丹,检测一两个小时就得立刻出罐休整,避免中暑或脱水。虽然环境极其恶劣,但项目工期紧、技术要求高,作为检测骨干,王海浪深知自己肩负的是保障国家能源储备项目安全的责任。
“最终,团队不仅完成了检测任务,还实现了多项工艺优化,确保了工程高质量履约,也展示了中建安装在大型能源基础设施检测领域的实力和担当。”王海浪说。
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选择无损检测这一行?为什么常常天南海北奔波,还能保持热情、恪尽职守?想起过往那一个个艰苦奋斗过的项目工程,王海浪总能立刻回答:“作为青年人,肩上的担子越重,越光荣;在越能发光发热的岗位上,越要坚守。”
敢于钻研,坚定推动技能创新
2017年,经过公司层层选拔,王海浪代表公司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技能大赛,这是中国无损检测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技能赛事。为期两个月的备赛,他经历了魔鬼式的高强度封闭训练:学理论、看胶片、调试仪器、练习试板,这些都是曾经重复过无数次的过程,但现在,他需要把每一项做到极致。看过的片子堆成了小山,手指捏探头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训练,王海浪与来自全国各行业代表队的近百名顶尖选手同台竞技。最终,他取得了个人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新时代的青年,既要在实干中成长,更要有创新精神,发挥年轻人思维灵活、创造性强的优势,在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上作出贡献。王海浪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工人,而应该用新时代先锋产业工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此,他把技能的提升和工作的创新当成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8年,王海浪牵头创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在从事生产工作的同时,在工作技术革新上不断钻研。工作室还与高校合作开展“射线底片智能评判技术”的研究,实现了自动化智能评片且准确率高于95%,推动无损检测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在革新检测技术的同时,工作室还在工程项目中改进施工工艺。“为了顺利适应特殊结构检测作业需求,我们设计制作了专用TOFD及相控阵扫查工装,让仪器在检测不等厚焊缝及小直径管道时更贴合结构表面,让检测路径更加合理,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王海浪说。
如今,工作室已累计获得专利和省部级工法30余项,企业也在技术研究工作的助力下,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传统的施工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工作室也荣获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建筑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乐于“发光”,传承工匠技能和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王海浪看来,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和帮助,营造出了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社会对青年工匠的重视和肯定,让他这样的产业工人有了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和机会。
通过参加各类交流分享会,王海浪有机会与很多杰出的行业工匠进行深入交流,也和许多“后浪们”面对面沟通,他充分感受到了“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让他认识到,自己在立足岗位的同时,也应发挥自身长处,完成从“攀登者”到“领航员”的转变,不断地团结、引领有志于技能成才的青年,做好“传帮带”,培育出更多有匠心、匠魂、匠气的年轻工匠。
“传帮带”不仅仅是教技术,更是传承一种责任、一种精神。王海浪在带徒过程中,始终强调两点:第一是“标准意识”,第二是“成才信心”。
“技术层面,我会从规范理解、设备使用、缺陷识别、数据分析等环节,手把手教,确保年轻人不仅‘会做’,更要‘做对、做精’。”比如在一次大型钢结构项目中,王海浪的徒弟刚开始对相控阵成像分析一头雾水,他就利用模拟件反复讲解探头角度、声束路径、图像判断等关键要素,带着做实操训练,最终徒弟不但顺利拿下项目,还在后来的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奖项。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他们看到,技能成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像我们中建安装南京华建,不仅有重大工程平台、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丰富的竞赛资源和技术晋升通道。技术工人不仅能参与‘大国重器’的建设,更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王海浪说。如今,工作室中已经有8名职工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形成了一个“全国技术能手”培育中心、孵化中心,让“大国工匠”成为了更多技能人才的奋斗目标。
此外,王海浪积极参加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就业示范宣讲活动,为江苏省乃至整个行业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言献策。他还担任高校客座讲师,开展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讲座,让更多的青年人看到技能成才的人生可能。
用手里的探头,细致探测每一个细微角落,清除缺陷,把好国家建设的工程质量关口,王海浪不仅创造了行业标杆,更以实际行动将工匠精神传递到国家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在时代奔涌的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朵前行的浪花。我即使不是最绚烂的那一朵,也想做最澎湃的那一朵,无愧于青春芳华,无愧于伟大时代。”他说。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